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本站發布的足三里穴的準確位置圖,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與功效僅供參考,若按摩、刺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專業醫師。 足三里穴位位置標準定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犢鼻(ST35)下3寸,犢鼻(ST35)與解溪(ST41)連線上。正坐或仰臥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以本人手四指相并,食指上緣置于犢鼻處,中指中節水平直下4橫指(一夫法)處取穴。 足三里穴的準確位置圖 足三里怎么找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犢鼻)直下一夫(3寸),距離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取穴。或用手從膝蓋正中往下摸取脛骨粗隆,在脛骨粗隆外下緣直下1寸處是穴。 足三里的準確位置圖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簡易找法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 穴位解剖足三里穴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足三里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長伸肌→小腿骨間膜。有脛前動、靜脈。分布著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針經皮膚,皮下組織,進入脛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長伸肌。支配脛骨前肌和長、趾長伸肌。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后肌。 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趾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后。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腓深神經肌支和脛前動脈分布;小腿骨間膜深面有脛神經和脛后動脈經過并分布。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分支,深層正當腓深神經;并有脛前動、靜脈通過。 足三里穴的作用足三里意義:胃經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常。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運行規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后固化于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 足三里穴位的好處圖 足三里的功效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升降氣機,燥化脾濕,生發胃氣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有理脾胃、調氣血、補虛乏、瀉胃熱、防病保健的作用。 《內經·海論》:“胃者水谷之海,其輸在氣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氣街以下,至于三里,統為胃之俞穴。華元化謂:三里主治五癆、羸瘦、亡陽、虛乏、胸瘀血、乳癰等癥。秦承祖謂:諸癥皆治,但以治胃為主。據此可知本穴功能,不僅行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陽有陰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足陽明經屬胃絡脾,足三里是本經的合穴,又是胃腑下合穴,可健脾和胃、運化水濕,主治脾胃病和水濕為患,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說。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陽明經多氣多血,故足三里穴可補益氣血,治療氣血虧虛引起的各種虛證。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足陽明經合穴配五行屬土,補之可培土生金、健脾益肺、化痰止咳,治療虛證咳喘。 “治痿獨取陽明”,足三里穴是治療下肢痿痹的主穴。 脾胃為后天之本,后天強健,氣血旺盛,陰陽調和,足三里可強身健體、預防疾病。 按摩足三里穴位好處視頻主治病癥足三里穴應用廣泛,為全身強壯要穴,針灸按摩可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亦為消化系統常用要穴。