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傅謹,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現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戲劇理論、中國現當代戲劇與美學研究,研究對象橫跨美學與戲劇兩個領域,近十年主要研究中國戲劇。 “徽班進京”與京劇的誕生 京劇誕生于北京,承接宋、元以來歷經數百年的中國戲曲一脈,是在中國戲曲發展史的所謂“地方戲時代”出現的許多劇種之一。京劇的出現,是中國文化藝術史的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后,“四大徽班”先后進京,是京劇誕生發展進程中的關鍵。“徽班進京”并不等于京劇誕生,只能說是京劇誕生的契機與前兆。 京劇界的學者們普遍認為,從“徽班進京”到京劇誕生,經過了五六十年的演變,直到1840-1860年之間,徽班的演出在劇目、聲腔、音韻、表演等方面才形成了有異于其他劇種的鮮明特色,世上才有“京劇”,而“京劇”的名稱,則出現得更晚。
中國戲曲的代表 因此,要總結中國戲曲的表演體系,以昆曲為基礎,比起以京劇為基礎或許更為適宜,而昆曲也比京劇更有資格成為中國戲曲的代表。 如果念及京劇在近現代的廣泛影響,那么,以京劇為中心探討戲曲表演體系并不是不可以,但是相較京劇內部的各個行當,無論從藝術成就還是風格特征上看,老生都比旦行更適宜于被遴選為京劇表演藝術的代表。 至于京劇的旦行,梅蘭芳固然是晚近最有影響的表演藝術家,但要說到在戲劇表演方面的較成體系的探討與總結,那么,程硯秋比起梅蘭芳來,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他留下的表演藝術理論更完整,更成體系。 京劇雖然不像昆曲,經歷文人數百年的精雕細琢;但是,因為誕生發育在京都,比起其他的地方戲,受到京城內獨一無二的高端觀眾群更大的推動力與更多壓力,促使它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斷走向精致化,因此才有京劇無與倫比的精美。
梅蘭芳的藝術人生 梅蘭芳出生于1894年,他的藝術生涯始于他的幼年科班時代,8歲開始學藝,1904年他10歲時第一次出臺,因為獨具稟賦而聲譽迅速崛起。 1913年他以19歲的低齡、且以一個旦行演員的身份,在他與藝術地位非常高的著名演員王瑤卿同臺演出時得到唱“大軸”的機會,在等級森嚴且老生依然是最受敬重的行當的京劇舞臺上,實為難得,假如不是由于他的過人天賦以及刻苦鉆研的成就斷無可能。這次特殊的機會緣于該年11月應邀去上海丹桂第一舞臺演出,這也是他的影響首次及于外埠。 他在上海的演出,尤其是他擔綱第一主演的《穆柯寨》引起強烈反響,使他立刻躋身于京劇名家之列。但是,真正令他在京劇界獲得首屈一指的市場霸主地位的,并不完全是由于他的藝術天賦以及成就,盡管天賦與成就已經使他在京劇界獲得了廣泛認同———至遲到1910年代的中后期,無論是曾經的劇壇霸主譚鑫培,還是當年背著他去學戲的楊小樓,他都已經可以與之同臺演出大軸,并且可以在戲單上并列其名以示其地位相埒———真正決定梅蘭芳地位的,是他1914年末第二次上海演出時獲得的空前強烈的反響。 當時,報界票選所謂“伶界大王”時,正在上海并且連續演出了45天的梅蘭芳,最終以22萬多張票當選;然后,在1927年《順天時報》的四大名旦評選中,梅蘭芳又一次因其演出《太真外傳》而榮登四大名旦之列,并且漸漸被人們公認為“四大名旦”之首,由此成為京劇觀眾心目中最卓越的表演藝術家。 但他并沒有像絕大多數因媒體包裝而走紅的明星那樣瞬間就被人們忘卻,他的藝術之樹之所以能夠保持長青,是由于他擁有深厚的傳統藝術積淀,他并不是因《一縷麻》、《牢獄鴛鴦》之類的新編劇目獲得觀眾愛戴,而是由于在《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汾河灣》這些傳統戲的表演中,既恪守規矩,又能超越前人。雖因大眾媒體的鼓動,經歷過一段除舊布新的喧囂時光,終因回歸傳統風范而成為一代宗師。 光明講壇工作室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