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花鳥畫與人物畫、山水畫,并列為中國繪畫的三大畫科。它不僅僅限于傳統意義上的花卉和禽鳥,還包括畜獸、魚藻以及樹木、竹石、果蔬等等,范圍比較廣泛。花鳥畫的獨立及成熟的時間都是最晚的,但作為一種繪畫形式,它的出現卻比二者都早。 在唐以前花鳥畫只是人物畫的背景,顯得較為稚拙,如東晉顧愷之傳世的《女史箴圖》,在“日盈月滿”那一段里,他畫了兩只朱紅色的長尾鳥,一只驚飛回望,一只伸頸欲飛,非常生動,在流傳至今的卷軸畫上,這算是最早的了。 《女史箴圖》局部 自東晉經南北朝到隋唐,已有一些花鳥畫家出現。以獨立形式出現并具有明確主題的花鳥畫作品始見于魏晉、南北朝期間。而唐朝經濟的繁榮,很大程度地促進了花鳥畫的發展,使其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科。花鳥畫在唐朝的一個重要發展是邊鸞創出了“折枝花”法,他摒棄了傳統上的全景入畫,只擷取自然花草最具美感的部分入畫,使畫家更能發揮自身創作的主動性。 明人臨摹的邊鸞花鳥畫 在唐人卓有成就的基礎上,花鳥畫在五代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形成了以南唐徐熙和孟蜀黃筌為代表的,在花鳥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大流派,即后人所稱的“徐”“黃”二體。宋代是花鳥畫大發展的時期,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形式,強調了花鳥畫的能動性——氣韻生動。還要求做到形神兼具,妙造自然。從北宋初始到真宗、英宗時期,花鳥畫仍承襲黃家的工筆體制。北宋后期的宋徽宗趙佶是花鳥畫集大成者,當時的宣和畫院在他的倡導下十分興盛。花鳥畫以院體為主流,進一步向工筆寫實發展,筆法細膩,使工筆花鳥的水平達到了頂峰。 黃筌 花鳥 元代取消了五代、兩宋的畫院制度,加之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使文人墨客趨向于以筆墨寄托情懷,為文人畫的興起提供了條件。墨筆花鳥畫廣泛流行,成為元代畫壇的標志。 進入明代,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也日趨發達,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使當時的花鳥畫呈現百花齊放之態。清代是寫意花鳥畫最為發達的時期,繼元、明以來的趨勢,畫家更加追求筆情墨趣,在風格技巧上爭奇斗艷。派系林立,競爭之烈,前所未有。 《白薔薇圖》 宋 · 馬遠 此圖是散頁,不知原載何冊,上有“馬遠”二字簽名。馬遠所畫的花卉,見者不多。此幅畫盛放的白薔薇,一筆不茍,可稱是宣和畫院的嫡傳子孫。 《果熟來禽圖》 宋 · 林椿絹本設色 縱26.9厘米 橫27.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林椿,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工畫花鳥, 淳熙年間曾經任畫院待詔,金帶。《果熟來禽圖》畫面構圖采取穩定的三角形,從左端上部四分之一處到右下角,被一枝優美飽滿的檎果所占據。樹葉錯落有致,連陰、陽面、葉柄轉承等細節都一一羅列。果枝上棲息著一只小雀,其視線向著右上方,似有飛躍之意。小鳥可謂畫中的點睛之筆,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此畫的款識僅有“林椿”二字,沒有作者印章。 《桂菊山禽圖》明 呂紀 絹本重彩設色 縱190厘米 橫10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呂紀善畫花鳥,初學邊景昭,后研習唐宋諸家名作,略變南宋畫院體格。此圖畫一株高大的桂花樹斜立在土坡上,枝干蒼勁,花葉繁茂,占據了畫面的一半。在表現技法上花與葉勾勒填色,禽鳥羽毛暈染而成,用筆工細設色鮮麗屬于典型的工筆重彩畫法。用筆工細與粗放形成對比,兩相映襯,使畫面燦爛奪目。 《荷花鴛鴦圖》明 陳洪綬 絹本設色 縱184厘米 橫99厘米 陳洪綬對人物、山水、花鳥畫無所不精,當時有“南陳北崔”的美譽。花鳥畫勾勒精細,色澤清麗,風格鮮明。此圖畫水中亭亭而生的紅蓮花。赭墨石色的湖石襯托著綠葉、紅蓮。水中一對鴛鴦在戲嬉。花鳥以勁細的線條勾勒,敷色艷麗,層次細膩,變化微妙。湖石用筆方折粗硬,襯托了描繪精細圓潤的蓮花、蓮葉。 《辛夷圖》清 惲壽平 王翚 紙本設色 縱28.5厘米 橫43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惲壽平身為一代開派的花卉畫大師,他更注重生活的體察與觀照,從而使他的作品更合乎自然的形態與規律,給人以真實生動的美感。此圖以“沒骨法”作畫,用筆瀟灑飄逸,意境秀潔澹雅,傳神地再現了辛夷花的動人風姿,是惲氏晚年的精品杰作,較完美地體現并實踐了惲壽平所提倡的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更應“運以生機,盡造物之妙”的繪畫思想。 來源:科學繪畫與博物精品繪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