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年華已逝,至今只留故事 黃果樹大瀑布(法國傳教士1842年攝) 民國時期的安順古城風貌 西秀山。位于城西南角(今新大十字),山顛石塔,曰“文筆塔”,建于元泰定三年(1346年),山下有寺,名“圓通寺”,是安順元代三大建筑之一。《安順府志》云:寺后文筆,前賢建以培風水者也。西秀山石塔舊時為安順郡域八景之一,曰“筆鋒聳翠”。 鐘鼓樓。位于老城大十字正中,元時建,明末毀,乾隆三十三年重建,道光元年補修,光緒年間更名“鼎甲樓”。樓上、中兩層祀文昌、魁星像。鐘鼓樓宏偉壯觀,舊時為安順郡域八景之一。 顧府街。東街小十字以南,相傳明初都指揮使顧城之府第于此街,故名。因“顧”與“過”音近,被鄉人呼為“過府街”,習以為常。 安順文廟。又名“府學宮”,坐落于城東北之黌學壩, 始建于明洪武27年(1394年),經明、清兩朝累次復建增修,遂臻完備。安順文廟的修建,開啟了黔中六百年的興學歷程。有“黔中儒學圣殿”、“中國現存最精致的文廟”、“石雕藝術的殿堂”之美譽。 炮臺街。位于北大街以東,向西正對提督府,街口設有炮臺,提督出入,于此放炮,街即以此得名。 。 大箭道。東街小十字以北儒林路中間有橋,名三元橋,俗稱新橋。由街口至三元橋一段俗稱“銅匠街”,舊時有銅匠鋪,故名。由三元橋至水洞街口一段,清時于此試武術弓箭,得名“大箭道”。 大龍井。在城內北隅西門河旁,“源遠流長,味極甘美,城中泉品此為第一”。道光十二年,武舉倪北雄倡修石欄設門,井后石碑坊留有胡壽松先生“井養不窮”碑文。舊時,有人將此名泉與西湖龍井媲美,留下“拋得杭州未能去,桔腸恬觸井眉名”的佳句。 同知巷。東大街上段以南,相傳有某同知曾居于此街,故名。 落虹臺 雙眼井街 三元橋(新橋) 化鯉橋 鐘鼓樓與東大街 東街外景 小橋流水 貫城河 城內一隅 南街至老大十字外景 老房子 東岳廟(今東林寺) 清末民初商貿圖 舊時鄉間 途經安順的云南馬幫 吹蘆苼的苗族少年(鳥居龍藏攝于1902年,現藏于日本“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 地戲隊(民國) 跳神(民國) 苗族跳花(民國) 聚會(清末) 趕集(民國) 街景(民國) 送夫出征 美國大兵在黃果樹大瀑布 在后方修整的抗日將士與援華的美軍官兵在黃果樹大瀑布留影。 故宮國寶南遷圖 華嚴洞。1939年1月,部分故宮國寶文物遷移到貴州安順縣華嚴洞存儲。39年4月13日,南京古物成列所五箱問圖,另有秦漢古劍等珍貴文物118件也移藏華嚴洞,前后達6年之久。 王若飛故居。王若飛(1896-1946),幼年原名大倫,小名運笙(運生)、蔭生,號繼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參加革命深入敵后化名黃敬齋。他是杰出的共產主義先驅、中共領導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 谷氏故居。谷正倫,其弟谷正綱,三弟谷正鼎。他們從青年時代就投身革命,早在1935年11月,在國民黨“五大”會議上,都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谷氏一門三中委”成為當時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三兄弟同時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精彩內容 安順地名由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鑒于“靄翠輩若不盡服,雖有云南而不能保”的局面,為了屯墾戍邊,開發西南,除讓沐英率大軍屯駐云南,以對付主蒙朧元的殘余勢力和時叛時服的土司政權外,還讓安陸假吳復擇地在“西南沖劇,夷漢襟喉,土厚水深,川瀠峰列”(《安順府志》)的阿達卜寨設柵筑城,并將普定衛、習安州合并設立安順軍民府,從此作為地名的“安順”二字,才正式出現在官方文件和方志典籍中。 歷經數年,安順已變了模樣,昔日的場景已然成為過去,不變的應該是每個安順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吧!! 安順舊州古鎮已有600多年歷史,這座屯堡古鎮保留下來的文化也讓我們能感受到昔日的氣息。 民國時期,北方富商魯氏之子與舊州趙女士于貴陽師范求學時相識、相知、相愛,遂筑魯氏庭院,相守一生。 藏在古鎮里的小資情調,大戶人家的造園藝術、詩書禮家的上乘氣度、水榭亭臺的花光水影,將西式的建筑美學與洋派的摩登情調定格在古鎮上。 一草一木,四季輪回,仿佛時間住在了這里。 來源:轉自 山里江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