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同學們,你們的專業(yè)影評師課堂小編再度上線! 影評師突然上線,是因為實在是滿肚子的觀影體驗想跟大家分享 想必看了標題大家也都猜出來本期主題 是的,那咱們今天來聊聊這部寶萊塢最新黑馬大片《摔跤吧!爸爸》 開聊之前,小編必須要說明,這是一部不怕劇透的好片,因為全片中,父女之間的互動,該不該繼續(xù)追求夢想的掙扎和爭議等,不是文字就可以表現(xiàn)的,或者說你通過文字了解到的瞬間遠遠不及觀影時那么完美。行啦,不廢話我們直接開聊!
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個摔跤家庭的故事。 阿米爾·汗在片中化身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飾演一位一直都有著“為印度贏得一枚世界級金牌”的夢想,迫于形勢和生存壓力放棄摔跤之后,寄希望于妻子能夠生個兒子幫他達成心愿。 可惜命運總是如此弄人,哪怕是用盡偏方,還是清一色生下了四個女兒。 而就在他要放棄夢想、接受事實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了吉塔、巴比塔姐妹的摔跤天賦——生為女子,可以把男生打得鼻青臉腫。
就是這樣,吉塔和巴比塔姐妹的一生開始反轉(zhuǎn)。 看到這里,爭議就已然出現(xiàn): 孩子是不是應(yīng)該代替父母完成他們當年的夢想? 有人說不行,孩子的命運為什么要跟父母捆綁在一起? 在《摔跤吧!爸爸》當中,爸爸是一個具有強大私欲的人,私欲到偏執(zhí)的地步,凌晨5點逼迫姐妹倆開始練習摔跤,不準她們吃喜歡的零食,再喜歡也不可以穿長袍,為了訓練一定要穿男孩式的短褲;苦苦哀求也沒用,還是要把長發(fā)給剪了……就這樣,沒有童年,沒有青春,忍受著所有人的恥笑。 正是這種種細節(jié),會讓人覺得女兒仍然沒有任何選擇權(quán),被父親殘暴地教育成為了世界冠軍。而冠軍的誕生意味著父親教育的正確了......無論最后怎樣改變了女兒的命運,這種父愛起初的目的就是在滿足私欲。 是的,女兒最后愛上了摔跤,摔跤成為了她自己的夢想。但是世人永遠只能記住成功者,倘若女兒舍棄一切堅持訓練,最終還是沒有得到任何結(jié)果,不得不回歸原本的生活,甚至都不能回歸到原本應(yīng)有的生活軌跡,在世人的歧視、質(zhì)疑、嘲笑聲中度過余生又是何種感受,內(nèi)心如若不夠強大,涌起自殺的念頭也不足為奇。 有人也會說,父親是為了讓女兒將來有更多選擇的權(quán)利。 電影中母親問:“女兒們這樣訓練,以后沒有男人愿意娶她們怎么辦?” 父親樂呵呵地回答:“等她們變得強壯了,好男兒隨她們挑。”
我們始終要明白的是,對于一種現(xiàn)象的分析,社會習俗、文化期待、個體私欲,無論怎樣,都是生存的真相。就像是每一朵花都有她自己的根基,滋養(yǎng)她的每一粒泥土都有自己的歷史。 在印度這種國家,印度的童婚比例高達47%,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女孩被父母用來換取聘金。女人生來的作用就是傳宗接代,如若父親沒有讓他們姐妹倆走上摔跤的道路,那他們的一生注定就與鍋碗瓢勺相依為命,一滿14歲就會匆匆嫁給一個可能素未謀面的男人,相伴一生。 (片中一位印度14歲普通女孩的心聲)
如果摔跤能給我選擇嫁給誰的權(quán)力,那我拼了命也要摔出小鎮(zhèn),逃離這個落后的地方!可幼小的兩個孩子不懂這些,正如我們小時候也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她們的眼中,或許嫁人就是每個女孩理所當然的結(jié)局。而當她們嘗試到摔跤成功后贏得的那份尊重,她們就明白了,完成父親的愿望其實也許是自己最好的出路。 對于這個問題屏幕前的你怎么看? 或許并非每個人都十分了解印度文化 并非每個人都有需要完成父母夢想的人生經(jīng)歷 但是作為旁觀者,或許你會更容易看清楚一些事情 今天小編就現(xiàn)場組織一場小型辯論會 辯題:在中國,孩子到底是否應(yīng)該完成父母當年的夢想?
大家可以在評論區(qū)留言“#紅方(or藍方)#+你的觀點”參加辯論 截止5.22(周一)晚上24:00 本次評論中點贊量最高的正方觀點和反方觀點的兩名作者 將會獲得“最佳辯手”稱號 每人贏得小編送出的20Q幣獎勵 各位小伙伴們,辯論即將開始! 你們準備好了嗎? 親子教育精彩課程: 育兒丨20分鐘了解一個干預(yù)方法告別牛脾氣!孩子脾氣壞怎么改?語感啟蒙 | 2016版 68首鵝媽媽童謠 Mother Goose溫馨提醒: |
|
來自: 漸近故鄉(xiāng)時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