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延熙十六年元旦這一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怎么呢?這一天,費祎在漢壽大宴蜀國群臣,凡是駐留在漢壽這地兒的官員,不分官職大小,都被費祎請來喝酒。 費祎是誰?這個人大伙兒不會陌生?!肚俺鰩煴怼分兄T葛亮曾兩度提到此人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p>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 這說明,諸葛亮非??粗刭M祎,并委以重任。 事實的確如此,費祎是蜀國的重要人物。這個重要人物,有個眾所周知的嗜好喝酒。但他自制力極強,從不因喝酒而誤事。 但蜀漢延熙十六年元旦這天,正逢過年,官員眾多,費祎怎能不多喝幾杯。此時的費祎,早已不是侍郎,而是蜀國大宰相。官員們自然逢迎,頻頻敬酒。費祎挺高興,孟浪飲酒,很快便酩酊大醉。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官員又過來敬酒。 “我已喝太多,你這杯……”費祎話音未落,敬酒的官員突然扔了酒杯,打袖子里掏出一柄鋒利的匕首,直刺費祎胸膛。 費祎此時已醉得頭昏腦漲,根本來不及反應,匕首“噗”地刺胸而入,旋即拔出,典型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速度之迅猛,以至于費祎都沒喊出聲就咽了氣。 在場的官員全都傻了眼,國宴席間,突發血案,并且被害人是宰相。 這個行刺的官員是誰?他為何如此亡命,選擇這一時機行刺國家首腦?這無疑也是一次自殺性襲擊。如此明目張膽地刺殺,雖然出其不意順利得手,但自己還能活嗎? 費祎被刺是蜀國政壇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蜀國自諸葛亮死后所采取的防御性國家戰略再起了大變動,蜀國鷹派勢力的抬頭。這件事單從《費祎傳》來看,只是一次偶發事件。但是如果和其他史料聯系到一起,這起被刺事件就不那么簡單了。 刺殺費文偉的那個郭循,其實是個有來頭的人。姜維在進攻西平的時候,將任魏中郎的郭循捉獲,后來就把他吸收進了蜀漢的陣營。而且官位做到左將軍!要知道,這可是馬超、吳懿、向郎曾經做過的位置,足見蜀國對其殊遇之重,不亞于對待夏侯霸。 但是這個人身在蜀營身在魏,資治通鑒卷七十五載:“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弊阋姶巳擞眯牧伎?,先以恭順態度取得蜀國的信任,然后再企圖刺殺劉禪。最后雖然劉禪沒殺掉,總算也拼著性命干掉了蜀國的一名大員。最后連魏國都感動不已,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使其子襲爵。 郭循的費祎刺殺行動,無論時間、地點還是出手的時機,都拿捏的非常準確。很明顯并非是心血來潮之舉,而是經過了周密策劃的。無論如何,這都并非是一起偶然事件。在這其中,有一個人非常值得懷疑,那就是姜維。 姜維與費祎的不和是眾所周知的,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鷹派,而后者則是堅持保守戰略的鴿派。在費祎當政期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笨梢哉f姜維被費祎壓制的很慘。費祎死后,能夠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維。事實上也是如此,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春,祎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短短一行字,姜維迫不及待的欣喜心情昭然若是,路人皆知。 換句話說,費祎的死,姜維是有著充分的動機。 《姜維傳》裴注里有載: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脩布衣之業。就是說姜維這個人,對功名很執著,而且不象《三國演義》里一樣是個楞青頭,反而很有城府,好“陰養死士”。至于偷著搜羅這些死士是做什么用的,就不好說了。再回過頭來仔細研究郭循的履歷我們會發現。最初將他帶進蜀中的人,恰好正是姜維,而郭循的所做所為,也完全符合死士的行為模式:他在眾目暌睽的歲初大會上刺殺了費文偉,擺明了他自己就是拼個同歸于盡,不想活著回去。這兩條證據合在一起推測,再加上動機的充分性,結論就不難得出。 綜合上述種種跡象不難發現,整個刺殺事件的形成是這樣:最初是姜維拿獲了魏中郎將郭循,并收羅了他做為自己的死士。而郭循出于自己的想法(刺殺漢主),也答應與姜維合作,于是兩個人為了各自的目的達成了協議。郭循一面表面上表示恭順,并得到了左將軍的高位與高層的信任,一面暗中伺機刺殺漢主(這個想法姜維也許并不知道,即使知道,也未必會認真去阻止)。當他發現機會實在太少的時候,就把目標轉向了“信新附太過”的政界一把手費文偉,而這正是姜維的初衷。結果歲末大會上,他們兩個人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東西。 雖然缺乏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姜維與這起刺殺事件有什么牽連,歷史資料也只給出了殘缺不全的幾個點,但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中仍舊可以推測的出姜維與費祎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