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摩拜單車宣布網約自行車正式投入北京市場,2000輛新穎的公共自行車出現在了北京的街頭。 與此前全國多地出現的公共自行車“叫好不叫座”不同,這款不需要辦卡、不設固定停車樁的公共自行車,一經推出便廣受歡迎。 眼看靠互聯網新技術解決了公共自行車取車麻煩與還車不便的難題,不少人對這一綠色出行方式產生了新的期待。互聯網+公共自行車能完成傳統公共自行車未竟的使命,解決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嗎? 從城市“擺設”到受“膜拜” 9月初,銀色車架、橙色車輪的摩拜單車現身北京街頭,用戶只需下載APP繳納299元押金后,掃描車座下的二維碼,即能以每半小時1元的價格使用這款網約公共自行車。與傳統的公共自行車不同,摩拜單車提供的網約自行車歸還時無需放在固定的停車點,只需要停放在道路兩側可以停放自行車的地方,擺脫了停車樁和固定停放點的束縛。 此前,4月22日,上海已率先投放這款名為“摩拜”的公共自行車,正式投放運營100天后,摩拜單車在上海注冊用戶就已經達到了20萬人。 “實在是很方便。”勇于嘗鮮的上海白領趙成敏已使用摩拜單車一個多月,用戶分已達120分。“一部手機就能完成所有操作,這符合我們現在的生活習慣,當然受歡迎了。”趙成敏道出了這款互聯網公共自行車受年輕人“膜拜”的原因。 實際上,此前我國很多城市都有政府提供的公共自行車。以北京為例,目前公共自行車已經投放近7萬輛,除了門頭溝和延慶沒有公共自行車外,其他區域都已經覆蓋。但這些公共自行車由于需要使用者辦理開通專門的租賃業務,且局限于固定的租車點提車還車,運轉效率有限。 在上海,由政府主導運營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其辦卡要求涉及到居住證、指定銀行卡等問題,停車樁又存在各區“各自為政”、無法通借通還的尷尬,導致很多對公共自行車有需求的用戶望而卻步。 此前,一份媒體調查顯示,辦卡繁瑣及取車還車不便是公共自行車淪為街頭“擺設”的主要原因。有專家表示,“摩拜”最大的成功正是在于解決了公共自行車以往存在的痛點。 “共享”遭遇新難題 “我們并沒有刻意去蹭‘互聯網+’熱度,其實很簡單,就是每一個環節都去想,怎么樣最方便用戶?用戶最喜歡什么方式?秉著這一個初心,利用現有的一切技術做產品。”摩拜單車CEO王曉峰說。 但隨著舊痛點的清除,新的網約自行車也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 摩拜單車在上海投入1萬輛網約自行車,僅1個多月,已經有150輛左右的自行車遭到破壞。最嚴重的時候,一周就有13輛自行車被損壞。破壞的情況包括,自行車二維碼被涂改、車座損壞、車身貼滿小廣告等。 除了對自行車本身的破壞外,無樁、無人監控,全靠用戶自律配合的摩拜單車也遇到了一些“挑戰”。比如,加個鎖頭將它鎖起來,把它停到單位車庫、小區里……一些用戶為了自己使用方便,將公用自行車圈為私物霸占。 對此,摩拜單車公關部經理馬女士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正在考慮建立信用分系統,通過信用分的機制來鼓勵用戶更文明地使用共享單車。據她介紹,摩拜單車用戶信用分滿分為100分,正常使用一次加1分,停進小區一次扣20分,停進車庫一次扣50分。同時,鼓勵用戶對違規停進小區和車庫的用戶監督,拍照舉報,上傳到手機APP,核實后獎勵信用積分。 然而,要使這種信用積分對用戶有約束力還需增加其分量。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副市長蔣卓慶在體驗摩拜單車時提到,摩拜信用分將會與政府征信體系掛鉤。 公共難題尚需政府企業合作解決 “摩拜單車是一個新事物,新事物的出現也一定會有一些問題。我們希望有更多人在短途出行時選擇公共自行車,這樣能夠更好地緩解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問題,這也是摩拜單車創立的初衷。”馬女士在采訪中坦言。 而在摩拜單車品牌策劃人沈濤看來,互聯網精神的一個重要層面就是分享。摩拜單車的意義除了解決城市路面擁堵等問題外,它的使用頻率和范圍的擴大能培養人們的分享精神,這對于改善整個城市的面貌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有業內人士指出,像摩拜單車這樣利用互聯網技術解決實際公共問題的創業企業,不妨在發揮自身技術、市場配置優勢功能的同時,與政府部門多多合作,畢竟其提供的是政府想要提供的服務。事實上,早在6月底,摩拜單車已經和上海市楊浦區簽訂合作協議摩拜單車確保在這個區的投放密度,政府則負責規避可能的法規風險,如自行車上牌。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陳小鴻認為,包括摩拜單車在內的公共自行車要解決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首先需要社區、道路交通管理部門以及城市管理部門聯動,讓公共自行車有更多合理便利的停車空間,以提高其在城市道路使用中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