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熟 語
學習要點:
熟語的含義以及在結構成分、結構形式、意義、來源等方面的特點。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格言的性質、特點以及劃分標準,它們的區別和聯系。
字典和詞典的特點、種類以及編排檢索的方法。詞的釋義方法。學會查詞典,充分利用詞典。
熟語是語言中定型的詞組和句子,一般指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格言等。也叫固定結構、固定詞組。
熟語雖然不是詞、內部構造比詞復雜、一般是詞組或句子的結構,但它們具有格式和構成成分的固定性、意義的整體性、使用的現成性等特點,作用和功能相當于詞,是詞的等價物,是結構上大于詞的整體性的造句部件,一般也被人們作為語言的建筑材料來使用。因此,熟語也是詞匯性單位,是詞匯成分的一種。也就是說,詞匯系統中,除了可以獨立運用的各種詞,還包括詞的等價物——熟語。
由于歷史上各個時代的長期創造和積累,漢語現今擁有的固定結構數量很大。
固定結構在其構成和表現上有自己的特點,與詞不同。比如現代漢語不少固定結構中含有不能單獨使用的、甚至不在其他地方出現的詞或語素,如“剛愎自用”的“愎”(bì,乖戾,執拗)、“高屋建瓴”的“瓴”(líng,盛水的瓶子)。這些隨著固定結構從古代漢語遺留下來的詞,其意義是固定結構的意義的組成部分,但并不作為一般活的、獨立的詞義而存在于現代漢語中。有的詞雖然在現代漢語中能單獨使用,但出現在固定結構中時表現的是一種特殊意義,而且這特殊意義只存在于特定的固定結構中。如“高屋建瓴”的“建”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但詞義不同,這個固定結構中它表示“倒,傾倒”的意思。“分庭抗禮”中的“抗”表示“平等地相對著行(禮)”。可見,現代漢語固定結構的意義的構造成分中,有一部分不是平常所習用的。而且固定結構的內涵又往往同一定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著名詩文等相關聯。固定結構的意義,常常是構成部分的比喻用法、借代用法等,不是其字面義。如“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物質上的幫助。“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災難,損害愈加嚴重。這兩個成語,人們只用其比喻義,不用其字面義或語素義直接組合所形成的意義。因此,固定結構的意義的理解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
現代漢語的詞,除了專門術語、行業用語、專有名詞等一般是單義詞以外,大多數普通的詞都含有不止一個意義,是多義詞。而固定結構的意義,一般是其整體的意義,是單義的,必須準確理解,不能盲目地望文生義。
由于熟語在詞匯系統中的特殊性,這里設專節討論。人們對熟語的研究,涉及各類熟語的性質、特點、內容、形式、運用及規范等問題,對成語研究得最多。下面介紹熟語的幾種類型。
一、成 語
(一)成語的特點
1. 1. 長期習用,結構定型,具有凝固性。
成語一般是四個音節,極少數是多于或少于四個音節的,像“莫須有”、“迅雷不及掩耳”、“樹欲靜而風不止”等數量很少。成語的成分很固定,不能任意換用同義或近義成分,不能增減其中的成分。成語內部語序也很固定,不能隨意移動。內部成分之間的結合也比較凝固,一般不能隨意拆開,不可隨意插入其他成分。
2. 2. 意義具有整體性、確定性,是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表義凝練。
成語的意義不是構成成分的字面意義的簡單相加。有的成語的整體義是語素義的直接組合,如“好吃懶做”、“無價之寶”、“人杰地靈”、“拾金不昧”。有的成語的字面意義往往具有形象比喻的作用或使人聯想的作用,共同表達一個新的整體意義。如“胸有成竹”,是指畫竹子時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源于宋代一畫家的故事),用來比喻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的考慮,不可作其他理解。若按字面理解成“胸中長有成熟的竹子”,就鬧笑話了。
有不少成語,今人大都只知道它的整體含義,而不一定了解其每個字的字面意義,不一定了解其來源。如“入木三分”,一般人只了解它的整體意義是說“見解、議論十分深刻”,不一定知道這里面的故事。據唐·張懷 (guàn)《書斷·王羲之》載,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筆力雄健,相傳他所寫的祭祀用的祝版,工匠事后削去,發現墨跡透入木板有三分深。于是人們用“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后又用來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