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胃中寒,嘔吐,惡心,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痙攣,胃下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噎膈,小兒厭食,輔助胃鏡檢查,腹痛,腹脹,腸鳴,腸癰,腸炎,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痢疾,疳積,小腹堅,小腸疝氣,少腹腫痛,腸梗阻,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驚癇,心煩,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癲狂,妄笑,頭痛,神經性頭痛,失眠,眩暈,癲癇,面神經麻痹,中風,偏癱,口,腳氣,水腫,下肢痿痹,下肢不遂,四肢腫脹,心悸,氣短,虛勞羸瘦,口苦無味,惡心嘔吐,納呆,噎嗝吐血,頭暈,驚悸怔忡,胸脅滿痛,不寐,咳嗽,痰飲,痰多,喘息,氣喘,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咯血,虛勞,瘧疾,熱病,小便不利,遺尿,疝氣,目不明,眼目諸疾,諸虛,耳聾,頷痛,喉痹,頸項腫痛,脫肛,婦人臟躁,血暈,子癇,妊娠惡阻,乳癰,赤白帶下,痛經,產后腰痛,產后血暈,產后腹痛,帶下,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陽萎,遺精,腎炎,膀胱炎,疔瘡癰疽,癮疹,寒濕腳氣,膝痛,下肢瘺蹙,足脛酸痛,下肢癱瘓,下肢痹痛,下肢麻痹,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坐骨神經痛,膝脛酸痛,肝炎,休克,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病,白細胞減少癥,怔忡,黃疸,膽囊炎,闌尾炎,耳鳴,疔癤,蕁麻疹,臟氣虛憊,貧血,風濕熱小兒麻痹,口腔疾患等。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羸瘦。 足三里主治脾胃、心神、胸肺、少腹、下肢等疾患:如脘腹脹滿、口苦無味、惡心嘔吐、納呆、胃脘疼痛、噎嗝吐血、四肢腫脹、便秘、頭暈、心煩、驚悸怔忡、胸脅滿痛、癲狂、驚癇、不寐、中風、咳嗽、痰飲、喘息、虛勞、咯血、瘧疾、熱病、小便不利、遺尿、疝氣、眼目諸疾、諸虛、耳聾、頷痛、喉痹、頸項腫痛、脫肛、婦人臟躁、血暈、子癇、妊娠惡阻、赤白帶下、痛經、產后腰痛、疔瘡癰疽、癮疹、寒濕腳氣、膝痛、下肢瘺蹙、足脛酸痛等。凡真氣不足、臟器虛憊、五勞七損、羸瘦虛乏等癥皆治。 現代又多用以足三里治療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肝炎、急性胰腺炎、休克、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癲癇、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動脈硬化、支氣管哮喘、白細胞減少癥、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 足三里主治胃痛,惡心,嘔吐,呃逆,噎膈,納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腸癰,乳癰,目疾,喉痹,頭痛,失眠,眩暈,心悸,怔忡,氣喘,虛勞,黃疸,水腫,癲癇,下肢痹痛、癱瘓或麻痹,腳氣;以及急慢性胃腸炎,潰瘍病,胰腺炎,膽囊炎,闌尾炎,高血壓,神經衰弱,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強壯作用。 足三里主治胃脘痛,胃中寒,嘔吐,呃逆,消化不良,疳疾;腹脹,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腸癰;咳嗽,氣喘,痰多,氣短;失眠,癲狂,妄笑,臟躁,心悸;遺尿,小便不利,水腫;產后血暈,產后腹痛,帶下,妊娠惡阻,子癇;頭暈,目不明,耳聾,耳鳴,口;疔癤,蕁麻疹;中風偏癱,下肢痿痹,膝脛酸痛,腳氣,乳癰;臟氣虛憊,虛勞羸瘦,小腹堅,黃疸,小腸疝氣,少腹腫痛,噎膈。 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胃腸炎,胃痙攣,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腸炎,痢疾,急慢性胰腺炎,闌尾炎,腸梗阻,肝炎,消化不良,小兒厭食,輔助胃鏡檢查; 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貧血,風濕熱;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膀胱炎,遺尿,陽萎,遺精; 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失眠,神經衰弱,小兒麻痹,面神經麻痹,腦血管病,癲癇; 五官科系統疾病:眼疾,口腔疾患,耳聾,耳鳴。 穴位配伍足三里穴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 足三里穴配內關穴治嘔吐; 足三里穴配氣海穴治腹脹; 足三里穴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 足三里穴配陽陵泉穴、懸鐘穴治下肢痹痛;常灸足三里穴可養志保健。 足三里穴配天樞穴、三陰交穴、腎俞穴、行間穴,有調理肝脾,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月經過多,心悸。 足三里穴配曲池穴、豐隆穴、三陰交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頭暈目眩。 足三里穴配梁丘穴、期門穴、內關穴、肩井穴,有清瀉血熱,疏肝理氣,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乳癰。 