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園暴力案件頻發,既有學生之間的打仗斗毆,也有男女同學之間搞對象爭風吃醋,以及精神病人闖入校園肇事肇禍或是社會閑散人員到校內尋釁滋事、恐嚇、勒索引發的暴力案件。暴力案件的發生給學校正常教學、工作帶來不利影響,也給社會秩序、公共安全、學生的心理及校園安全造成極大危害。筆者就校園發生的暴力案件談一點粗淺看法。 一、暴力事件的原因 形成暴力事件的原因較為復雜,導致暴力事件發生的具體原因又多樣化,但就其導致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又有一定的規律特點。 (一)社會因素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形形色色的外來文化思潮不斷涌入,加之社會諸多不良因素風氣的侵襲,嚴重地影響和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同時,一些不法分子為追求高額利潤,制造了防不勝防的眾多暴力和色情垃圾文化產品,在網上設立了很多花花綠綠的不健康的娛樂場所,黃色的圖書和圖片,如同“洪水猛獸”侵蝕著青少年一代,給具有強烈好奇的青少年帶來巨大的毒害與誘惑。 (二)學校因素 作為承擔教育義務的學校,這么多年始終強調思想道德修養教育,也采取了許多方式方法,但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奏效不大,效果不明顯;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仍存在著追求數理化拔尖升學而忽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在加強法制教育的同時,未能使學生們真正認識到法律是其行動的準則;另外,學校在學生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漏洞,不規范,不達標,對“差等生”沒有持之以恒的教育決心,缺乏有效的法制教育手段,半途而廢,成為社會的“負擔”,對輟學、失學生問題亟待加強研究解決。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組成細胞,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但家長普遍忽視家庭教育這一重要環節,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孩子犯錯誤了,也不分青紅皂白,非打既罵;或者百般溺愛,放任自流,造成一些孩子“懶惰”、“低能”、“自卑”、“自私”,帶給孩子不良的習慣和心理素質。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社會的進化開放,不良的社會觀念和腐朽的思想侵襲,其自身品行不端,當今社會父母離異增多,家庭不睦的極為普遍,孩子無人照應,缺少天生的母愛或父愛,在幼小的心靈上結下不可醫治創傷,給孩子成長帶來諸多不利影響。有些家長還認為只要給孩子滿足物資享受就是幸福,就算履職盡責了,完全無視“子不教,父之過”的責任。 (四)自身因素 青少年普遍存在辨別是非能力差、心理素質偏激、自我約束控制力弱,以及愛沖動、好奇心、模仿力、逆反心理等先天性弱點,青少年遵守社會規范、法律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更不知道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有了矛盾和沖突,頭腦不冷靜、易沖動,往往引發突發性暴力事件,傷害別人,損害自己。 二、暴力事件的特點 (一)偶然性。暴力事件具有偶然性、突發性、不可預知性。在校園,是青少年群體高度集中的地方,青少年絕大多數具有強烈的正義感,愛打抱不平、激情高、情緒波動大是青少年的一大特點,也極易被煽動,經常因某一事處理不妥,便會驟然形成暴力事件。 (二)演進性。任何暴力事件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是由一個低級到高級、由漸變到突變的演進過程。如前兩年高考前,某縣中學門前發生一起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學生要錢一事,學生家長來后,由于處理不當,高年級學生沖動后,造成砸毀汽車,打傷人的暴力事件。 (三)嚴重性。暴力事件一旦發生,就會給受害者帶來無法彌補的災難后果,體現在造成肉體和精神上的傷害、經濟上的損失和社會上的影響。肉體上的傷害也許在今后治療和恢復鍛煉中轉好,經濟損失有可能也是暫時的,但是,在精神上的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而對社會的影響更是極其嚴重的。 三、暴力事件的對策 (一)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要及時發現化解矛盾。包括利益矛盾、熱點矛盾、治安矛盾等。