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新聞客戶端歷史頻道《說客》欄目獨家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山本五十六在日本海軍中歷任重要職位,進行了多項重大變更與改革,尤其是親手組建了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在太平洋戰爭早期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并策劃或指揮了數次戰役,例如珍珠港事件以及中途島戰役。 山本認為,就日本國力而言,打一場同世界強國之間的戰爭,條件還不成熟。如果非打不可,那么絕不能依靠巨艦大炮與之海上決戰,唯一可以扼制敵人的辦法就是依靠飛機進行打擊。如果具有強大優勢的美國海軍橫渡大洋攻擊日本,日本海軍可以使用一種大型的遠程路基機對之進行轟炸阻攔,不斷削弱其力量。當他們到達日本近海時,力量就被削弱到與日本艦隊差不多,甚至劣于日本艦隊,此時再出動聯合艦隊與美海軍進行艦隊對決的勝算就會更大。此時山本的構想其實是對日本海軍幾十年來所研究的漸減邀擊作戰進行完善。 發展時期的舊日本海軍一直是馬漢海權理論的信徒,并據此從1907年開始制定了一個漸減邀擊作戰即所謂的九段作戰:在美國海軍艦隊橫跨太平洋過程中不斷將其削弱,在最初的版本中,最后由日本海軍主力在小笠原群島和本土近海的一次“決戰”中,以戰列艦對戰列艦的傳統戰列炮擊戰法將美國海軍全數消滅。一戰結束后發展為在馬里亞納群島與琉球群島之間進行艦隊決戰。 隨著時代的發展,日本海軍對美漸減邀擊作戰綱領也經歷了數十年的修改。到了開戰之前,已經發展成為,以潛艇,路基戰機,艦載戰機,水雷戰隊,巡洋艦夜戰隊等部隊在太平洋上層層消耗來攻美國艦隊兵力,最后再以戰列艦群與其剩余力量做最后的決戰,作戰地點更是推進到了以馬紹爾群島到加羅林群島作為消耗戰場,以特魯克島為中心的海域作為決戰海域。在數十年不斷地對九段作戰綱領的完善過程中,日本海軍的裝備,訓練,造艦計劃都是圍繞這個作戰方式為前提而發展。 除了偷襲珍珠港的成果,1941年12月10日的馬來亞海戰也證明了山本五十六發展海軍航空兵,尤其是路基航空兵部隊的決斷是正確的。是役,日本海軍岸基航空兵擊沉英國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致使英國海軍陣亡840人,而自身只損失六架飛機,陣亡18人,取得了一邊倒的決定性勝利,將英國勢力擠出了東南亞,同時也宣告了大炮巨艦主義已經過時,掌握空中優勢對打贏未來的海戰至關重要。馬來亞海戰不同于空襲塔蘭托與偷襲珍珠港,這是一場一方僅憑空中力量用微弱的損失單獨消滅敵方機動航行主力艦的作戰。只可惜此時的日本海軍依然沒有結束艦隊派與航空派的紛爭,戰列艦依然是艦隊對決的主力,未來的太平洋海面上將會重復多次再現類似的場面,只不過挨炸的一方換成了日本海軍。在接連不斷的捷報中,大和號開始服役,武藏號結束舾裝,航母機動部隊仍只不過是用來消耗敵方兵力的馬前卒,直到中途島戰役的慘敗方才震醒日本海軍,雖然仿佛一夜之間人人都成為了航空派,但此時一切都晚了,弱小的國力與貧瘠的資源終究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終將失敗的根源。 偷襲珍珠港: 1938年的張鼓峰戰役和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慘敗讓陸軍放棄了以蘇聯為敵國的北進戰略,而海軍所堅持的進攻南洋群島,以美國為敵國的南進戰略重新得到了統帥部的支持。 另一方面,自盧溝橋事變起,日軍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嚴重侵害了美國在華的經濟、政治利益。但是,由于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想非常嚴重,加上軍事力量不足,美國盡量避免與日本發生沖突,不惜犧牲中國來緩和與日本的矛盾。