足三里穴配上巨虛穴、三陰交穴、切口兩旁俞穴,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術。 足三里穴配陽陵泉穴、行間穴,有理脾胃,化濕濁、疏肝膽,清濕熱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足三里穴配百會穴、中脘穴,治氣虛下陷。 足三里穴配中脘穴、陽陵泉穴,治胃痛。 足三里穴配內關穴、中脘穴,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治胃脘痛、反胃嘔吐。 足三里穴配天樞穴、氣海穴,治慢性腹瀉。 足三里穴配脾俞穴、氣海穴、腎俞穴,有溫陽散寒,調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虛慢性腹瀉。 足三里穴配天樞穴,治泄瀉。 足三里穴配風池穴,治頭昏。 足三里穴配沖陽穴、仆參穴、飛揚穴、復溜穴、完骨穴,有補益肝腎、濡潤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足三里穴配環跳穴、風市穴,治下肢麻木。 足三里穴配關元穴,施以化膿灸、隔物灸、藥物天灸等至皮膚紅暈,有增強體質的作用。 按摩足三里的好處足三里中醫術語,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 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里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該穴,對于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美女演示足三里穴位按摩視頻 艾灸足三里的功效艾灸“足三里”能調整消化系統使之功能旺盛,吸收營養增加能源,對全身各系統都有強壯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特別注重脾胃,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是生化的源泉,是生命的根本。灸“足三里”有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宣通氣機,導氣下行,強壯全身的作用。 可以養生保健: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強壯神經,預防衰老,對結核病、傷風感冒、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風心病、肺心病、腦溢血后遺癥及其它病癥都有防治作用。三里之灸能卻病延年,所以古來把三里灸叫做長壽灸。 防治腸胃病:足三里是胃經的穴位,主消化系病。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說。對于腹部疾病,如胃腸虛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羸瘦、腹膜炎、腸雷鳴、腹泄、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臟疾患、胃痙攣、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潰瘍、急慢性腸炎、胰腺炎、腹水膨脹、腸梗阻、痢疾、胃下垂等灸足三里穴相當有效。但胃酸過多空腹燒心者,不宜灸足三里,灸其鄰近處陽陵泉有良效。 有健步作用:能加強下肢體力,防治四肢腫滿、倦怠、股膝酸痛,軟弱無力諸癥。對脛腓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風濕痹痛、末稍神經炎等。 有補益腎氣的作用:對耳鳴、眩暈、腰痛、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頭痛、失眠、貧血、神經衰弱、乳痛、氣臌、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里。 其它各種慢性病:如眼疾、視力減退、鼻病、耳病、過敏性疾病都可取用此穴。 刺灸法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針刺方法直刺1~2寸,局部有酸脹感。 針尖略向下斜刺,其針感可沿足陽明胃經下行至足踝、足跗和足趾;針尖略向上斜刺,部分針感可沿足陽明胃經逐漸循股上行至股部和腹部; —般直刺0.8~1.2寸。系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回陽九針穴之一。 直刺0.5~1.5寸,針感向下膚放散; 針尖略向上斜刺,在不斷捻轉運針之時,針感可沿胃經逐漸循股走至髀關、歸來、天樞等穴,少數走向胃腑、劍突處; 理氣止痛可用龍虎交戰法; 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艾灸方法強壯保健常用溫和灸或化膿灸。 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30分鐘。 艾炷灸或溫針灸5~10壯,艾條灸10~20分鐘。 強身保健可采用化膿灸,每年1次,或累計灸數百壯或溫灸至皮膚稍見紅暈為度,每日1次,每月20次,有時亦可采用藥物天灸。 注意:小兒忌灸足三里。 艾灸足三里的方法艾灸的方法很多,但普通人用灸“足三里”的方法取養生保健之效,可用直接灸的方法。直接灸可以自己操作,不需要別人幫忙,通過艾火的熱力滲透肌膚,可以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溫經止痛,平衡陰陽,促進血液循環,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將艾條插入灸盒內固定支架點燃。 