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的力量 --讀《童年》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而我認為,讀人物傳記使人明理。這是我看完《童年》這本書得出的啟示。 《童年》的作者是蘇聯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小說從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失去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寫起,到外祖父叫十歲的他去“人間”混飯吃結束。在這個家里,阿廖沙親眼目睹了外祖父的吝嗇和殘暴,見識了兩個舅舅的粗野和自私,更忍受著母親再嫁棄他而去的痛苦。這簡直是一個“人間煉獄”。我不禁為阿廖沙的未來擔憂,生活的痛苦和丑惡會不會壓垮幼小的阿廖沙? 讓人值得慶幸的是,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里,也有溫暖與光明。熱愛生活、聰明能干的外祖母,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之后,阿廖沙還遇到了許多的好人,如樂觀純樸的小茨岡,他們的出現,使阿廖沙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保持住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并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充滿愛心的人。我不禁又佩服起阿廖沙,他是多么的堅強和勇敢呀!這樣的苦難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何況還是比我還幼小的阿廖沙呢? 與他悲慘的童年相比,我們的童年是多么幸福啊!然而,我們卻沒有阿廖沙的堅強,我們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一點風吹雨打。我不禁汗顏起來! 風雨過后,彩虹才會笑得更加傾城;熬過嚴冬,才會感受到春風徐徐。苦難有時并不像我們表面看到的那樣苦澀,它僅是黎明來臨前的那抹黑暗,只要我們堅信黎明會來,不輕易放棄,不害怕,不哭泣,光明最終會來臨。就像蘇聯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一樣,苦難成了他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請在挫折面前堅強,請在苦難面前挺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