1939年2月、3月,日軍相繼占領海南島和南沙群島,控制了南海的制空、制海權,直接威脅到了美屬菲律賓的安全,作為反應,美國便于1939年7月26日宣布1940年1月26日到期的《美日通商條約》將不再續約,由于美國出口日本的石油占日本進口石油的90.8%,這一條約的終止意味著將斷絕對日本的石油供應。 1941年4月,日蘇簽署《日蘇中立條約》。這意味著,從此開始日軍將集中全力執行南進戰略。隨著陸軍勢力上臺,本來就存在的陸海軍矛盾更加激化,與陸軍在中國戰場上的“碩果累累”相比,天天窩在家里的海軍實在沒什么面子。但陸軍終究不是壓垮騾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對付陸軍海軍從來都有一套,在226兵變中甚至差點使用長門號的大炮轟擊陸軍陣地。最關鍵的兩個原因是:當時大量日本激進分子強烈呼吁對美開戰,甚至試圖發動政變。海軍認為:如果類似226的政變再次發生,成功概率會相當大。一旦讓這些激進分子來管理海軍,以他們的水平對美開戰,日本必敗。所以如果一定會發生戰爭,那么一定要在有勝算的時候發動,這樣也能避免發生流血政變。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后,日本國內的原油儲備只夠海軍使用半年,這意味著拿不下南洋群島的油田,日本海軍將徹底癱瘓,這才是對日本來說最可怕的后果。 此時的日本海軍,以軍令部為代表,態度逐漸從一開始反對對美開戰,逐漸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轉向為支持陸軍的開戰企圖。因為不開戰也是死,開戰也是死,還不如趁著勝算大的時候奮力一搏,還能有一線生機。 舊日本海軍有三大機構:海軍省,軍令部與聯合艦隊。海軍省負責管理人事,聯合艦隊負責執行作戰任務,而真正大權在握,制定戰略,掌握國家生死的部門是軍令部,類似于陸軍的參謀本部。軍令部下發的命令不可違背,山本接受了戰爭不可避免的事實,制定了一個偷襲珍珠港、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并同時奪取東南亞的石油及橡膠產地的速勝計劃。 隨著戰爭的逼近,山本又將注意力轉向對海軍戰略戰術的改進,但效果仍舊有爭議。在能力出眾的青年軍官如源田實的啟發下,山本將日本海軍航艦分散編隊的建制改編為第一航空艦隊,一支囊括日本海軍六艘大型艦隊航艦的混合部隊。這次改編使部隊具備了強大的進攻能力,但同時也將所有寶貴的艦隊航艦集中為一個容易攻擊的目標,這些優勢與劣勢都將在戰爭中獲得充分體現。 1941年1月,山本又進一步徹底地改進了日本海軍的戰略思路。對于九段作戰,山本敏銳地指出這種計劃即使是在日本自己的兵棋推演中也從未成功過,并指出美國真正的戰略優勢在于國內生產能力的強大。山本建議與其冀望于先削弱再決戰的防御性計劃,倒不如主動進攻,一口氣將決戰海面推進到夏威夷。山本期待如果能在戰爭的初期便重創美軍,也許就能促使后者坐到談判桌邊早早求和。 海軍參謀本部對山本的奇襲計劃缺乏熱情,導致山本不得不利用他在海軍內部的聲望,以辭職要挾。永野修身海相和海軍參謀本部被迫答應了山本的要求,不過只允許山本發動偷襲珍珠港。日軍期待這次打擊能給他們贏得至少六個月的戰略優勢,在沒有美國海軍阻撓的情況下進攻荷屬東印度的資源產地。 奇襲珍珠港計劃與日本海軍鉆研30余年的九段作戰大相徑庭,我們應該從戰略的轉折點來看這兩種作戰的差別。大致上來說,漸減邀擊作戰可謂防御作戰的極至,而珍珠港奇襲作戰則可謂攻擊作戰之極至。漸減邀擊作戰的中心思想是利用防守方的地利之便,次次消耗實力強大的敵軍,然后再以主力與之一決勝負﹔而珍珠港攻擊的想法則是注重于在開戰之初即給予敵軍強烈攻擊,使其戰力在一瞬間瓦解,更希望能以此對其士氣給予強烈打擊。 相對于珍珠港空襲取得了前所未有過的戰果,后人多此事件中的眾多謎團和影響更為關注。 珍珠港是否是美國人的苦肉計? 美國海軍的航母為什么不在港內? 南云忠一為何放棄第三波空襲計劃? 珍珠港作戰最終是以偷襲的方式成為著名的歷史事件,這本不是日本政府所期待的結果。他們用盡各種方法避免美國人因為被人無恥地偷襲而惱羞成怒,但最終卻因為駐美大使館翻譯并向美國政府提交最后通牒的時間晚于珍珠港上空此起彼伏的爆炸聲而史無前例地徹底激怒了一個沉睡中的巨人。即使最后通牒按時交到了美國人的手上,珍珠港事件也會在一個小時后爆發,名義上的宣戰依然洗刷不了實為偷襲的卑鄙行為,這是日本人慣用的伎倆,我們不得不保持警惕。 