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帝內經》中有許多關于人體生命時間結構的記載。 《黃帝內經》對營衛陰陽消長的周日節律的闡述,可以分為生理和病理兩個方面。在生理上,認為一日之內,隨著晝夜晨昏的陰陽消長變化,人體的陰陽氣血也進行著相應的調節。《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可見,機體受陰陽消長的日節律影響,其生理功能活動亦發生適應性的周期性變化。在病理上,晝夜的陰陽消長變化對病情的發展也 《黃帝內經》認為,在生理上五臟之氣的變化,隨時間陰陽的交替運行可以出現臟氣相對旺盛和衰減的現象。正如《素問·金匾真言論》日:“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也就是說,人體的生命機能活動,在一日的陰陽消長變化中,不同系統的生理功能,或者不同的生命機能活動,它們并不是均衡發展,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自然時間節律的變動,表現出盛衰變動的節律性變化。在病理上,《黃帝內經》認為,五臟病變因晝夜變化,隨其所盛之時而病情減輕,隨其克我之時而病情加重,隨其生我之時而病情緩解。正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靜。”“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脾病者,日膚慧,日出甚,下哺靜。”“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靜。”“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靜。”
《黃帝內經》認為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四時的脈象也有相應的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即是說脈象的浮沉大小變化,就是機體受四時氣候更替影響,在氣血方面所引起的適應性調節反映。《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說的“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就是形成脈象一年中不同變化的基礎。 中醫學認為,人體氣血的運行亦與氣候變化的風雨晦明及月亮的盈虧相關。《素問·八正神明論》指出,天氣溫和,日色晴明,則人體血液流行滑潤,而且衛氣常浮于肌表,血容易外泄,經氣容易循行;天氣寒冷,日色陰霆,則人體血行亦會滯澀不暢,衛氣亦常沉藏于里。《靈樞·五亂》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間,春夏秋冬,其氣各異。”經脈是運行氣血的通道,它的功能變化實際上就是氣血的運行變化七。 五臟主持不同的季節。《素問·六節臟象論》認為,“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這些論述反映了五臟一年中各有治時的基本特點,是隨著季節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由此可見,中醫學對人體臟腑生理周年變化規律的認識,是以自然四時陰陽五行的變化為基礎的。 在四時氣候的變化中,每一季節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的疾病外,隨著季節的不同,常可發生一些季節性的多發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如《素問·金匾真言論》說:“春善病孰姻,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亦會在氣候劇變或季節交換的時候發作或增劇,如痹證、哮喘等。人體發生疾病后,其輕重轉歸也存在著周年節律,以肝病為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持于冬,起于春。”由此可見,五臟的一些慢性疾病,具有至其所生之時而甚,至其所不勝之時而持,至其自旺之時而起的年節律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