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fēng)光(1598)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位于濱州市濱城區(qū)濱北街道南街,杜氏家族自明代起即是望族,至清末,出進(jìn)士十二人,其家宅人稱杜府。杜受田是杜氏家族的名望最大者,身為大清咸豐皇帝老師,位居一品。
一般國人都知道一件故事,就是咸豐帝奕詝還是四阿哥的時候,父皇道光在立儲問題上猶豫不決。道光喜愛奕詝的仁厚,但更鐘愛六子奕?的勇猛聰明。一日南苑圍獵,六阿哥獲獵最多,又是最為風(fēng)光。自知技不如人的奕詝按照杜受田師傅“藏拙示仁”的囑咐,一箭未發(fā)。道光帝詢問緣故,奕詝說:“時令正當(dāng)春天,鳥獸生長繁衍,兒臣不忍傷害生靈而沖犯天地之和氣。”局勢為之扭轉(zhuǎn),道光曰:“此真帝者之言。”
時至道光病重,召見奕詝、奕?,想借此最后確定儲位。學(xué)貫中西、見識廣博的六阿哥滔滔不絕地大談治國之道,而奕詝則是一言不發(fā),甚至哭泣不止。道光詢問其故,奕詝悲痛欲絕說道:“父皇年高病重,兒臣心已碎,無心條陳時政,唯愿父皇龍體安康。”杜受田導(dǎo)演的苦情牌終于成功俘獲道光皇帝,他對四子奕詝的仁孝堅信不疑,而忽視了奕詝在其它方面的弱點,未能對奕詝和奕?進(jìn)行綜合的比較,秘密確立了四阿哥奕詝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后來的咸豐皇帝,影響了大清朝后期,以至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的走向。杜受田,就是這幕戲劇的策劃人。
杜受田故居廣場,新建之木牌坊。
杜受田故居門臉很小,十分低調(diào),朝向西開。且整個大院僅此一門。杜受田在世時,杜府地未置一畝,房未增一間。故居為明代濱州杜家八世孫杜詩奠基。杜詩官居二品,明萬歷二十六年進(jìn)士。按照明朝的禮制,杜家的大門可以開三門,然而,杜家宅僅置一門,以簡單樸實傳世。濱州杜氏保持五百多年的輝煌,從家宅可管窺其中的絲絲縷縷。
杜受田故居,濱州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濱州市人民政府2004年公布。
杜府院落相通,門道相接,廊廈相連,占地25畝,內(nèi)含28小院。在歲月遞嬗之下,僅存繡樓、客廳和部分堂屋、廂房為原物,其余皆為復(fù)建。
 此為唯一的門房,朝西。屋檐高出相鄰建筑。 杜府建筑分三路。中路由南向北為聚德堂、忠孝堂、繡樓、凈明山莊、祠堂;西路依次為太康第、翰林堂、正房、膳房、榮德堂;東路為馬廄、賬房、紹德堂、大同客棧。西南角剛柱子占去一塊,這是原來的住戶,不愿拆遷,杜府只能割去一角。 馬廄。白馬是杜受田紫禁城所乘之馬,購于濱州農(nóng)家。咸豐二年,杜受田病逝,白馬送主人棺木至南城觀音寺。回杜府后,即癡立不動,拒食草料,五日后竟死。主愛馬,馬戀主,此亦一奇緣。 賬房。為杜府賬房先生住所。原建于清乾隆年間,毀于解放初期。2010年3月重建,面闊五間,為前廈異檐單體建筑。 紹德堂院門。院門后照壁,遮住主屋。
紹德堂主屋。
紹德堂橫匾。
 正堂為杜受田身穿官服坐像。
杜受田(1787-1852),字芝農(nóng),山東濱州(今濱州市濱城區(qū))人。為咸豐皇帝之師。家世顯赫,為“書香官宦門第,進(jìn)士多人之家”。清道光三年,杜受田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時稱傳臚),選庶吉士,授編修,后為山西學(xué)政。道光十五年特召進(jìn)京,值上書房,教授皇子讀書。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實錄館總裁。咸豐即位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書,調(diào)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
 咸豐二年,杜受田奉旨前往山東、江南查辦賑災(zāi)事務(wù),冒暑南行,感受暑濕,觸發(fā)舊疾,卒于江蘇清江浦(今淮安),贈太師、大學(xué)士,入祀賢良祠,謚“文正”。有清一代,謚號為“文正”者計八人。
