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保護和研究目的,考古學家把它的主棺“打包外帶”到了考古實驗室。 ▲考古隊員使用起重機將主棺移動到車上 元旦,期待已久的M18主棺開啟工作終于開始啦~ @河南考古采用圖文直播的方式公開了全過程,吸引了大批網友的關注。 其中,木棺中清理出青銅劍的消息最為引人注目。這把青銅劍位于墓主人的左手側,長46cm,不僅劍身保存完好,外部還保留有劍鞘。
更令人震驚的是, 視頻的播放量直逼1000萬次,被轉發接近1萬次,更收獲了3000余條留言和4萬多個贊。
其中有: 在圍觀點贊了一圈網友留言, 所以在接下來的內容里, 如果翻閱一下以前的新聞,就會發現 最近正在成都“出差”的、聞名中外的越王勾踐劍也是其中一員。 這件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發現時插于保存完好的木鞘之中,出鞘后劍身寒光耀目,劍刃薄且鋒利。 1977年為它拍攝科教片時,經歷了2400年時光的劍刃竟然一次劃破了二十幾層紙。實在讓人為之驚嘆! ▲越王勾踐劍 春秋晚期 浙江省博物館的越王者旨於睗劍入藏時也同樣光潔如新,甚至更為耀目。
究竟為什么,這些青銅劍經歷兩千余年的時光仍然能光潔如新,不被銅綠所覆蓋?難道那時的鑄劍的工匠就已經掌握了現代“黑科技”? 當然不是! 其實我們關心的這個問題,考古學家也討論了挺久。如今大部分學者認為,基本隔絕空氣的埋藏環境是阻止它們生銹的根本原因 。 比如越王勾踐劍被發現時,緊緊插在表面涂漆的木鞘內,劍又置于內棺,內棺外又有一棺一槨層層相套。槨室四周填有楚墓特有的密封性極好的白膏泥,墓坑上則覆蓋填土夯實。 層層保護幾乎阻斷了墓室和外界的空氣交換,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 ▲越王勾踐劍出土位置示意圖 同時,由于墓室所處位置地下水位較高,使其長期浸泡在含氧量甚少的中性積水中,同樣阻止了它大面積生銹。 城陽城18號墓的這把青銅劍也處于相似的埋藏環境之中。同樣有劍鞘保護,同樣置于內棺。墓內積水的酸堿度適中,此前未被盜掘過。因而經歷兩千多年仍然光潔如新,出鞘時還能寒光閃現,也并非難以理解。
至于當時是否存在對青銅劍進行表面處理、以防止其生銹的特殊技術,現代科技檢測基本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18號墓所在的城陽城址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在淮河上游經營的軍事重鎮。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楚頃襄王退至城陽,這里又成為臨時的政治中心,后世得名“楚王城”。因而,這一地區保留有十分豐富的楚文化遺存。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957年發掘的長臺關一號墓和二號墓,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玉器、漆木器、絲織品、竹簡等珍貴文物,震驚全國。此后,發掘和保護工作并行,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先后建立。
今年年初,包括18號墓在內的3座墓被盜墓者盯上,考古部門隨即介入。12月上旬,墓葬的搶救性清理工作開始進行。19日,主棺被整體打包移入考古實驗室。從主棺發現的青銅劍、弓和箭桿判斷,墓主人是楚國武將的可能性十分大。 目前,18號墓的挖掘工作已經全部結束了, 然而,沒有停止的是@河南考古主頁君搞事情的腳步。 作為一座網紅級別的大墓,第三個熱搜詞橫空出世恐怕指日可待啦~隨著輿論和社會文化對考古成果的關注,各個考古所也該想辦法“把宣傳隊建在工地上”。 |
|
來自: 木頭1018 > 《考古 博物館 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