將灸盒蓋上并旋轉鎖定,然后調節出風口,以控制溫度的高低。 將灸盒置入保溫袋中,用松緊帶固定在患處。 經常清除保溫袋及灸盒內的灰燼,以保持清潔。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睡眠時禁用。 注意事項溫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灸器點上火后不可懸空過久,以免接觸皮膚時溫度過高,以致燙傷,如懸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將灸器之溫度搓低后再繼續使用,每隔一段時間,應將灸器敲除支。 每使用灸條二至三條后,在灸器控制口會產生溫灸油垢,應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條之通暢。 溫灸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溫灸后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飯后一小時內不宜溫灸。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過饑、過飽、酒醉禁灸;孕婦禁用;身體發炎部位禁灸! 足三里穴解析足三里為經穴名(Zúsānlǐ ST36)。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鬼邪、下三里、下陵、三里。《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原名三里、下陵。《圣濟總錄》名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五輸穴的合穴,五行屬土;胃的下合穴。足即下肢,三里即三寸,穴在膝下3寸,故名足三里。足三里主治范圍相當廣泛,尤其對于胃病、腸腑病、經脈病及與胃有關的臟腑組織病變具有良好的療效。 主治胃痛,胃脘疼痛,胃中寒,嘔吐,惡心,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痙攣,胃下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噎膈,小兒厭食,輔助胃鏡檢查,腹痛,腹脹,腸鳴,腸癰,腸炎,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痢疾,疳積,小腹堅,小腸疝氣,少腹腫痛,腸梗阻,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驚癇,心煩,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癲狂,妄笑,頭痛,神經性頭痛,失眠,眩暈,癲癇,面神經麻痹,中風,偏癱,口,腳氣,水腫,下肢痿痹,下肢不遂,四肢腫脹,心悸,氣短,虛勞羸瘦,口苦無味,惡心嘔吐,納呆,噎嗝吐血,頭暈,驚悸怔忡,胸脅滿痛,不寐,咳嗽,痰飲,痰多,喘息,氣喘,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咯血,虛勞,瘧疾,熱病,小便不利,遺尿,疝氣,目不明,眼目諸疾,諸虛,耳聾,頷痛,喉痹,頸項腫痛,脫肛,婦人臟躁,血暈,子癇,妊娠惡阻,乳癰,赤白帶下,痛經,產后腰痛,產后血暈,產后腹痛,帶下,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陽萎,遺精,腎炎,膀胱炎,疔瘡癰疽,癮疹,寒濕腳氣,膝痛,下肢瘺蹙,足脛酸痛,下肢癱瘓,下肢痹痛,下肢麻痹,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坐骨神經痛,膝脛酸痛,肝炎,休克,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病,白細胞減少癥,怔忡,黃疸,膽囊炎,闌尾炎,耳鳴,疔癤,蕁麻疹,臟氣虛憊,貧血,風濕熱小兒麻痹,口腔疾患等。 足三里的別名下陵穴:《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三里穴:《黃帝內經素問·針解》,鬼邪穴:《備急千金要方》,下三里穴:《針灸集成》。 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內物質作用的范圍也。此穴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范圍,常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足三里穴后,散于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大量氣化上行于天,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范圍,如三里方圓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與該穴同,下,指本穴位處足之下部,別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為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沉積之處。