杜受田出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初三日,時霞光絢麗,天空現(xiàn)五彩祥云,喜鵲滿枝,見者以為異征。幼時即聰穎超群,見識高人一籌。三歲識字,七歲入學(xué),十四歲后,隨父親杜堮到京城,父子討論文章,推演古今,以此為樂。
 嘉慶十年,19歲的杜受田和出生于書香門第的張氏結(jié)婚,伉儷情深。道光三年,37歲的杜受田以會試第一名得中會元,殿試二甲第一名得中“傳臚”。朝考第五名,入選翰林院,改庶吉士。

杜受田40歲以前一直跟隨擔(dān)任學(xué)政的父親,悉心服侍。40歲才正式步入仕途。
 慎事修學(xué),秉公持正,整頓三庫。
 人倫師表,處變不驚,同薦帝師。道光皇帝為四皇子奕詝挑選師傅,翰林院兩掌院都推薦杜受田。杜受田人品學(xué)問皆被看中,道光命其入上書房,御批“充此任者,必求端人正士。今以皇子付汝,以后朕悉不與聞。”
 杜受田教授奕詝可謂竭盡全力。一日,奕詝沒有完成日課,杜受田責(zé)令他跪地,大聲訓(xùn)斥。道光皇帝恰巧路過,愛子心切,隔窗說道:“讀書是君王,不讀書也是君王,大清天下馬上得。”杜受田聽出皇帝的聲音,卻沒有出來接駕,正色回應(yīng)道:“讀書知理是明君,不讀書知理是昏君。一統(tǒng)江山馬下治。”道光皇帝意識到自己的失言,進(jìn)屋跪倒在孔圣人畫像前,給杜受田道歉,奕詝早已跪倒在地,因此出現(xiàn)雙龍跪臣的奇觀。
 經(jīng)過杜受田這位大師傅的努力,奕詝戰(zhàn)勝見識廣博的奕?,被道光立為皇儲。這對于奕詝是幸運。對于大清朝,應(yīng)是衰落的開始。如果沒有咸豐的登基,就沒有慈禧的出現(xiàn)。近代中國的命運,就不會由一位婦人掌控。
 咸豐即位,杜受田輔弼新君,獻(xiàn)計獻(xiàn)策,不離左右。雖非軍機大臣,卻是帝王親近的宰輔。只是天不假年,咸豐二年,杜受田病逝。咸豐失去巨臂,遺愛于杜受田之長子杜翰,杜翰是道光二十四年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監(jiān)察。咸豐十年,中英齟齬,咸豐帝成為大清朝第一位逃離帝都的皇帝,看完最后一眼紫禁城,倉皇東去,杜翰以軍機大臣、禮部右侍郎兼署禮部左侍郎身份,與咸豐帝同往熱河。十一年,咸豐帝病重,遺命杜翰等八人為贊襄政務(wù)大臣,反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同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與恭親王發(fā)動“辛酉政變”,解除八大臣職務(wù),處死載垣、端華和肅順,杜翰遭革職,流放新疆,后被赦免,從此閉門不出。同治五年卒。杜翰總算沒有橫死,落得辱沒家門的下場。咸豐帝和杜受田、杜翰父子的故事,令人唏噓不已。 大同客棧院門。
 大同客棧原建于清乾隆年間,解放初期被毀,重建于2009年。是杜家人經(jīng)營客房、飯店之場所。
 客棧內(nèi)展出濱州民間剪紙,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聚德堂。
 聚德堂內(nèi),現(xiàn)張掛濱州官家為官地示意圖,遍及除滿蒙回藏地區(qū)的華夏中土,不虧為詩禮簪纓之家,綿延五百年而不衰。彪炳史冊,流芳百世。
 杜家清正的歷史,值得后人鏡鑒。
 由此進(jìn)入忠孝堂。
 忠孝堂,面闊五間,又名百事房,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杜家商議族中大事的場所,修家譜、修石橋、修城墻、挖護(hù)城河以及杜受田出殯等重大事情都在這里商談。
 勛賢之里代出公才,忠孝之門篤生哲輔。
 一門之盛,甲于天下。
 從左向右:杜堮,嘉慶六年進(jìn)士(1801);杜受田,道光三年進(jìn)士(1823);杜受履,道光二十五年進(jìn)士(1845)。
