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孔子自謙的一句話,但我們能不能用數學的方法證明一下?”這是今年剛被哈佛錄取的上海男生陳子弘在他的“數學日記”中出的題。陳子弘初中曾就讀于上海一所雙語學校,當時的數學老師就是現在萬瑋校長,他讓學生記數學日記,并在日記上精心寫下了批注和評語。 今年,哈佛錄取率再創新低,約為5.2%,僅向中國地區中國籍學生發出了3份Offer,其中一位便是獲得2015年東潤丘成桐科學獎(數學)銀獎的陳子弘。從這份數學筆記中,我們隱約可以窺見,這位今年被哈佛錄取的男生,在多年前就已經顯現出了數學學霸的苗頭了。 初中自學高中數學課程,高中自學美國大學數學課程,這樣的孩子按照慣常的套路,本應是參加奧賽的好苗子。但陳子弘卻偏偏劍走偏鋒,初中時果斷退出了奧數班,因為他覺得這并非自己的志趣所在。相比之下,他更善于長時間鉆研一個問題,而且他覺得做學術更有趣,也更有價值,而如今他也的確實現了兒時的理想——去哈佛研究純數學。 陳子弘的中學老師萬瑋說,“真正的數學成績好肯定不是刷題刷出來的,光靠做題是沒有用的,一旦考試結束之后,所有東西都忘光了。所以平時要有一種數學的眼光,要有數學思維的習慣,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這才是最重要的。” 圖為陳子弘初一時的數學筆記。 圖為陳子弘初一時的數學筆記。 圖為陳子弘初一時的數學筆記。 圖為陳子弘初一時的數學筆記。 圖為陳子弘初一時的數學筆記。 圖為陳子弘初一時的數學筆記。 圖為陳子弘初一時的數學筆記。 圖為陳子弘初一時的數學筆記。 |
|
來自: lynn710hao > 《親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