三艘美國航母僥幸躲過來日本人的轟炸,成為了太平洋上唯一可以抵御日本海軍進攻的中堅力量。從空襲東京,到珊瑚海海戰,從中途島海戰,到南太平洋海戰。這些珍珠港的幸運兒一次又一次與強大的日本海軍進行殘酷的較量,窘迫的時候甚至淪落到整個太平洋上只剩下一艘美國航母單挑整個聯合艦隊。但是很快,山本五十六所擔心點事情成為了現實,美國的戰爭機器全力開動了! 中途島: 珍珠港一役殲滅了大量美軍艦艇后,山本的聯合艦隊轉而參加大本營策劃的戰略計劃。機動部隊在太平洋上與印度洋上大兜圈子,攻擊了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的大量目標。 日軍更是通過以“爪哇海海戰”為代表的一系列兩棲登陸或水面艦艇交戰,將滯留在荷屬東印度的美國、英國、荷蘭及澳大利亞殘余部隊一掃而空。日本人的目的達到了,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東南亞重要資源產地。整個日本歡欣鼓舞,一個彈丸小國在短短四個月內成為了地球上屈指可數的一霸,怎能不讓他們的國民更加激進和狂妄呢。此時的山本五十六從之前被人罵的國賊轉瞬成為了全體國民心中的“軍神”,聯合艦隊全體上下也充滿了浮躁輕飄的氣氛。在一片贊揚聲和歡呼聲中,山本五十六的心態想必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很大影響,中途島計劃的一意孤行,可以反映出他當時的心態。 在以超乎想象的效率和極小的損失達成了所有初步戰略目標后,日軍停止行動以考慮進一步的計劃。既然英國和美國都沒有談判的意圖,日軍開始著重守衛已經到手的占領區,并著眼于進一步進攻以便脅迫一個或更多敵國單獨停戰。 在這個階段各類戰略計劃紛紛涌現,包括向西進攻印度,向南進攻澳大利亞,或向東進攻美國。山本則反復提出應當再次向東與美國海軍進行決定性戰役,將后者完全消滅。較為保守的海軍參謀本部并未支持山本的意見。 正在辯論不可開交之際,東京和周邊城市遭到杜立特空襲,使參謀軍官們意識到了美軍航艦對日本的嚴重威脅,迅速倒向山本一方。海軍參謀本部授權山本緊接在珊瑚海海戰后發動中途島戰役,與此同時奪取阿留申群島的作戰也同步進行。 珊瑚海海戰是美日之間進行的第一次,也是歷史上首次航母之間的對決,對中途島戰役的影響至關重要。日本海軍新型航母翔鶴遭受重創,迫使其回國修理。翔鶴與瑞鶴號航母所屬的俯沖轟炸機及魚雷轟炸機損失慘重,這些損失使無傷的瑞鶴也只能一味等待后備的飛行隊準備就緒而無法參加中途島戰役。由此偷襲珍珠港時的六艘航母,如今只有四艘能參加中途島戰役。假如雙鶴能夠參加,或者機動部隊能夠增添兩條輕型航母,那么中途島海戰時,機動部隊上空的空中護衛力量都會得到提升,即使同樣損失四艘航母的情況下,也會對美國航母編隊造成更大的打擊,甚至依然可以實現全殲美軍航母的目的。而阿留申群島的作戰則更是無用之舉,山本五十六的分兵策略看似十分愚蠢,但也是無奈之舉,畢竟為了中途島戰役得到批準,他用阿留申群島作戰與軍令部達成了一項交易。 中途島作戰計劃很快被軍令部批準,兵棋推演也是草草結束,結果自然是日本大勝,所有質疑與反對的聲音都被山本壓了下來,中途島一戰看似勢在必得。此時的聯合艦隊已經膨脹到了極點,原本是一次珍珠港式的絕密計劃,卻被美軍破譯了電碼,海軍里也是自上而下大量泄密,就連軍港附近的妓女都知道聯合艦隊下一步的進攻目標是中途島。 最終隨著日本人常說的命運五分鐘的到來,聯合艦隊以損失四艘大型航母,330余架飛機,一百余名優秀飛行員的代價獲得了慘敗。而此次行動,山本作為司令長官,率領聯合艦隊幾乎全部主力作為接應部隊,出動600多艘軍艦耗費了半年的儲備原油,只進行了一次海上“旅游”,對前方南云部隊絲毫沒有任何幫助作用。太平洋戰爭迎來了轉折點,勝利的天平開始向美軍傾斜。 瓜島消耗戰: 1942年8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突襲瓜島并將該處的日軍擊潰,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到1943年2月的長期消耗戰,將日本拖得苦不堪言。 為避免影響聯合艦隊的士氣,山本并未辭去指揮職務,而是降級以示處分。