3.使用上和色彩上具有歷史性和民族性和書面語色彩。
大多數成語歷史悠久,保留古語詞成分和古代漢語的語法特征,反映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傳說等,是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的豐厚積淀。
(二)成語的來源
成語大部分是從歷史上繼承下來的,少部分是現代創造的。成語的歷史性比一般語詞強,所以學習和研究成語更需要窮源溯流,即從源和流兩個方面找可靠的書證,以了解一個成語的發生、發展和衍變的歷史和現狀。
1.大量成語來源于歷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話傳說以及古代書面語言中著名的現成語句。有的直接是援用,有的經過了改造。
來源于歷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話傳說的成語,大多是對其故事情節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如:
歷史故事:四面楚歌 望梅止渴 負荊請罪 破釜沉舟
古代寓言:自相矛盾 愚公移山 濫竽充數 刻舟求劍
神話傳說:夸父逐日 開天辟地 精衛填海
來源于古典詩文的,常常是直接援用其中的現成短語或句子。如:巧言如簧(語出《詩經》),明哲保身(語出《詩經·大雅》),學而優則仕(語出《論語·子張》),“每下愈況”(語出《莊子》)。
2.一部分成語來自用古白話寫成的語錄、文學作品、以及民間流傳的語句。如:
眾口難調 歡天喜地 白紙黑字 三長兩短 指手劃腳
3.現代漢語也在不斷產生新成語,反映新社會、新生活、新觀念等。如:
百花齊放 繁榮昌盛 獨立自主 多快好省
(三)成語的結構
成語的結構類型,豐富多彩。這同時也說明了漢語詞匯的豐富,以及漢語構詞手法、修辭手段的豐富。
成語的結構是有層次的,大多是兩層,少數是一層或三層。如:
兩層:揚揚得意 明日黃花 欽差大臣 氣宇軒昂 叱咤風云
三層:一衣帶水 譽滿天下 勢如破竹 暴殄(tiǎn)天物 削足適履
從第一層的結構關系看,成語的結構類型主要有:
1、聯合式
豐功偉績 豐衣足食 載歌載舞 一窮二白 九死一生 連篇累牘 患得患失 風花雪月 熙熙攘攘 之乎者也
2、偏正式
后起之秀 肺腑之言 以功贖罪 水中撈月 忙里偷閑 不約而同 豁然開朗 絡繹不絕
3、陳述式
胸有成竹 計上心來 情不自禁 枯木逢春 盲人摸象 群賢畢至 泥牛入海 歸心似箭
4、支配式
明辨是非 成人之美 混淆視聽 通觀全局 如履薄冰 如獲至寶 好為人師 大快人心
5、緊縮式
不破不立 不見不散 百讀不厭 風聲鶴唳(lì)
6、兼語式
化險為夷 認賊作父 引狼入室 震耳欲聾
7、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唯利是圖 唯才是舉 唯命是從 時不我待 夜以繼日 不遠萬里 車水馬龍 風馳電掣
(四)成語的運用
1、準確地理解成語的意義
在了解各構成成分的意義、成語的字面意義的基礎上,了解成語的實際意義。特別是某些關鍵語素的意義,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成語的實際意義。如:
如履薄冰 履lǚ:踩,踏。 含辛茹苦 茹rú:吃。
孺子可教 孺子:小孩子。 尾大不掉 掉:擺動。
有不少成語的整體義是語素義的比喻用法,不是各語素義的簡單相加。如:
矯枉過正 矯:矯正。枉:wǎng,彎曲。矯正彎曲的東西超過了限度,而又彎向了另一方。比喻糾正事物的偏失、錯誤過了頭,而陷入另一種偏失、錯誤之中。
有不少成語的整體義是語素義的借代用法。如:
王侯將相 泛指高官。
手無寸鐵 “鐵”是“短兵器”,以部分代全體,泛指任何武器。該成語的整體意義是“形容手里沒有拿任何武器”。
2、規范地運用成語的形式
運用成語要規范:注意成語的定型性;應運用成語的通行結構和固定成分;能分辨字形和讀音。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指桃樹李樹雖不會講話,但其花艷麗動人,其實甘美,故眾人爭相赴之,時間一久,樹下自會走出路來。后謂為人真誠,自然能感動他人。蹊:xī,小路。該字不可寫成其他字,不可改成其他語素。
心心相印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合,契合。“印”(Yìn)不可以寫成“映”(Yìng)。
3、注意成語的感情色彩、適用范圍。有褒義色彩的詞不能誤用成貶義,有貶義色彩的詞不能誤用成褒義。
