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梅堯臣的《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詩,其中有語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此句不僅說明宋元間已有紫砂器,更顯示了文人對紫泥曼妙情懷的詩意頌贊。此處的“泛春華”指的就是紫砂壺的肌理美,或者是紫砂壺的包漿。 紫砂壺包漿的定義:紫砂壺使用經久,滌拭日加,自發黯然之光,入手可鑒。通過泡茶用壺、養壺,更顯示紫砂壺自體妍麗的肌理美,登大雅之堂,為時人所珍惜。此為包漿。 紫砂壺包漿的起源:溫玉說中國國學里,歷來有溫玉的說法。玉石經過歷史的浸濡,幾代人的把玩賞悅,在玉石里會出現血絲、血痕、或癯痕、玉油等跡象,俗稱包漿,雅稱溫玉。紫砂壺之包漿說也是即此而來。 紫砂壺包漿的辦法:紫砂壺包漿要靠養。 如何正確養好紫砂壺 ? 先用沸水將壺身內外淋燙一下,如此既可凈壺去霉,亦可暖壺醒味。在每次沖泡間的空檔時,用干凈的棉布或茶巾,先用濕布把壺上茶水擦干凈。再用干布在壺身上來回擦拭,反復持之以恒,壺就會顯現出溫潤質感,會讓人愛不釋手。每次沖泡之后,必須把茶葉與茶水清出,用熱水沖淋壺身內外。 由于紫砂壺身具較高的氣孔率,遇熱時,因熱脹冷縮的關系,氣孔相對擴大。泡茶時因水溫極高,茶壺本身因熱毛細孔會略為擴張,水氣會布滿壺身。茶湯的氣分子體積小于氣孔孔徑,可經由孔道由內及外通達,但它并不大量攜帶茶漬和茶油; 茶湯的水分子體積大于氣孔孔徑,雖大量攜帶著茶漬和茶油,卻只能郁閉壺內。當茶湯遍及壺表,壺表致密的、受熱膨脹的開放氣孔,此時可用棉質布巾趁機擦拭壺身,讓茶油順勢滲入壺壁細孔中,日久便可累積出光澤。 泡茶時勿將茶壺浸泡水中,有些人習慣在茶船內倒入熱水,以達保溫功效。然而這對養壺并無正面功效,反而會在壺身留下不均勻的色澤。 壺不要用化學清潔劑刷洗,不謹會將壺已吸收的茶味洗掉,甚至刷掉壺外表光澤,也會吸收清潔劑的味道。 壺的表面往往會積有茶跡,這就需用養壺毛筆或茶巾在壺表面經常刷洗。養壺應該準備兩條毛巾,濕的用來清潔,干的用來拋光。最好用紋理細一點的,軟一些的,吸水好,容易干的,這就稱之謂“茶湯養壺”。如此日擦、滌洗。壺的表面亞光逐起。愈用愈光亮,亦有人稱亞光為“包漿”(葆漿):這種亞光(包漿)用高溫高壓沖洗都沖刷不掉,甚顯高雅品位。 把玩紫砂壺多年,得出的結論,由內到外透出光澤才是最好的包漿!紫砂本身就是具有透氣的功能,所以,常年用一把壺泡同一種茶,就算哪天把白開水倒進壺內,依然可以出來的湯具有那種茶葉的茶味,這就是老壺的魅力所在。
|
|
來自: 怡情199 > 《紫砂壺及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