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流口水,我們稱之為“流涎”,多見于3月到2歲寶寶。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寶寶流口水是很常見的現象,許多情況下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涎,小兒唾也。其基本字義為“唾液、口水”。 中醫認為,腎主藏精,精氣化生為唾;脾主運化,運化水液為涎。涎是唾液中質地較為清稀者,較稠厚者為唾。涎與唾同為口津,即我們常說的口水。從生理角度來講,口水具有保護和清潔口腔、濕潤和溶解食物,幫助消化的作用。當我們看到美味會不自覺的流口水,看到美女會垂涎三尺,這都是人之生理本能的表現,食色性也。 口水,在古代被稱為“金津玉液”,更有詩文贊之為“瓊漿甘露、神池之水”,是人之精氣所化,古人常以閉目養神、吞咽津液之法達到養生祛病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唾液,是有人體唾液腺分泌出的一種無色且稀薄的液體,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之一。 口水的作用 1、促進口唇和舌頭活動,有利味蕾發育。 2、清潔和保護口腔,有抗菌作用,預防牙周炎和齲齒。 3、濕潤口腔和食物,幫助消化。 病理性流涎 口水有好處,但多了也麻煩事兒,我們需要從流口水現象中找尋到具體原因,針對病理性口水增多,進行相應的處理,并不是簡單的擦掉就完事了。 病理性流涎常常預示著某些疾病的存在。 病理性流涎指嬰兒不正常的流口水,常常是某些疾病的預示。當寶寶出現這些情況時,我們需要留意了。 1、睡覺流口水:多因睡姿不正確、飽食、牙齒畸形、食物殘留等刺激唾液分泌增多。 2、口腔潰瘍、感冒、扁桃體炎等口腔炎癥,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而流口水,同時伴有哭鬧拒食、疼痛等相應癥狀。 3、神經系統疾病,如面癱、腦癱、腦炎等。 口水疹 口水疹:又稱口周濕疹,屬于刺激性接觸性皮炎,是寶寶常見的皮膚問題。寶寶皮膚嬌嫩,由于唾液中酸性物質的刺激,造成口周顏面部及頸部皮膚粗糙、脫屑、紅斑丘疹、水皰等。濕疹的出現,除了口水的刺激之外,還和擦拭物及護理不當有關。 護理建議: A、當發現寶寶流口水時,及時用清潔的、吸水性強的棉質毛巾或紗布吸干,不要強擦,避免損傷皮膚,不要選擇濕巾。擦拭后及時涂上護膚霜等。及時更換沾有口水的圍巾和衣物。 B、當出現口水疹時,無瘙癢糜爛者,可涂抹適合寶寶的保濕霜、橄欖油、綿羊油等,促進皮膚修復。伴瘙癢者,可涂抹寶寶濕疹膏、木瓜膏、蘆薈膠、松花粉等,減輕濕疹癥狀。并剪短寶寶指甲,避免搔抓。重度口水疹,請及時就醫。 注意:逗引寶寶時,不要捏臉頰。因為捏臉頰會刺激唾液腺而加重口水的分泌。 別再糾結:寶寶吃手要不要制止? 寶寶吃手會引起口水增多,我們是否需要制止呢?不需要。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都是通過嘴巴來認識世界的,如果強迫寶寶停止吃手,這不符合兒童的發展規律,會影響寶寶探索世界的過程。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寶寶流口水會逐漸改善的,媽媽們不用太擔心。家長要把好衛生關,把寶寶的手洗干凈,保持清潔。 如果寶寶吃手太頻繁,媽媽與家人則需要采取適當忽視,學會用其他方式來分散寶寶對吃手這件事的注意力。 脾虛流涎的中醫調理方法 脾虛流涎,中醫又稱“滯頤”。 《諸病源候論滯頤候》:“滯頤之病,是 小兒多涎唾,流出漬于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span> 《惠濟方》小兒滯頤候歌: 滯頤為患本因傷,流出清涎口角傍。 此患脾虛寒胃口,愚夫卻道破涎囊。 終朝服藥全無效,夜臥流涎亦汗床。 洗肺更宜溫胃口,脾元一壯自安康。 中醫對流涎大致分兩端,脾胃虛寒和脾胃濕熱,以虛寒多見。 濕熱者,清熱燥濕法,病程短,易于康復。 脾胃虛寒者,病程長,體質弱,治療以溫中健脾為主。 方法一、艾灸法: 1、關元、足三里。每穴灸30分鐘。 2、灸百會30分鐘。 3、神闕、身柱,灸30分鐘。 方法二:小兒推拿法: 處方:清補脾300下、補腎300下、板門300下、運內八卦3分鐘、摩腹揉臍5分鐘、捏脊6-10遍。 方法三:食療方 1、薏米山藥大米粥、薏米核桃粥、茯苓粥:此三粥具有健脾祛濕功效。 2、太子參山藥粥:太子參6克,山藥30克,大棗3-5枚,大米適量,熬粥。 3、白蘿卜核桃粥。白蘿卜30克、核桃3個、山藥30克、大棗5個、生姜3片,鹽少許,大米適量熬粥。溫中健脾消積。適用于脾虛積食、流涎、腹瀉、厭食、疳積等。 方法四:中成藥 龍牡壯骨顆粒、參苓健脾散、附子理中丸、健脾消積口服液、縮泉丸等。 方法五:中藥 方法六:外治方 1、肉桂,研為細末,醋調敷涌泉穴或肚臍,每晚一次,晨起時取下。 2、吳茱萸,研為細末,醋調敷涌泉穴或肚臍,每晚一次,晨起時取下。 3、控涎散(益智仁、滑石各10克、甘草3克、車前子、冰片各6克),研細末,敷臍部,用穴位貼或敷貼固定,每日換藥1次?!蛾兾髦嗅t》1990年第4期。 提示:局部有感染、濕疹或敷藥后皮膚過敏者禁用。 參考資料: 1、《黃帝內經》 2、《幼幼新書》 3、《本草綱目》 4、《陜西中醫》 5、《小兒推拿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