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中夾帶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經水散行于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被較多氣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駐,形成了本穴大范圍的脾土堆積之狀,故名下陵。 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為脾土微粒運送的通道。 鬼邪:鬼,與神相對,指地部的經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氣血中地部經水偏多則為胃之害。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而本穴功用為氣化水濕上補天部胃經之氣,維持胃經濕熱之性,若受以寒、經水偏多,則本穴氣化之氣少,胃經濕熱之性無存,故名鬼邪。 胃經合穴:因胃經自厲兌穴起,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氣皆匯合于此,故為胃經合穴。 足三里穴屬土:屬土,指本穴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氣血的主要變化是地部經水氣化于天,變為天部經氣,物質的運動無風木的橫行、火的炎上、水的潤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穴位附注足陽明經所人為“合”。 足三里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參考資料:a.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穴和手三里穴,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并可解除幽門穴痙攣。B.據報道,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穴、合谷穴、三陰交穴,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據報道:針刺人及家兔的該穴,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后12小時增加最顯。D.據報道:針刺家兔的“足三里穴’、“大椎穴”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出處:《黃帝內經素問·針解》: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特異性:足陽明胃經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土;胃之下合穴。 穴位名解足即下肢,三里即三寸,穴在膝下3寸,故名足三里。 足,指人及動物行走的器官,由跗、足蹠、趾三部組成,俗稱為腳。三,數名。里,邑、居,集會通達之意。三里,指長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里。以其與外膝眼的距離長度及通乎三焦之里而言。《黃帝內經素問·針解》:“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入于下陵,下陵者,膝下三寸,胻外三里也。”楊上善曰:“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為一里也。”《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刺天容者無過一里。”楊上善亦曰:“一里,一寸也。”又與手陽明之三里上下相應,對三焦在里諸病無所不包,可以互觀。《內經》:“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本穴統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諸癥,足以謂之“三里”。古“理”與“里”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別于手三里也。 文獻摘要《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 《黃帝內經靈樞》: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干。腸中不便,取三里……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 《外臺秘要》: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閣,以三里下氣。 《針灸甲乙經》:陽厥凄凄而寒,少腹堅,頭痛,脛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嘔,三里主之。狂歌妄言,怒,惡人與火,罵詈,三里主之。痓,身反折,口噤,喉痹不能言,三里主之。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也。水腫脹,皮腫,三里主之。腸中寒,脹滿善噫,聞食臭,胃氣不足,腸鳴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脹,三里主之。霍亂遺矢,三里主之。陰氣不足,熱中,消谷善饑,腹熱身煩,狂言,三里主之。胸中瘀血,胸脅支滿,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乳癰有熱,三里主之。 