4、充分利用成語的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色彩鮮明、典雅含蓄等特點,準確傳神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慣用語
(一)什么是慣用語
“慣用語”這一概念,原來并無專指,后用來專門指稱熟語中有別于成語、諺語、歇后語等的一類。是表達一種習慣含義的固定詞組。特點主要有:
1、大多由三個字組成。如:
開后門 跑龍套 潑冷水 碰釘子 穿小鞋 戴高帽 敲竹杠 開小差 開夜車 拍馬屁
少數是多于三個字的。如:
喝西北風 鉆牛角尖 坐冷板凳 打退堂鼓 捅馬蜂窩 唱對臺戲 開空頭支票
2、以動賓結構為主,如上述各例。
也有的是偏正結構之類,如:門外漢 半瓶醋 鐵飯碗 紙老虎
3、意義是整體化了的。一般不用其字面義,通常是其比喻義的固定使用,它已經從字面意義轉化為一種更深刻的抽象的含義。如:
翹尾巴 比喻驕傲自大。
和稀泥 比喻無原則地調解或折中。
打小算盤 比喻為個人或局部利益打算。
4、使用時,可以被其他成分隔開,詞序也可以變化,但它的整體意義保持不變。如:“敲竹杠”,可以說成“你這是敲誰的竹杠?”中間插入其他成分。“吹牛皮”,可以說成“牛皮吹得山響”,語序出現變化。這體現了慣用語結構的特點:既有定型化的一面,也有一定靈活性的一面。
5、慣用語的來源
多來源于口語。有的是從行業語演變而來,如“打游擊”(原為軍事用語)、“走過場”(原為戲劇用語)。有的來源于歷史傳說故事、諺語或歇后語等的節縮以及方言中的習慣說法等。
(二)慣用語與成語的比較
|
成語 |
慣用語 |
構成形式、
音節數 |
一般是四個音節 |
多數是三個音節 |
結構定型
方面 |
不能拆開,不能改變語序。
成語的結構比慣用語更穩固。 |
可以適當插入其他成分,
可以適當改變前后語序 |
表義方面 |
整體義的形成:
有的是語素義的直接組合,
有的是語素義的比喻用法、借代用法…… |
整體義多為語素義的比喻用法 |
有的成語具有意義的雙層性,即“意在言外”,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語沒有意義的雙層性,即“意在言中”,如“明知故犯”。 |
都具有意義的雙層性,字面意義和實際意義不一樣,如“穿小鞋”“挖墻腳”。 |
使用特色 |
書面語性質強,如:
阿諛奉承
敲詐勒索
倒行逆施 |
口語性質強,如:
拍馬屁
敲竹杠
開倒車 |
(一)什么是歇后語
歇后語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具體的形象的表達,后半部分解釋它的含義,前后構成引注關系(前為“引子”,后為注釋說明),結構相對固定,來自民間,具有口語特色,形象、風趣。
(二)歇后語的語義
歇后語的前后兩部分構成一個統一的語義單位。兩部分在表義上的作用不是等同的,前半部分只起輔助作用,表示某種色彩等附加意義,后半部分是表義的重點,表示整個歇后語的基本意義。因此,歇后語的語義,是由前半部分所表示的附加意義和后半部分所表示的基本意義兩者有機地構成的。
1、歇后語后半部分表示其基本意義,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
(1)后半部分的解釋,直接表示這個歇后語的含義。這個歇后語只有一個本義。如: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狗咬耗子——多管閑事。
大熱天穿棉襖——不是時候。
后半部分的解釋與該歇后語的實際意義是一致的,都只有一個確定的意義。
(2)后半部分的解釋,通過比喻、雙關等手法,產生新的意義,成為歇后語的實際意義,這實際意義一般是在運用中得到明確顯示,大多已約定俗成,成為該歇后語的固定意義。
A、比喻手法
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 比喻夾在中間受到兩方面的批評或埋怨。
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 比喻有能力但表現不出來,或有知識但表達不出來。
B、雙關手法
四兩棉花——彈不上 實際意義是“談不上”。這是諧音雙關。
孔夫子搬家——凈是書 實際意義是“凈是輸”。這也是諧音雙關。
腦門上長瘤子——額外負擔 這是語義雙關,利用了同音同形異義字“額”。
(3)后半部分字面上有意搭配成一個詞或詞組的形式,使之與現有的成語、慣用語之類固定結構在字面上相巧合,使意義發生轉換,使其同時表達已有的詞或語的固定義(多為引申義)。如:
腳后跟拴繩子——拉倒 后半部分是對前半部分的總結,是實指,“拉”指用繩子拉,“倒”指身子倒下。但合起來構成的形式,正好與詞匯系統中一個已有的詞相合。這個已有的詞的常用義項是引申義:“算了,作罷”。