 濱州杜氏,明清兩代計出了十二名進(jìn)士,他們是:杜其萌,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jìn)士;杜承式,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jìn)士;杜詩,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jìn)士;杜漺,順治四年(1645)進(jìn)士;杜鼒(zi),乾隆二年(1737)進(jìn)士;杜堮,嘉慶六年進(jìn)士(1801);杜受田,道光三年進(jìn)士(1823);杜受履,道光二十五年進(jìn)士(1845);杜翰,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jìn)士;杜?(qiao),道光十五年(1835)進(jìn)士;杜(賓羽),光緒十八年(1892)進(jìn)士;杜庭琛,咸豐六年(1856)御賜進(jìn)士。其中,杜堮、杜受田、杜翰、杜?、杜(賓羽)、杜庭琛六人皆入翰林院,人稱四世六翰林。 繡樓,也稱閣樓,是故居標(biāo)志性建筑。建于明萬歷年間,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是杜受田女兒居住生活的地方。樓上生活起居,樓下棋琴書畫。 一室鳴琴千古意。 繡樓之后,是水塘。 凈明山房。正房面闊三間,是杜家私塾。杜受田父子幼時均在此學(xué)習(xí),杜家十二名進(jìn)士中有八名出自此院。 凈明山房內(nèi)景。 祠堂,為祭祀祖先之所。
 濱州杜氏始祖杜雄飛,明洪武二年(1369)由河北棗強移居濱州城內(nèi)北街。杜府的奠基人是八世祖杜詩。 祠堂楹聯(lián):先疇舊德,惟有歷年罔非興讓興仁,以成尊祖敬宗之事;令族清門,迨于茲日當(dāng)即拜前拜后,而識恭兄祗父之心。 剛柱子為剛姓民宅。清嘉慶年間,杜家擴(kuò)建舊居,以優(yōu)惠的條件將四周民宅購進(jìn),惟西南角剛姓人家不愿交易。杜家人書告在京為官的杜堮。杜堮慎重回信:“自家修房屋,不準(zhǔn)為難鄉(xiāng)親。剛家如此品性剛烈,是吾杜家宅院的鋼柱子,留下最好。”剛家這座樸素的農(nóng)家小院,就此和杜家大院相得益彰。
 太康第。由杜受田祖父杜彤光為其弟杜彤輝建造。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后傳至杜受田的堂侄杜翃,他曾任太康縣縣令,其宅稱為“太康第”。
 太康第正堂。
 翰林堂,是故居規(guī)格最高的建筑。建于明萬歷年間,這里是杜受田的會客室。
 墀頭圖案為“三羊開泰”。 墀頭。
 墀頭。
 廳內(nèi)懸掛三塊御制龍匾,正中匾為“期頤衍慶”。
 達(dá)尊錫類。此為咸豐帝即位后,為杜受田父親杜堮御書匾額。
 教忠篤慶。道光帝和咸豐帝皆曾親書此匾額賜予杜受田,以示篤念耆臣,推恩賜類至意。
 狀元井,宋代所挖。杜家以此井之水關(guān)乎文運,文人以圣水洗面,就能文思如泉涌。
 正房,建于明代萬歷年間,面闊三間,四梁八柱。杜詩、杜漺、杜鼒、杜堮均在此居住。杜受田在此出生。這里是一代帝師的人生起點。
 東廂房也建于明萬歷年間,平面布局成凹形,俗稱鎖頭皮屋。該房是杜受田幼年和青少年居住生活的地方,離家去京后凡回故里必住此房。

西軒,杜堮和杜受田讀書的地方,藏書之故地。
 膳房。杜家餐廳,原建于明萬歷年間,毀于清末,重建于2009年11月。
 榮德堂。建于清嘉慶年間,毀于清末。2009年11月重建。是杜堮之長兄杜坊之住宅,再傳至杜受田之子杜翰。面闊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因杜翰是杜家官銜最大者,至軍機大臣。此房又稱“軍機大臣院”。
 杜翰有此成就,離不開其父杜受田的苦心經(jīng)營,使得咸豐帝愛屋及烏。此為杜受田當(dāng)年考中進(jìn)士二甲第一名的圣旨,展出于榮德堂。
墀頭。
杜家大院別致雅道的門洞。

杜受田故居全景。
杜受田身為帝師,為咸豐帝鞠躬盡瘁,幫助他奪得大位,贊襄他對付內(nèi)憂外患。無奈天不假年,僅咸豐二年(1852年)七月間,六十四歲的杜受田就死在抗洪賑災(zāi)現(xiàn)場。咸豐帝痛哭流淚。他晉贈杜受田為太傅,使其位列“三公”,成為嘉道兩朝以來唯一追贈太師者;晉贈他為大學(xué)士,給予文官最高品級的職銜;賜謚“文正”,使其獲得咸豐朝大臣中唯一最高謚號;親臨賜奠,撫棺痛哭,如喪考妣,以示痛悼優(yōu)隆。如此死后哀榮,實屬罕見,史稱“終飾之典,一時無比”。此后,他把對師傅的思念轉(zhuǎn)化為對杜翰的恩典,杜翰官至軍機大臣,誰能說這不是得到杜受田的福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