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丸——經方解讀(之三)
【組 成】山楂六兩(180克),神曲二兩(60克),半夏、茯苓各三兩(各90克),陳皮、連翹、蘿卜子各一兩(各30克)。 【煎 服 法】上為末,炊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現代用法: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6-9g,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十分之一即可)。 【講 解】本方主治食積停滯。臨床以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厭食嘔惡為其主證。本方所治之食積停滯,系因飲食不節或暴飲暴食所致。《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太過,特別是恣食酒肉油膩之品,脾胃運化受納失職,則停滯而為食積。故用本方具有消食和胃的作用。方中用山楂,以消一切飲食積滯,尤善消肉食油膩之積,神曲消食健脾,更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消食下氣,并長于消面食痰氣之積,三藥共為君藥,可消一切飲食積滯。因縮食停滯,則脾胃不和,故用半夏、陳皮、茯苓健脾和胃,行氣化濕,共為臣藥。又食積易于化熱,故佐以苦寒之連翹清熱散結。合藥成方,共奏消食導滯和胃之功。服用本方時,若以麥芽湯送下,則療效更著。 本方雖以消導為主,但藥性平和,是消食導滯之輕劑,故名之曰“保和”。張秉成曰:“此方雖純用消導,畢竟是平和之劑,特謂之保和耳”。 考與本方同名的方劑,尚有以下二首:《醫級寶鑒》保和丸,在本方中加入麥芽一味,主治相同,消食導滯效果更佳。《古今醫鑒》保和丸,在前方中加入白術、厚樸、香附、枳實、黃連、黃芩等,增強了健脾消積、清化溫熱之功。 【臨床應用】本方為消食化積之輕劑,宜于食積不甚者,臨床以脘腹脹滿,噯腐吞酸,厭食嘔惡,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若食積腹脹較重者,可加黃芩、黃連以清熱瀉火,兼大便秘結,可加大黃、檳榔以通便導滯。 【附 方】 1、大安丸《丹溪心法》: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術二兩,治食滯兼脾虛,及小兒食滯。 2、小保和丸《醫方集解》:小保和丸,即保和丸去半夏、萊菔子、連翹,加白術、白芍,能助脾進食止痛。 【文獻摘錄】汪昂:“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山楂酸溫收縮之性,能消油膩腥之食。神曲辛溫蒸窨之物,能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辛甘下氣而制面。麥芽咸溫消谷而軟堅。傷食必兼乎濕,茯苓補脾而滲濕。積久必郁為熱,連翹散結而清熱。半夏能溫能燥,和胃而健脾。陳皮能降能升,調中而理氣。此內傷而氣未病者,但當消導,不須補益。”(《醫方集解》) 包潘良——在線輔導 浙江省東方中醫信息化技術研究院 |
|
來自: AB向往神鷹 > 《6.中醫名方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