《針灸大成》: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悶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腸氣,水氣蠱毒,鬼擊,痃癖,四肢滿,膝胻酸痛,目不明,產婦血暈。 《四總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賦》:三里卻五勞之羸瘦;痹腎敗,取足陽明之上。 《玉龍賦》:心悸虛煩,刺三里。 研究進展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針刺足三里,使白細胞的總數升高,紅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數均升高,嗜酸性白細胞減少、血沉加快;血內乳酸、丙酮酸含量升高,轉氨酶活性增加。 對循環系統影響 補法使心率減慢,瀉法則加快;輕刺激使血管擴張,重刺激使血管收縮。 對呼吸系統影響 使通氣量、肺活量增加,在病理情況下,可使呼、吸氣階段的氣道阻力降低。 對消化系統影響 可改善胃腸的蠕動,使胃蠕動減弱者加強,反之則減弱;能使健康人味覺閾值升高,唾液淀粉酶含量升高。另可使大網膜對胃腸潰瘍有修復作用[1]。 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并可解除幽門痙攣;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針刺入及家兔的“足三里”,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 u/mL,兔增加62.1 u/mL,兩者均在針后12 h增加最明顯。另有實驗針刺足三里,發現正常人或萎縮性胃竇炎患者的胃泌素增加,正常人組為空腹對照組的2.08倍,萎縮性胃竇炎組為對照組的1.65倍,兩者和針前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經實驗研究表明,針刺足三里對胃腸運動影響的傳人途徑以軀體神經為主,但不排除血管及其周圍神經結構的參與,交感傳出纖維是針刺引起胃蠕動變化的重要作用途徑。也有報道認為足三里的傳人沖動是通過軀體神經和血管壁神經叢兩條道路傳入的。[7] 針刺對健康者的胃蠕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隨機體功能狀態不同,針刺反應胃功能也不同。從胃電圖也顯示出雙向調整作用。針刺218例健康者的足三里穴,以觀察其胃的張力、胃蠕動頻率、胃的排空時間等,所得結果是,機體的功能狀態不同,針刺反應也不同,是一種雙向調整作用。已從正常與某些患者,在針刺足三里穴時,胃電的變化中得到證實。當針刺足三里時,胃電頻率和振幅均有雙向的調整作用。 針刺足三里,治療消化系統病時,針刺對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調整作用,原來水平高者,針刺后降低,而低者則升高,對營養不良患者低于正常的胃總酸、游離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指標,針刺后可恢復正常。 對腸功能的影響 80例便秘患者,針刺后順利排便;對腹瀉患者有止瀉作用。 對呼吸功能的影響 40名健康男女青年,針刺足三里時,安靜肺通量比針前增加24.9%,耗氧量增強22.8%。 對防衛系統影響 本穴等灸具有抗炎性滲出作用,對各種特異性抗體或非特異性抗體,都具加速其產生并提高效價的效應,并在T細胞的免疫上起到調整作用[1]。 針刺足三里可以促進乙肝表面抗原轉陰率的提高。對免疫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響。能提高補體C3DHA值,從而控制發病。 配三陰交,溫針治療121例,因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治療6天后,白細胞升高的有效率為73.6%。 對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的影響 針刺足三里對內分泌功能有一定影響,如有報道顯示,用電針刺激健康人足三里可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顯著增加。動物實驗證明,連續7d針刺“足三里”等穴,靜脈注射131I,動物甲狀腺對131I的攝取明顯降低,表現為抑制對131I吸收的作用。針刺足三里對血糖有調節作用,正常人服用大量糖后針刺足三里,獲得的耐糖曲線有三種:原來水平高者,顯著下降;原水平低者,略升高;少數無變化。對休克患者,針后20 min,血糖升高明顯;對糖尿病患者,針刺足三里能顯著降低血糖。 對110例健康者針刺足三里穴,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顯著增加。亦有實驗表明,針刺足三里,當拇指向前捻轉時,唾液淀粉酶含量驟然增加,拇指向后則降低。 對垂體一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 針刺足三里對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有促進作用,如動物針刺“足三里”、“腎俞”等穴后,尿中17-酮類固醇含量明顯增高,腎上腺皮質變厚,細胞體積增大,腺體重量增加。組織化學方法觀察可看到腎上腺皮質內的抗壞血酸、膽固醇和琥珀酸脫氫酶的活力增強。[7] 鎮痛作用 多數人認為針刺足三里可提高痛閾,也可增加腦5-羥色胺(5-HT)總量的轉換率,而加強針刺鎮痛效果。有報道顯示,電針“足三里”可使中縫大核內縫一脊神經元激活,而對其傷害性反應發生抑制,與電針前對照相比自發放電增加,傷害性反應下降。