杭州鋼鐵集團公司,省屬國企,始建于1957年,位于杭州城北,半山腳下,老杭州人習慣叫它“杭鋼”。當時選址于此,一是為遠離城市,避開長年季風的風向,同時也是為借運河運輸之利,方便流通。 現今,伴隨杭城的發展,杭鋼早已從城外被自然納入了城中,城北的工業板塊,也相繼拆遷成了城市遺跡并借此大力開發了房地產。 為西湖慕名而來的客人們,一定不曾想到,風景之外,竟還有杭鋼這類工業巨人深藏于此。 逛杭鋼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它不像大部分的鋼廠,有獨立封閉的廠區,戒備森嚴。因身處城市交通樞紐,便有各種小道穿插其間,而各種人事也是暢通無阻。它大度得好像杭州城里近乎全部免費的景區,要找的地方,只要找對,便無所謂門的阻擋…… 行走在鋼廠里,迎面遇見的會是鐵軌上緩慢開行的火車。。。 肆意鳴笛的大型車 報著站牌的城市公交與卸載完鋼材的大貨車擦肩而過,家用小三輪、電動車穿梭其間。 交錯混雜的畫面充滿了鏡頭感,像極了一副黑色幽默的漫畫,身處其中,除了恍然隔世的穿越錯覺,更多的是一份迷惘,這究竟是人們生活的城市還是故事里陌生的鋼廠? 杭鋼2013年的產能不及400萬噸,這個規模在國內只能算做中小型的鋼廠。在唐山不少建廠十年的民營鋼廠都能輕松超越這個生產規模,而即便在浙江本地,也已有接近此等規模的調坯軋材民營鋼廠出現了。 杭鋼的優勢是其高達80%產量的優特鋼,較高的附加值使其在鋼鐵行業不景氣的2013并未出現虧損。同時,在鋼鐵主營業務之外,在房地產和商貿等三產服務業方面的較好發展,也保證了其甚至超過了主營盈利的豐富利潤來源。 鋼材供過于求的矛盾在前幾年的虛榮過后,日漸突出暴露。這兩年在宏觀大調整中更顯頹勢,鋼廠開始自吞苦果,前期投入收不回,后期銷售跟不上,停爐停不起,而轉型,又談何容易。 杭鋼搬遷的傳聞已是陳年舊談,版本很多,也都聽起來有板有眼、甚是真實。早年的海鹽基地,最近的舟山傳言,政府始終對此沉默應對,反倒留給人很多遐想空間。只是隨著產業結構升級,落后產能的設施已逐步淘汰,一幢幢空置的老廠房,一座座未曾完工的大樓,像極了恐怖片里的廢墟。它只是存在著,陌生卻真實。 其實搬遷的難題無非兩點:一是如何防控搬遷帶來的新污染,二是如何協調好行政關系的從屬、經濟利益的分配和員工的就業。 說實在的,杭州的本地人并未對杭鋼有太多類似于PX項目那樣對立的情緒,兩者相處,更像老夫老妻生活慣了,即便對方有些讓人隱忍的壞習慣,也并不排斥討厭。 而杭鋼的員工,除了偶爾在風聲起時議論一下搬遷的傳言,多半時候還只是按部就班地埋頭工作,心里盤算著的是假若真的搬遷可以算上多少工齡,領上多少下崗補貼,還能喝多少頓老酒吧…… 其實呢,很多生活的味道,嘗了才會知道,然后就默記在了心里。比如喝酒吧,喝著喝著喝醉了,醒來抿抿嘴,還是會想起酒香。杭鋼究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多少生機,又產生了多少污染,影響了多少人的生活,誰都說不清。無奈它站在了霧霾時代的潮頭上,就不得不被推著離開。主觀上,不想杭鋼搬離,只是因為,戀于舊物,也不喜歡離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