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素帖」為北宋米芾傳世作品,蜀素織物結構獨特,米芾放縱馳筆,收放自如,著成千載奇篇。明代文人書畫鑒大家董其昌亦奉此為經典,董有言”米書無第二“、”不勝其妒也“,可知董其昌對此作之愛至深至真。董言米書無第二,不勝其妒,今人觀董書何嘗不是如此感慨。現存于臺北故宮的米芾「蜀素帖」有董其昌前后三跋,其書法汲取唐宋元諸家之所長,非單純模擬乃師古師心開創新篇,其書其畫不輸宋元,此帖題跋書跡可管窺一斑。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董其昌跋一釋文:增城嗜書,又好米南宮書,余在長安得蜀素摹本,嘗與增城言米書無第二,但恨真跡不可得耳。凡二十余年,竟為增城有。亦是聚于所好。今方置棐幾。日夕臨池。米公且有衛夫人之泣。余亦不勝其妒也。董其昌題。】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一(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三【董其昌跋二釋文: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余先得摹本,刻之鴻堂帖中。甲辰(萬歷三十二年,1604)五月,新都吳太學攜真跡至西湖,遂以諸名跡易之。時徐茂吳方旨吳觀書畫,知余得此卷,嘆曰:已探驪龍珠,余皆長物矣。吳太學書畫船為之減色。然后自寬曰:米家書得所歸。太學名廷,尚有右軍《官奴帖》真本。董其昌題。】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二(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三【董其昌跋三釋文:崇禎七年(1634)。歲在癸酉(1633)子月。申甫計偕入都門。再觀于東華門邸中。一似米老重觀研山。第無玉蟾蜍淚滴之恨。董其昌識。時年七十九歲。】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三(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三(局部)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題跋之三(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