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正在進行,馬上加入,撿漏多多!! 八大山人傳 邵長蘅 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為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新山中,雉發為僧。不數年,豎拂稱宗師。住山二十年,從學者常數百人。臨川令胡君亦堂聞其名,延至官舍。年余,意忽忽不自得,遂發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還會城。獨身猖佯市肆間,常戴布帽,拽長領袍,履穿踵決,拂袖翩尾,市中兒隨觀嘩笑,人莫識也。其侄某識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亦喜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翛然無畫家町畦。人得之,爭藏卉以為重。飲灑不能盡二升,然喜飲。貧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飲,輒往,住飲輒醉,醉后墨沈淋漓,亦不甚愛惜。數往來城外僧舍,雛僧爭嬲之,索畫至牽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饋遺之,亦不辭。然貴顯人欲以數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綾絹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襪材。”以故貴顯人求山人書畫,乃反從貧士、山僧、屠沽兒購之。一日忽大書“啞”字署其門,自是對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飲益甚。或招之飲,則縮項撫掌,笑聲啞啞然。又喜為藏鉤拇陣這戲,賭酒勝,則笑啞啞;數負,則拳勝者背,笑愈啞啞不可止。醉則往往欷覷泣下。 贊曰:世人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渤郁結,別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濕絮之遏火,無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隱約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淺之乎知山人也。哀哉!予與山人宿寺中,夜漏下,雨勢益怒,檐溜潺潺,疾風撼窗扉,四面竹樹怒號,如空山虎豹聲,凄絕幾不成寐。假令山人遇方風、謝翱、吳思齊輩,又當相撫攜慟哭至失聲,愧予非其人也。 明天啟六年(1626年)丙寅 1歲 生于江西南昌,姓朱名耷。為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九世孫。 明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 8歲 據陳鼎《八大山人傳》、龍科寶《八大山人畫記》所述,八大自幼聰明,八歲即能作詩。開始涉獵書法、繪畫、篆刻。 清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 20歲 清兵攻占南昌。離家隱遁江西奉新山中避難。 清順治五年(1648年)戊子 23歲 剃發為僧。 清順治十年(1653年)癸巳 28歲 在南昌進賢介岡燈社拜弘敏禪師為師,法名傳鉽,號刃庵。期間與弘敏、寂容、饒宇樸唱和。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丙申 31歲 在進賢介岡燈社繼任住持,潛心研究佛學與藝事。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 34歲 在進賢介岡燈社為京庵作《傳鉽寫生冊》十五開。是為存世最早作品。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41歲 在湖西精舍為橘老作《墨花圖》卷。 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46歲 為孟伯書《題畫詩》軸。始見署“個山”。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 47歲 秋,離奉新,游新昌,看望裘璉,裘璉作詩相贈,并結識胡亦堂。師父弘敏禪師在耕香院圓寂。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48歲 秋,由新昌返回奉新蘆田。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49歲 端午后兩日,在奉新蘆田耕香院,黃安平為繪《個山小像》,上有友人饒宇樸、彭文亮、蔡受等跋三則,自題六則。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52歲 年末,離開進賢,南下臨川。二月,胡亦堂到任臨川知縣,過從甚多。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53歲 在臨川發病顛狂。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54歲 在臨川參觀寶應寺等古跡,游覽當地名勝,憑吊古代名人。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55歲 在臨川發病癲狂后,哭笑無常,撕裂僧衣并焚之,步行到南昌。在市肆間佯狂行走,為族侄認出,將之收留于家。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56歲 居南昌。病愈還俗,與方士礯交往。五月作《繩金塔遠眺圖》軸,為目前所見最早有明確紀年之“驢”款山水畫。辛酉至甲子署款多作“驢”或“個山”。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57歲 十月,作《古梅圖》軸,僅以天干紀年,題詩有“梅花畫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句,又有“苦淚交千點”句。約于是年始至戊辰,行草書作品漸多。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59歲 最遲于是年,蓄發謀妻子。七月朔,作《行楷黃庭內景經》冊十二開(王方宇舊藏)。始見“八大山人”四字署款,其他名號棄之不用,直至逝世。五十九歲至六十九歲署款“八”寫作“”。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60歲 六十歲至六十九歲,署款“八”字有篆書遺意。首見使用“八大山人”朱文無框屐形印。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61歲 居南昌,常駐足北蘭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62歲 移居南昌城西埠門。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63歲 是年前后,南昌屏畫盛行。時有委知縣求作屏畫四幅,八大只作三幅,并謂之云:“江西真俗,掛畫四幅。若非春夏秋冬,便是漁樵耕讀。”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 64歲 與方士礯往來密切,書信不斷。是年,有貴人招飲,八大不愿與之交往,堅辭不就。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65歲 邵長蘅客南昌,相晤于北蘭寺。邵作《八大山人傳》,為研究八大山人之重要文獻。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67歲 約于本年前后,在江西境內游歷。繼續與方士礯書信往來。四月,在北蘭寺,作《行楷書》軸。七月,作《蓮房小鳥圖》軸,始見簽署“天心鷗茲”(或釋作“忝鷗茲”)。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68歲 五月,為舜老作《書畫冊》十六開,始見簽署“個相如吃”花押。夏,作《山水冊》八開,第二開題:“昔吳道元學書于張顛、賀老,不成,退,畫法益工,可知畫法兼之書法。”闡發書法兼畫法的觀點。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69歲 五月至六月,為退翁作《安晚冊》,始見簽署“十有三月”花押。自是年至乙酉的閏年中,所作書畫可見此花押。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70歲 七十歲至八十歲署款“八”字作兩點。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71歲 約于是年前后題石濤《疏竹幽蘭圖》,云:“石尊者畫蘭,則自成一家也”。六月,在芙山房書《桃花源記》卷。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72歲 與活躍于南昌文壇上之詩書畫家交往頻繁。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73歲 夏,黃硯旅收到八大所作《山水冊》,“展玩之際,心怡目眩,不識天壤間更有何樂能勝此也。”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 74歲 為聚升作《書畫合裝冊》十六開,以潤筆費低,因有“河水一擔直三文”之嘆。岱老請作《古樹苔石圖》,石濤補畫水灘紅葉并賦詩一首。是年與石濤合作《幽蘭竹石圖》軸。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 75歲 是年至乙酉使用“真賞”朱文方形印。約于是年定居南昌寤歌草堂。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77歲 與羅牧、徐煌、熊秉哲、彭士謨、李仍、蔡秉質、閔應銓、齊鑒、朱容重、吳雯炯等人組織東湖畫會。是年,始見署款“拾得”及“何園”。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79歲 冬,游覽江西南部寧都縣、崇義縣聶都鄉羅漢洞,并墨書題詩于內壁。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80歲 約于是年八月,因大風感染風寒,呼吸困難,渾身無力,后逝世。 轉自:爲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