但是由于中途島戰役的失敗,海軍參謀本部再也不愿接受他那些賭博式的進攻構想。 山本指揮聯合艦隊實施了幾次遲滯美軍行動的作戰,但造成的損失卻是他難以承擔的。在9、10月間,為支援在瓜島作戰的陸軍部隊,爆發了兩場由山本親自指揮的航艦交戰:東所羅門海戰和圣克魯斯群島戰役,并在11月爆發了一連兩次被稱為瓜達爾卡納爾海戰的慘烈夜戰。由于陸軍無法順利達成目標,每次作戰計劃都遭到擾亂。山本指揮聯合艦隊對美軍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但他所期待的決定性戰役則一直沒有發生。結果,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精銳被逐漸消耗殆盡 在瓜島消耗戰中日軍海航機組損失慘重,中途島之戰僅存的精銳也幾乎消耗殆盡。而在受到良好訓練的補充飛行員這方面日軍無法與美軍抗衡,無論是陸基還是艦載飛行員的素質都在下降。同時,在為島上陸軍進行補給的“東京快車”行動中又喪失了大量的驅逐艦令日軍商船隊的護航力量進一步削弱。1943年2月瓜島被美軍完全占領,日本海軍再無多余力量在所羅門群島發動大規模行動。山本將爭奪制空權的任務從傷亡殆盡的航母航空隊轉到陸基海軍航空兵部隊身上。 戰死: 在瓜島戰役失敗后,山本決定前往南太平洋前線視察以便鼓舞士氣。美軍情報部隊成功破譯出山本的出行電文。電文顯示山本將從拉包爾起飛前往所羅門群島布干維爾島附近的野戰機場,時間是1943年4月18日早上。 4月18日早晨,山本不顧當地指揮官關于遭伏擊風險的勸告,搭乘兩架一式陸攻從拉包爾按時起飛。16架P-38式戰斗機到達目標空域。雙方編隊遭遇,6架護航的零式戰斗機立刻開始與美機纏斗。幾分鐘后山本座機被擊中起火,隨著緩緩滑落的一式陸攻化為一團火球,日本海軍的名將之花山本五十六隕落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布干維爾島叢林中。 山本陣亡的事件被稱為“海軍甲事件”。日本當局一直拖到1943年5月21日才公布山本的死訊,朝野震驚。對于被宣傳機構蒙騙,以為日軍自開戰以來不斷高歌猛進的日本民眾來說,山本之死所造成的精神打擊是難以估量的。 山本的遺體在布因島被火化,他的骨灰由他最后的旗艦武藏號戰列艦運回東京。山本于1943年6月5日獲得國葬待遇。同時,山本被追授元帥軍銜。 山本五十六作為舊日本海軍軍人,策劃實施了偷襲珍珠港計劃,手上是沾滿鮮血的人,本身就是戰犯行為,如果沒有被美軍擊斃,也會在東京審判時收到正義的懲罰。對于這樣的人,能做到公平公正的評價,已經足夠。從軍人這個職業上來講,可以正視他,從普通人的生活上來講,可以理解他,但是從他作為軍國主義一分子的角度上來講,是無論如何都應批判他的。 而日本人在今天非但沒有將他作為一個戰犯來進行批判,反而卻把他在電影里毫無忌憚的肆意美化,樹立為熱愛家庭,忠君愛國,愛兵如子,敬職敬業,反對戰爭的人,唯一看透真相的人,無力與激進分子抗爭的人,真是難以讓人接受。反觀德國熒幕,希特勒,希姆萊,戈培爾,戈林,哪一個不是被一次次地進行批判。如果說日本此類電影出自右翼勢力之手,那么贊美它的日本人不是照樣會接受經過美化后的右翼勢力嗎,如果什么人,什么勢力都可以被如此美化,那豈不是會重蹈軍國主義的覆轍,繼續為周邊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嗎?難道當年的軍國主義是以丑陋的形象被日本的國民所接受的?在當年日本國民的心中,軍國主義就是美好的。魔鬼總是喜歡用畫皮把自己打扮成人們心中美好的形象來麻醉人類的心靈。一旦這層畫皮被人剝掉后,它依然會重新換上另一張皮卷土重來。對于日本的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現象,我們必須要保持警惕,我們的對手是極其可怕和兇殘的,一個善于偷襲的民族,一個善于施暴的民族,一個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民族,一旦再次吸上軍國主義的鴉片,披上了魔鬼的畫皮,那么等待它的終究是徹底的毀滅,因為它還欠我們一個完整的交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