灶王爺放屁——神氣 后半部分是對前半部分的概括,是實指,“神”指神靈,“氣”是氣體。合起來構成一個詞的形式,也正好與一個已有的詞相合。這個已有的詞的常用義有:①神情;②精神飽滿;③自以為優越而表現出得意或傲慢的樣子。
老鼠掉進書箱里——咬文嚼字 后半部分恰巧與一個成語在字面相合,于是用該成語的常用義。
2、歇后語的前半部分表示附加意義,表示附加于該歇后語基本意義之上的某些色彩,主要是形象色彩,還有感情色彩、風格色彩、地域色彩等。絕大多數歇后語都具有形象色彩。如:
a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除了表示兩廂情愿這個基本意義之外,還能讓人聯想到《三國演義》中東吳大將黃蓋主動向周瑜獻了苦肉計然后詐降曹操的歷史情景。
b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除了表示基本義,還給人們描繪了一個具體可感的細節,形象生動,印象深刻,有助于基本義的表達和強調。
c芝麻開花——節節高。 褒義
d貓哭老鼠——假慈悲。 貶義
有的歇后語,基本意義就包含某種感情色彩;有的是前一部分帶有感情色彩,而使整個歇后語的感情色彩更加鮮明突出。如例c是褒義,例b、例d是貶義。
(三)歇后語的構成材料
1、日常習見的事物現象,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竹籃打水——一場空
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2、歷史故事、傳說
司馬昭之心——人人皆知(或“路人皆知”)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3、虛構形象
豬鼻子插大蔥——裝象
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
閻王爺審案子——全是鬼事
(四)歇后語的運用
歇后語最初來自民間,流行于群眾口語之中,后來逐漸為文人所理解接受,逐漸被吸收到書面語中來。在口語和文藝作品中運用歇后語,形象,生動,想象豐富,詼諧風趣。
使用歇后語要有鑒別,注意規范。基本意義不明確的,前后部分引注關系不合理的,附屬色彩與基本意義相矛盾的,內容庸俗不健康的歇后語,是詞匯規范化的對象。比如有的歇后語以有生理缺陷的人為描述對象,如“小禿子打傘,無發(法)無天”,“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等,雖有一定的表現力,但若有取笑的成分,就應該拋棄不用。使用歇后語還要注意它的結構形式的定型、書面形式的統一。如標點符號問題,在歇后語的前后部分之間是用破折號還是用逗號,需要規范;一些同音字也需要確定其中的一個作為規范的對象。
(一)什么是諺語
諺語是一種“現成話”,表現為韻語或短句的形式,在人民中間多年流傳廣泛沿用,反映實際生活經驗或感受,通俗、形象、簡練、深刻。如:
萬事開頭難。
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眾人拾柴火焰高。
十層單不如一層棉。
油多不壞菜。
天下烏鴉一般黑。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二)諺語的特點
1、流傳在群眾口頭上,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鮮明的口語性。如: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火要空心,人要真心。
看人吃豆腐牙齒快。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2、概括性強,表達一個整體意義。從語義的角度看,諺語有如下三種類型:
(1)諺語的字面意義就是其實際意義,如“名師出高徒”、“百聞不如一見”。
(2)實際意義和字面意義不一致,字面意義已不被人們使用。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實際意義是指壞人嘴里說不出好話來,至于字面意義已經不用了。
(3)有兩個實際意義:字面意義和派生意義。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既可指新上任的官員辦幾件事情抖抖威風,也可用來比喻一般人剛剛負責某崗位時總要努力辦好幾件事情,以顯示自己的本領和工作熱情。
諺語的字面意義一般是形象的;它的非字面意義的實際意義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所表達的意義更具有普遍性和哲理性。
諺語善于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淺顯生動的形象之中,上述各例大都如此,又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結構固定,句式整齊,富有音樂美,易于傳誦記憶。
