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一個青年中醫(yī)之路——從經(jīng)方廟堂到民間江湖》 半夏治脫眉 一位同事問:“你是學醫(yī)的,知不知道脫眉是什么原因啊?我媽媽的眉毛都快掉光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說:“脫眉多見于氣血不足、痰濕內(nèi)阻、血熱生風等,我還知道怎么治療。”同事馬上湊過來問:“用什么藥物可以治療這個病啊?”我說:“用生半夏外擦脫眉處,不久后就可以長出新眉。” 《黃帝內(nèi)經(jīng)》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惡眉者,血氣少也。”由此可見,眉毛粗長、濃密、潤澤,反映了足太陽經(jīng)血氣旺盛;而眉毛稀短、細淡、脫落,則是足太陽經(jīng)血氣不足的象征。眉毛濃密,說明肝腎之氣充沛,身強力壯;而眉毛稀疏短少,則說明其肝腎之氣虛虧,體弱多病。 古往今來治療脫眉的醫(yī)案不少,如《古今醫(yī)案按》載:江應宿見一男子,眉毛脫落,遇方士教服鹿角膠,每日清晨酒化一二錢,半年眉發(fā)長,年余復舊。又治一男子二十,巔毛脫盡,亦先以通圣散宣其風熱,次用六味地黃丸,不數(shù)日,發(fā)生寸,兩月復舊。震按:發(fā)落補腎,宜兼補心;若眉落,宜兼補肝,以眉稟木氣而側(cè)生也。但肝為風臟,眉落多是患風之征,防成癘風。至于須落,必系腎虛,以須稟水氣而下生也。魏書李元護為齊州刺史,姬外家十余,聲色自縱,情欲既甚,肢骨消削,須長二尺,一時落盡。又北史載王頒痛父僧辨為陳武帝所殺,至隋滅陳后,召父時壯士,潛發(fā)其陵,剖棺,見陳武帝須皆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此雖賦形不同,亦可見腎氣之獨濃,故勇略殊常也。又丹溪治一女子,十七八歲,發(fā)盡脫,飲食起居如常,脈微弦而澀,輕重皆同。此濃味成熟,濕痰在膈間,復因多食酸梅,以致濕熱之痰,隨上升之氣至于頭,熏蒸發(fā)根之血,漸成枯槁,遂一時脫落。治須補血升,乃用防風通圣散去硝,惟大黃酒炒三次,兼以四物,合作小劑與之。月余,診其脈,知濕熱漸解,乃停藥。淡味二年。發(fā)長如初。又立齋治一儒者,因飲食勞役及惱怒,發(fā)脫落,薛以為勞傷精血,陰火上炎所致。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六味地黃丸加五味,眉發(fā)頓生如故。震按:發(fā)乃血之余,枯焦者血不足也。若忽然脫落,或頭皮癢,須眉亦落,乃血熱生風,風搖木落之象,酒客膏粱多此,脈數(shù)者,用通圣散宣泄風熱,次用六味地黃丸,如下條治法;又有勞傷精血,及惱怒陰火上炎而致者,宜用此條治法。 生半夏治療脫眉的方法是當年大二在八嶺山采藥時帶教的王光宇老師所授。生半夏有“水玉”之稱,記得我們看見采到的生半夏,確實是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王光宇老師說生半夏表面有一層黏液,可以導致喉痛水腫、窒息等,這就是半夏的毒性所在。黃煌教授亦說過,生半夏是古時所用之啞藥,可以導致人說不出話。 半夏內(nèi)服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之功,臨床多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等;生用外治,可治癰腫痰核。朱震亨云此可治眉棱骨痛。生半夏治療脫眉,民間常用。如生半夏、生姜各300克,麻油1000克,將藥研末,以麻油浸漬半月。用時先以生姜片擦3次,后用藥油涂之,每日1次,連用3個月,脫落眉發(fā)即生。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quán)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