矛盾化解的關鍵是落實嚴格的責任制,建立起靈通、高效的信息預警機制,真正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重視、早化解,要建立精良、高效的矛盾化解隊伍,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避免矛盾升級轉化發生暴力事件。 (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 在校園內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每個時期有針對性地開展校紀校規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知識教育、自我保護和自我防范知識教育,利用校園網、宣傳欄、圖片等有效形式進行宣傳教育,使廣大師生學法、懂法、守法,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做遵紀守法的模范,盡最大努力預防和減少校園犯罪。 (三)培養學生健康人格。 從安全角度出發,重鑄學生安全人文精神,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在真誠、友善、寬容、大度、懂規、守法中科學地認識、正確處理好各類安全問題,把校園的安全管理、安全意識、安全規范、安全道德、安全行為等有機結合起來。 (四)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1、遵守校規校紀。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作為學校而言也是如此,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學校的校規校紀對學生而言是保護學生安全防線,很多案件就是違反校規引發的。主要表現一是酒后滋事。一些學生以過生日、同鄉、同學聚會等為名,結伙酗酒。醉酒后惹是生非,借酒鬧事,引發事件。近日某高校學生和同學一起在寢室飲酒,另一名同寢同學回來發現寢室內非常臟亂引起不滿與飲酒的同寢室同學發生口角,飲酒同寢同學借酒勁拿水果刀向其胸部連刺了兩刀,其被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二是夜不歸宿。外出上網到娛樂場所,不按時返校甚至夜不歸宿。更有甚者在外租房,承擔不起花銷消費,引發盜竊、搶劫案件等。因此說學生遵守校規校紀是最有效的自我保護。 2、謹防自身“小人”。校園并非一片凈地,見錢伸手的人有之,見利忘義的人也有之,有的是你的同班,有的是你的同寢,還有的是你的同鄉,這些人獨往獨來的有,成幫結伙的也有,竊取錢物這種“小人”男生中有,女生中也有,可謂防不勝防。常常是你身邊“最好的人”、“最好的朋友”就是這種“小人”因為了解你,掌握你的“底兒”,你不抵防他。因此,要慎重交友,在交往中要注重人品的了解,要常有防范意識,盡可能避免失竊案件和上當受騙事件,減少和避免由此而引發的暴力案件。 3、慎重往來交友。當今社會是花花綠綠的,騙術五花八門,不僅陌生人騙人,而且熟人也騙人,后者更加難以抵防,學生們剛剛步入社會,經歷少,沒有社會經驗,很容易圖小利吃虧,上當受騙。因此,在往來交友中,一定要謹慎從事,三思而行,切記不要輕易地相信別人,更不要貪得贏頭小利,否則就要因圖小便宜吃大虧,后悔莫及。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青少年情緒過激,引發爭吵、斗毆、暴力案件。 4、增強防范意識。加強自身防范意識,加強自身保護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牢固樹立自尊、自愛、自重、自立等自我保護基本常識。開展經常性的法律知識、防范知識教育,學校要定期聘請一些專家、學者、法制輔導員到學校為學生上好法制必修課,增長防范知識,有效預防或減少暴力案件發生。 (五)警校共建齊抓共管。 1、確保“一個”目標: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公安等相關責任部門都要以校園絕對安全為工作目標。 2、夯實“三個基礎”:即夯實思想基礎、夯實組織基礎、夯實群眾基礎。 3、落實“四化”責任:即制定規范,實現工作規范化;增加科技含量,實現管理信息化;以人為本,實現服務人性化;定量定責,實現考評標準化。 4、實施“五進”工程:即消防安全進校園、交通安全校園、禁毒知識校園、“反邪教”工作進校園、“送法律”知識進校園。 五是保證“六個到位”:教育管理到位、規章制度落實到位、宣傳普及安全知識到位、打擊防范到位、隱患排查整治到位、責任倒查追究到位。 總之,校園安全任重道遠,責任重于泰山,通過各方面安全教育,要讓學生學會保障自己的安全,把一般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上升到良好的道德情操,在自己的人生品行中注入安全文化的因素。使他們步入社會實踐中,增強個人安全與社會安全密不可分的認同,進一步體會黨和國家以及學校保護學生安全,維護校園穩定的真實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