有不少諺語使用對稱結構,或寬對或嚴對,而且上下句押韻,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也有的是頂真句、回環句等(參閱本書《修辭》章),如:“響水不開,開水不響。這是寬式回環。
少數諺語的結構和成分,沒有嚴格固定,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如“性子急,吃不了熱粥”、“心急吃不得熱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性子急,吃不了熱豆腐”;“小洞不補,大洞一尺五”、“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有的諺語,結構具有緊縮性,如“不是冤家不聚頭”,用的是緊縮句。“九月油菜,十月麥”(江西農諺,說的是農歷九月種油菜,十月種蕎麥),是關鍵詞語的意合。“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也是關鍵詞語的意合,兩個偏正詞組前后相連。
4、內容上,概括生產知識和生活經驗,反映社會現實和深刻的哲理,富有知識性和教育意義。
正因為如此,諺語的分類,常常以內容為依據,如農業諺、氣象諺、風土諺、常識諺、諷誦諺、規戒諺、哲理諺等。如:
概括各地物產、名勝古跡、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的,是風土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形容貴州舊時自然環境。“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強調東北的三種特產。“吃過端午酒,扇子不離手。”江西在端午節后,天氣日趨炎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蛇有蛇路,鱉有鱉路。”這些是哲理諺。
(三)諺語和成語的主要區別
1、成語書面性強,諺語口語性強。如“見異思遷”是成語,“這山望著那山高”是諺語,雖然兩者意思基本相同。
2、成語比諺語更定型化。成語的成分和語序一般不允許變動,而一些諺語的成分和格式可以適當變動。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也可以說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曲兒”。
3、音節數不同。成語一般是四個音節,諺語一般多于四個音節。
4、結構和用法不同。成語是固定詞組,在造句功能上多充當句子成分。諺語多為現成的句子,可以獨立成句。
成語和諺語的區別,列表如下:
|
諺語 |
成語 |
1 |
口語性強,
是人們的口頭創作。 |
書面性強,
很多在古文獻中可以找到出處。 |
2 |
結構和成分不如成語固定,有的成分可以改變。 |
結構和成分很固定,不可隨意改變。 |
3 |
表達一個整體意義。
多通俗表義。
無論是詞匯意義還是語法關系,都容易從字面去理解和接受。 |
表達一個整體意義。
多典雅表義。
有的成語,人們僅憑字面不能了解其實際意義。 |
4 |
有的諺語有地區性和行業性。 |
成語大多具有全民性。 |
5 |
表示判斷和推理,概括地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和有效的經驗。 |
表示一般的概念,一種客觀的現象以及人或事物的特點和狀態等。 |
6 |
是多于四個音節的現成句子。
多為對偶式,兩句對照,押韻, |
絕大多數是四個音節的固定詞組。 |
7 |
使用時,多獨立成句。 |
使用時,多充當句子成分。 |
(四)諺語和格言、名言
格言和名言,都是出自名人或名篇的言簡意賅的警句。格言,是含有勸戒和教育意義的可為準則的話,一般較為精練。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名言,是著名的話。(朱自清《論標語口號》:“格言也罷,名言也罷,作用其實都在指示人們的行動,向著某一些目的。”“格言偏重個人的修養,名言的作用似乎更廣泛些。”)
三者的共同點:都不是言語交際中臨時組合而成的,都是人們熟知的現成句子,都能揭示知識和思想,給人啟發教育。
三者的不同點:①來源上看,諺語是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格言和名言多為名人語錄。②內容上看,格言和名言意在闡發事理,多為警策之辭;諺語雖然也有規戒警策之辭,但更多的是對知識的概括和對經驗的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