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碑,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建造它僅僅是為了“作秀”,一旦達到目的,就會被荒草掩蓋在歷史之中。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朗博 探究東西文化,洞察差異化的世界 全文1926字,讀完大約3分鐘 好大,好大,好大 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西北側的陽山南坡,有三塊碩大無朋的巨石,叫“陽山碑材”,當地人稱其為“孝陵碑材”。 陽山碑材利用該處山體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棲霞灰巖開鑿出,由碑座、碑額、碑身三部分構成。 ▼ 碑座:寬17米,長29.5米,厚12米,重16250噸。 ▼ 碑額:寬10米,長22米,厚10.3米,重6118噸。 ▼ 碑身:高51米,寬14.2米,厚4.5米,重8799噸。 三部分按碑式壘起,高達70米,有20多層樓房那么高;重3萬噸,相當于600架波音大型客機。 如果這個碑立起來,絕對天下第一“碑”! “孝陵碑材”堪稱絕世碑材,讓人嘆為觀止。 埃及金字塔的那些巨型石塊要是和這一比,簡直就太小兒科了。 清代的袁枚觀看了此碑,也驚嘆:“碑如長劍驚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材大由來世莫收,此碑千載空悠悠。” 看著這里,讀者就會有很多疑問:
好怪,好怪,好怪 按道理來說,這樣偉大的工程算是國家的重點形象工程,應該彪炳史冊。 可在整部《明史》里卻沒有一個字記載! 也沒有任何官方的記載。 是無意疏忽,還是故意為之? 南京的考古專家們和歷史愛好者查找好多年,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記錄。 蒼天不負有心人,終于在一個人的私人日記中,找到了答案。 他叫胡廣,明朝文學家,是永樂年間的翰林學士,后任內閣首輔(國家總理)。 他在日記里說,朱棣當上了皇帝,為了紀念父親朱元璋,征集工匠在陽山開鑿碑材,為建孝陵功德碑之用。 朱棣征集了全國數萬名工匠,要求限期完工,規定每個石工每天要交三斗三升石屑,由監工負責驗收。 工匠們累死或者因完不成任務被殺掉的人數達3000人之多。南京湯山陽山碑材附近有個“墳頭村”,就是埋葬工匠尸體的地方。 但是,這項工程僅開工一年半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停工了。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提起過。 你說奇怪不奇怪? 為什么這個工程進行不下去呢? 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好難,好難,好難 第一個難題:這么大的石頭怎么運輸呢? 面對沉重石頭,中國古代只有兩種運輸方法:船運和“滾木法”。 從山中拉出來,沒有水,船運行不通。 那么只能用“滾木法”了。 北京故宮中太和殿前的中道階石長10米,寬3米,厚2米。明嘉靖年間,用牛拉滾木的方法運這塊石頭,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為了把這塊石頭從房山運到北京,沿途每隔一里挖井一口,等到冬天,汲水潑成冰道,在石頭底下鋪上滾木,這樣可以減少摩擦力,然后用人力和畜力就可以拉動。 當時故宮巨石只有百噸,也動用了民夫2萬人,用時28天,耗銀11萬兩。 但,這種方法對于孝陵碑材是行不通的。 首先,南京冬天不具有結冰的氣候條件,即便是能結成冰面,也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壓力,冰面非得破碎不可。 其次,巨石重量太沉,壓力太大,一般的木材很難沉受如此重量,很容易變形或崩碎。 就算能運到南京,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怎么能使石碑立起來? 巨大的碑身怎么豎起來?6118噸的碑額怎么能被吊起20多米,安在碑身上?這樣的任務對于現代機械來說也是很艱巨的,更何況古代。 所以,這個石碑是根本立不起來的! 朱棣也根本沒打算把碑立起來! 好假,好假,好假 其實,朱棣也明白,這樣的一個巨碑,如果沒有神仙的幫忙,就靠人力絕對立不起來的。 這僅僅是一場“作秀”而已。 朱棣是在朱元璋死后,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趕走了自己親侄子建文帝,奪取了天下,自己做了皇帝。 朱棣心里清楚,他的皇位是靠武力得到的,軍事和殺戮只是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不能從政治上解決皇位的法統問題。 于是,他就用大手筆為創造父親朱元璋陵立一個舉世無雙的功德碑,給天下人看,他才是父親最孝順的兒子,最有權利來繼承大統。 當然,大臣們也得要到現場去看看,受受“教育”,看看這石碑多大,他對父親的感情多么深,哪位皇子或皇孫還有這樣的壯舉。 朱棣畫像 大臣們心里也明白,這僅僅是朱棣表示孝心的需要,并不真認為要把這塊石碑運出去立起來,如果真要付出行動,各種難題誰能解決? 大臣們也就是現場參觀而已,然后歌頌朱棣的孝心一番,并且加以傳播。一旦這樣的效果達到了,便立即放棄了這個工程。 朱棣和大臣誰也不傻,當然不會把這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寫進正史里面去,這豈不是留下了勞民傷財、欺世盜名的把柄?所以,歷史上便再也見不著任何記載了。 當然,最后這個“大明孝陵圣德神功”立了起來,位于南京市玄武區明孝陵陵區,只不過規格小了太多太多。 如今,看斜陽,照大地阡陌 ,石碑猶在。千古悠悠,繁華散盡,三千冤魂嗟嘆,數萬工匠,叢生哀怨 ,與誰說? 【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版權所有】 華哥(zglgag168)編輯 |
|
來自: 昵稱14385615 > 《書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