另外,也有通過家兔血小板細胞化學和外周粒細胞化學的研究,觀察血小板或外周粒細胞中5-HT、非特異性酯酶等變化,針刺“足三里”,使痛閾顯著提高者,同時也觀察到非特異性酯酶、酸性磷酸酯、腺苷三磷酸酶、單胺氧化酶及5-HT等單胺物質含量都顯著提高(P<> 調整銅鋅失調 艾灸足三里,能調整老年人血中高銅與低鋅。 對腸胃功能的影響 ①從大鼠、豚鼠、兔等動物的實驗中可以看出針刺兔的“足三里穴”,對小腸的運動以減弱為主,亦有部分動物表現先減弱后增強。并從另一實驗中得到,當輕捻轉與留針時,小腸運動以增強為主,重捻則運動減弱。 ②對兔小腸消化間期綜合肌電有明顯影響,可使小腸電周期縮短,III相時程延長,即小腸分節運動周期縮短,每一次蠕動持續時間延長,有助于小腸對食糜的消化。 ③對引起腸運動效應的傳導途徑研究中得知,除神經的傳導外,還有動脈壁上的一些結構參與,其中平滑肌的傳導很可能參與這一效應。 ④有鎮嘔效應,表現為嘔吐的癥狀持續時間縮短。鎮嘔吐的機理,是通過迷走神經,當切斷迷走神經后,電針鎮嘔吐的效應就消失。 對大鼠胃酸分泌有調整作用 調整的機理可能是電針能引起鼠內啡呔含量增加,而使胃酸排出量增加。當切除迷走神經支配時,并不影響針刺對胃酸分泌的調整作用。從另一實驗也證實了電針“足三里”對胃酸的分泌有調整作用,當造成大鼠應激性胃潰瘍時,針刺“足三里”穴能抑制胃酸分泌,對應激性潰瘍起保護性的作用。 對大鼠胰蛋白酶的影響 當針“足三里”時,能明顯降低大鼠胰蛋白濃度及排出量,即抑制胰酶分泌。對胰腺有保護性作用。這也許是針刺治療急性胰腺以得良好效果的機理。 鎮痛機理 據報道針刺大鼠“足三里”時,下丘腦室旁核、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β-內啡呔含量下降。 對免疫異常有調整作用,如對自發性高血壓的胸腺細胞玫瑰花結形成率,初次抗體生成能力及血清溶血素,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正常大鼠的免疫功能無顯著影響。 對110例健康者針刺足三里穴,對唾液分泌的影響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顯著增加。亦有實驗表明,針刺足三里穴,當拇指向前捻轉時,唾液淀粉酶含量驟然增加,拇指向后則降低。 對胃蠕動的影響針刺對健康者的胃蠕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隨機體功能狀態不同,針刺反應胃功能也不同。從胃電圖也顯示出雙向調整作用。針刺218例健康者的足三里穴,以觀察其胃的張力、胃蠕動頻率、胃的排空時間等,所得結果是,機體的功能狀態不同,針刺反應也不同,是一種雙向調整作用。已從正常與某些患者,在針刺足三里穴時,胃電的變化中得到證實。當針刺足三里時,胃電頻率和振幅均有雙向的調整作用。 對胃分泌的影響針刺足三里,治療消化系統病時,針刺對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調整作用,原來水平高者,針刺后降低,而低者則升高,對營養不良患者低于正常的胃總酸、游離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指標,針刺后可恢復正常。 對腸功能的影響:80例便秘患者,針刺后順利排便;對腹瀉患者有止瀉作用。 對呼吸功能的影響:40名健康男女青年,針刺足三里時,安靜肺通量比針前增加24.9%,耗氧量增強22.8%。 足三里穴對免疫功能的影響①針刺足三里可以促進乙肝表面抗原轉陰率的提高。對免疫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響。能提高補體C3DHA值,從而控制發病。 ②配三陰交,溫針治療121例,因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治療6天后,白細胞升高的有效率為73.6%。調整銅鋅失調艾灸足三里,能調整老年人血中高銅與低鋅。 足三里穴對腸胃功能的影響①從大鼠、豚鼠、兔等動物的實驗中可以看出針刺兔的“足三里穴”,對小腸的運動以減弱為主,亦有部分動物表現先減弱后增強。并從另一實驗中得到,當輕捻轉與留針時,小腸運動以增強為主,重捻則運動減弱。 ②對兔小腸消化間期綜合肌電有明顯影響,可使小腸電周期縮短,III相時程延長,即小腸分節運動周期縮短,每一次蠕動持續時間延長,有助于小腸對食糜的消化。 ③對引起腸運動效應的傳導途徑研究中得知,除神經的傳導外,還有動脈壁上的一些結構參與,其中平滑肌的傳導很可能參與這一效應。 ④有鎮嘔效應,表現為嘔吐的癥狀持續時間縮短。鎮嘔吐的機理,是通過迷走神經,當切斷迷走神經后,電針鎮嘔吐的效應就消失。 對大鼠胃酸分泌有調整作用調整的機理可能是電針能引起鼠內啡呔含量增加,而使胃酸排出量增加。當切除迷走神經支配時,并不影響針刺對胃酸分泌的調整作用。從另一實驗也證實了電針“足三里穴”對胃酸的分泌有調整作用,當造成大鼠應激性胃潰瘍時,針刺“足三里穴”能抑制胃酸分泌,對應激性潰瘍起保護性的作用。 對大鼠胰蛋白酶的影響當針“足三里穴”時,能明顯降低大鼠胰蛋白濃度及排出量,即抑制胰酶分泌。對胰腺有保護性作用。這也許是針刺治療急性胰腺以得良好效果的機理。 據報道針刺大鼠“足三里穴”時,下丘腦室旁核、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β-內啡呔含量下降。對免疫異常有調整作用,如對自發性高血壓的胸腺細胞玫瑰花結形成率,初次抗體生成能力及血清溶血素,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正常大鼠的免疫功能無顯著影響。 足三里穴如此重要,我們平時可以多做自我按摩,養生不用愁啊。 感謝您分享:足三里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