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講了五味氣化的原理,再談談陶弘景輔行訣認識、治病的思路,不一定去學他的死方。黃帝內經到現在還是有誤差的,咱們再慢慢沉淀、研究,知道了生理的形成就知道病理了。生理就是體用之味平和了這個臟就正常,肝臟的功能和陽氣出問題就用辛味的藥去解決,心臟的功能出問題就用咸味的藥去解決,脾土功能出問題就用甘味的藥,肺金的功能出問題了就用酸味的藥,腎水的功能出問題了就用苦味的藥。 如果是肝臟的體和陰的方面出問題了就用酸味的藥,這都是對應著的。心的體是苦味藥,輔行訣的原文都具體到每一個病的癥狀,你知道對號入座就行了。所以說它治病的原理就是調體用,把體用調平衡病就治好了。他有個原則就是助用為補、助體為瀉,你可以用酸味藥瀉肝,用苦味藥瀉心,用辛辣味的藥瀉脾,用咸味藥瀉肺,用甘味藥瀉腎。可以用用味的藥去補,這些都要理解、背誦,熟能生巧,用的時候馬上就能知道。把這張圖掛起來,天天老看就記住了,用得多了不用看就知道了。 注:大黃,黃芩,黃連三味藥。 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用病為虛、體病為實,用出了問題就用補湯,體病出了問題、有了實病了就用瀉湯。大的方向不能錯,在五臟補瀉用藥上,與五臟用味相同的為補,與體味相同者為瀉。這就和以前的補瀉觀念有所差異了,咱們都知道大黃和芒硝是瀉藥,但它們的味道是咸的,大黃芒硝在治心臟的時候就成補藥了。所以傷寒論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心氣不足,咱們以前都是按藥物的功能去理解,而他是按藥物的氣味去處方的,大黃和芒硝反而是對心臟有好處的藥,所以咱們的思路還需要做調整。 小補肝湯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棗 咱們看它的小補肝湯,桂枝、干姜是辛味的,五味子是酸味的,大棗是甘味的。要補肝臟用一個辛味的藥就解決了,事實上既然用出問題了,體也就出問題了。為了要把它調平衡的情況下,就要用一個體味藥和一個用味藥,然后再加一個用味的藥。這樣在平衡的基礎上補一味藥會更好,體用都調了,然后用的勁兒大一點。這就成了三味藥了,然后中間再出一個化味,因為用出了問題,它的化的方面肯定也就出問題了。需要用藥解決一下化的方面,這四味藥他的病就好了,就這么簡單。 比方屬木的辛味藥,他又分了五行,桂枝是木中木,所以它是補木的主藥、君藥。干姜是木中土,可以作為輔助的藥。就是用生這個最強的辛味藥的藥,作為臣藥,而且和君藥的量是一樣的,這就是把藥分的非常細膩了。再用酸味的、屬金的五味子去補它的體,然后再出一個化味大棗或者山藥,這就在靈活運用了。濕熱過重就用山藥,沒有濕熱就用大棗。 補湯中有兩個補用的,一個補體的,還有一個化味,所有的小補湯都是這個規律。 小補肝湯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棗 小瀉肝湯 枳實 芍藥 生姜 兩個體味藥加一個用味藥就是瀉湯,就不加化味藥了,因為體是陰的物質層面化不了,就這三味藥。小瀉肝湯里面的芍藥是酸味的金中土,枳實是輔助它的酸味的金中木,瀉金是克中有生。克不能克死,打人不能把他打死,克他的同時還得保護他的生機。五味中藏五行是根據《桐君藥錄》,這個藥都給你擺好了,你就原方使用就行了。 這里說的實就是體虛,體上不足了用藥去補它,在陶弘景的思想里,把補體的藥叫實,把補用的藥叫虛。并不是臟腑里面有了實病,所以中醫就是難學到這里了,名詞上同一個字不是一個意思。咱們學習得轉過這個彎兒,你如果死扣這個字就學不成了,所以只有中國人能把這些繼承下去,別指望外國人。 這些小補湯都是兩用一體一化,小瀉湯都是兩體一用。 五臟補方表 大補湯從配方原理上說,小補肝湯加小補心湯就是大補肝湯。子能令母實,因為火是木之子,小補就是只涉及這一臟,不涉及他臟。如果木不生火涉及到心臟的時候,用補肝的藥加上補心的藥就成大補肝湯了。重點還是再肝上,藥的味數上絲毫不變。大補肝湯就是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棗、代赭石、旋覆花、竹葉,所有的大補湯都是這個原理。它的小補湯加上她的子的小補湯就是它的大補湯,你把小補湯記住了,大補湯也就記住了,因為這樣它的體用都補了。 五臟瀉方表 大瀉湯是右旋用六味藥,用辛酸咸甘苦各一味藥,再加一個酸味的就是大瀉肝湯。但是我又從中看出來一個問題,大瀉肝湯里面包括了小瀉肝湯,兩個酸味的是芍藥和枳實,一個辛味的是干姜。再加上一個甘味的炙甘草和一個苦味的黃芩,合化成咸味就是補了腎水了,大黃也是補腎的咸味藥,這就是母能令子虛。因為甘苦咸和化水,水又去克火,木去生火就會瀉了木氣,兩個酸味藥加上一個咸味的大黃,就是酸咸化辛了,化金,就是金又克木瀉肝了。火不行了金必定要旺,還是能去克木。金的力量一直再漲,一直在克木,這幾個動作瀉肝木的力量就相當大了,這就是它的根本原理所在。 我翻了幾本有關輔行訣的書都沒有這種說法,只是說咸味藥大黃加苦味藥黃芩是實則瀉其子,瀉了心就瀉了肝了。這樣說就不太好解釋清,還是沒有力量的解釋。大瀉湯的原理是母能令子虛,我又把所有的大瀉湯都研究了一遍,它們的氣味都完全符合這個原理。我就知道古人就是這么想的,就是這個規律。明白這些運用起來就能得心應手了,這是他最關鍵的地方。 發現了這些我心里就非常高興,否則按原來的解釋老覺得心里不踏實,思想上就比較迷茫了。子能令母實和母能令子虛這兩句話都是《難經》里面的,大原理就是這些了,具體用藥再去選擇,再去研究就能找到方向了。你只要把體用證辯認清了,按著開藥就把病解決了。他的思路完全就是時空的概念,將時間換成了五味都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去研究人體的。 我在臨床上用它治腰間盤突出效果就特別好,配方里面的甘味的云苓和苦味的白術就甘苦化咸了,辛味的的干姜和甘味的炙甘草就辛甘化苦了,可以補脾。兩個甘加一個苦可以瀉腎水,這個病本身就是脾腎寒濕,沉積到腹腔和腰上,這種痰濕被包住了。小便又利不下去,這樣就把問題解決了。 干姜是溫脾的,炙甘草是讓它把濕氣緩慢地排出去,道理是一樣的。都可以解釋通,都是瀉水補土。原來認為干姜是補脾的,現在認為是瀉脾的。補的是脾陽,泄的是脾實,其實是一樣的,因為它是可以強肝的辛味的藥,強了肝就瀉了脾了,木強克土了。張仲景所有的方子都在這個五味化合的范圍內,再去挑選藥物成為方劑學,形成了萬古不易的經方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