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為汁。
萁向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簡)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的作者是曹植,曹操之子,建安七大才子之一。論詞藻華麗,或對仗工整,這首詩絕非曹植代表作,但毫無爭議地是他流傳最廣的作品了。詩歌之所以經久流傳并不在于它的華麗詞藻,而在于它的思想或感情內涵。《七步詩》就是一首充斥著情感的詩,這首在特殊背景下作就的詩曾讓多少人為之扼腕,為之悲情!
曹植自幼聰穎異常,據說,“出言成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喜愛,曹操甚至幾次欲立其為太子。由此曹植也招致了大哥曹丕的嫉恨。在王儲的爭斗中,曹植作為文人的自由放任與曹丕作為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形成鮮明對比,曹丕勝出,并最終登上皇位,但是他對于弟弟曹植的嫉恨并未因此而消弭。曹丕登基后,曹植受到不遺余力的打壓,爵位屢降,封地屢遷。后來,曹丕竟然令其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如若不成便將行大法。不料,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內完成了一首詩,人稱《七步詩》。
全詩的大意是: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整篇看似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后面一句卻話鋒一轉,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呢?
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是誰讓他們“相煎”呢?我想也許就是封建帝王制度吧。爭權奪利的斗爭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父子,手足之間僅有的一點親情在剎那間被血雨腥風吞噬。與《七步詩》異曲同工,悲情控訴和鞭笞權利斗爭中的親情淪喪的另一首詩便是《摘瓜辭》了。
摘瓜辭
種瓜黃臺下,
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
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
四摘抱蔓歸。
《摘瓜辭》出自唐朝太子李賢之手。當時的唐朝皇帝是李治,而實際理政的便是武則天。這首《摘瓜辭》是對武則天專橫跋扈,毒殺皇子的控訴。摘瓜其實是指責武則天壓迫皇子,而且帶些嘲弄和警告的譏諷。
詩的大意為在黃臺(暗指皇室)種瓜,瓜熟后結了好多子瓜(暗指皇子),摘第一只其他瓜長的更好,摘第二只瓜就變稀疏了,摘第三只還剩一只,但摘絕也就是摘了第四只就只剩藤蔓了。
我們可以結合當時的政治情況來分析:
一摘,武則天摘去的是李忠,非武則天親生,李忠被廢后,其親子李弘被立太子,故曰:一摘使瓜好;
二摘,毒死李弘(電視劇《武則天》里面,李弘是氣急身亡),改立李賢為太子。而很有戲劇性的是李賢并不認為自己是武則天親生,宮中傳言李賢為已故武則天的姐姐當時的韓國夫人所生,而據傳韓國夫人是被武則天毒害的,因此,李賢對武則天一直身懷嫉恨,李弘的死讓他對武則天更是心存戒備。他不滿武則天的專橫跋扈,處處與之作對,甚至縱情酒色,荒淫無度,這讓武則天滿懷失望。李賢對武則天的懼怕也日益加深,甚至在府邸暗藏兵器,還寫下這首《摘瓜辭》,并將其譜曲,在東宮傳唱。于是三摘便成為現實了。
三摘,便是廢黜李賢了。李賢最終被武則天以謀反罪貶為庶民,放逐巴州。再后來以一尺白綾結束了生命。《摘瓜辭》的譏諷不想卻變成了現實。“三摘尚自可”是說,我李賢被廢后,還有人接替太子之位,那就是李顯了。
但是如果李顯在被廢黜的話,武則天就只剩一個兒子,就是李旦了,那么他問:你還要四摘嗎?如果摘掉李旦,你就是“摘絕”了,最后只能是“抱蔓歸”,實屬空空啊!
事實呢?李賢廢黜后,李顯被立為太子,并登基做了皇帝,可是沒過倆月,武則天便把這個皇帝拉下了龍椅,改立軟弱的李旦為皇帝。而實際上這個皇帝只是掛了個名號而已,是武則天最聽話的傀儡皇帝。后來武則天還是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摘瓜辭》表達的對親情的絕望比之《七步詩》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母子的親情歷來為世人所傳頌,母愛向來也是慈愛的代名詞,可是權傾朝野的政治野心最終勝過了母愛,血腥凄涼的皇宮里游蕩的冤魂只能是無聲的控訴了。
其實,不僅是封建帝王制度下有這種權利面前的親情淪喪,在當今社會,為了利益泯滅親情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親情的淪喪根源不是制度,而是人心,是欲望,對權利,對金錢……欲望不止,淪喪不休,悲情的控訴也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