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讀壞東西,如同不想過壞日子。” “打開窗戶,讓更多的光進來!”如何在快節奏的今天,走近經典,閱讀經典,本期分享的這幾本名家的讀書隨筆也許給你一點靈感, 在看書單之前,先來摘抄兩篇名家隨筆,這兩篇文章表達了針對閱讀的兩個基本觀點,值得贊同: 1.獨立性才是一個讀者所擁有的最重要的品質; 2.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 ▲弗吉尼亞·伍爾夫:一個人應該怎樣讀書 首先,我要請大家特別注意我這個題目末尾的問號。對于這個問題,即使我能為我自己做出回答,這個回答也只適用于我自己而不適用于你們。 因此,關于讀書方面,一個人能對另一個人所提出的惟一勸告就是:不必聽什么勸告,只要遵循你自己的天性,運用你自己的理智,作出你自己的結論,就行了。 如果我們之間在這一點上能取得一致意見,我才覺得自己有權利提出一些看法或建議。 因為你們決不會允許它們去束縛你們自己的獨立性,而這種獨立性才是一個讀者所擁有的最重要的品質。 因為,說到底,對于書能制定出什么規律呢? ▲毛姆:閱讀是一種享受 首先,我要堅持的就是: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 它們(書)將使你的生活更豐富,更充實,更圓滿而感到快樂,如果你真能享受這些書的話。你正在閱讀的書,對于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別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這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 養成閱讀的習慣等于為你自己筑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開生命中所有的災難。 我說“幾乎”,因為我不能強辯說閱讀可以緩和饑餓的痛苦與失戀的悲哀。但是五、六本精彩的偵探故事,再加上一個熱水袋,卻能使任何人不在乎最嚴重的感冒。 如果我們被迫去讀那些令人覺得厭倦的書,又怎能養成為閱讀而閱讀的習慣呢? 名家讀書隨筆 帶你走近經典讀書世界的花園 一.《如何讀,為什么讀》 讀哈羅德·布魯姆的評論……就好像在讀石火電閃般的經典 “閱讀只有在孤獨的個體上才可能具有的偉大意義”。 哈羅德·布魯姆在年近古稀時出版的一本個人化的導讀著作,作者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談論他從童年到晚年喜愛的詩、小說、戲劇。 “我快七十歲了,不想讀壞東西如同不想過壞日子,因為時間不允許。” 二.《為什么讀經典》 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 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帶著以前的解釋的特殊氣氛走向我們,背后拖著它們經過文化或多種文化(或只是多種語言和風俗習慣)時留下的足跡。 三. 《毛姆讀書隨筆》 毛姆用小說家的特殊才能為他筆下的那些大作家們描繪了一幅幅逼真的肖像,勾畫出那些天才的性格特征——他們不再是崇拜的偶像,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個性、也有缺點的人。 他讓我們重新發現那些偉大作家以及他們作品的偉大價值。而他的敘述又是那么簡潔明白、委婉動人,仿佛一位慈愛的長者與你促膝而談。 讀他的書,可再一次激起我們閱讀的欲望——愛讀書的人是幸福的。 四. 《叔本華美學隨筆》 本書包含12篇文章:論思考、論閱讀和書籍、論文學、論歷史、論語言和語言學習、比喻和寓言、論判斷批評和名聲、論學者和博學、論大自然的美、論音樂、論寫作和文本、論死亡。 在這些文章中,叔本華討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素材,所用的語言又都平時自然。叔本華以他準確的判斷力、深邃的思考深刻闡述了他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在《論思考》中說:“只有經過深思的東西才能成為我們的真知”,“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會有真理和生命力”。 在《論閱讀和書籍》中,他指出:“壞東西無論如何少讀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嫌太少。”“閱讀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時間和精力都極其有限。” 他主張“沒有什么比閱讀古老的經典作品更能使人們神清氣爽的了。” 他在書中的諸多論述距今已經200年了,但仍像一股清新自然之風迎面吹來,他的思想之深刻闡釋了“歷久彌新”的含義。 五. 《伍爾夫讀書隨筆》 “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也就有了獨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獨立人格,也就不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換言之,他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 沒有哪個女作家能像弗吉尼亞這樣廣博、雄辯,她對前輩及她同時代作家大量的評論,顯現出她視野的開闊和非凡、睿智的評判能力,顯現出她言語的精確和思想的深邃。 “我們的趣味仍然是我們讀書的指路明燈,因為唯有趣味才能使我們身心激動不已,我們是憑著感情來讀書的,我們不能壓制自己的癖好,就是加以限制也不行。” 這本書多為伍爾夫的讀書心得和感想,而且寫得比較隨意,不拘一格,故稱為“讀書隨筆”。主要內容有:如何讀書,書和女性生活有何關系,如何看待名家名作,以及如何評價當代文學。 伍爾夫的這些令人幾乎永遠難以讀完的隨筆,背后作支撐的是她巨量的閱讀。她一生真正沉迷的只有兩件事,看書和寫作。 在《伍爾夫讀書隨筆》中她寫的最后一句話是,“得做飯去了,這是我扮演的另一個角色。”......然而平衡人生一向不是她所擅長與希望的,1941年,在寫完她的最后一部小說《幕間》后,她又一次陷入了精神疾病的痛苦之中。于是將自己的一生結束在一條河流之中。 六.《歌德談話錄》 ![]() 本書是歌德的助手愛克曼輯錄的關于歌德的言論和活動的集子,包括文藝、美學、哲學、自然科學、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及言論,較全面地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及活動。全書語言優美,文筆流暢,通俗自然。 在書中,可以領略到歌德對莎士比亞、拜倫、雨果、司湯達等著名詩人、作家的細致評價,以及他對政治、文藝、哲學、自然科學、宗教等多方面的獨到見解。讀這本談話錄,有一種“體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滿足。 插播一個小故事:話說一次歌德在公園里散步,在一條僅能讓一個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一位批評家相遇了。“我從來不給蠢貨讓路,”批評家說。“我恰好相反!”歌德說完,笑著退到了路邊。 “打開窗戶,讓更多的光進來!”---歌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