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水和十滴水是我們夏季家庭常備的避暑藥,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味道同樣嗆口的兩種藥水,卻不能相互替代使用,并且各自的效用不同,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藿香正氣水主治暑天受涼感冒 藿香正氣出自中醫名著《和劑局方》,主要成分有藿香、蘇葉、陳皮、甘草等,使用時飲食宜清淡,服藥期間不宜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對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嚴重慢性病的人,應根據體質不同選用不同的劑量。 藿香正氣有水、丸、散、軟膠囊四種,主要擅長治療夏季風寒濕邪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腸炎等疾病。多用于暑天受涼,或傷濕所引起的頭痛、身倦、發冷、腹痛、嘔吐,還可用于預防中暑以及胃腸型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腸炎等。藿香正氣軟膠囊最為常用。 十滴水內服治療中暑,外用可治痱子 十滴水出自《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屬于經驗方。主要成分有大黃、生姜(鮮)、丁香、辣椒、樟腦等,功能是祛暑、散寒、健胃,主治因中暑引起的惡心、嘔吐、腹痛、胃腸不適等癥。十滴水除治療中暑等病癥外,外用治療痱子也有良好的效果。 南北方使用兩種藥物略有不同 南、北方使用藿香正氣有一定區別,北方熱氣比南方的濕氣重,所以北方的暑濕感冒熱重的多,故而除了使用藿香正氣外,有時還應加清熱之藥,如感冒清熱沖劑等配合治療,這樣效果更好;而南方濕氣較北方重,使用藿香正氣更為相宜。 不難看出,藿香正氣水和十滴水,一藥主治風寒濕之邪所致疾病,一藥主治暑熱濕之邪所致疾病,兩者的功效主治有所不同,在使用時要加以區別,對癥用藥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皮膚癬、灰指甲是皮膚癬菌感染引起,而藿香、紫蘇、白芷、桔梗分別對多種致病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故而在臨床中治療頭癬、手足癬、灰指甲有較好的療效。 可用藿香正氣水涂擦患處,每日1-2次,有條件每日多擦幾次。5天為一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可見效。 中醫一般分為暑癤和多發性癤病,認為是內郁濕熱、血熱或外受風熱暑邪而成;現代醫學認為是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而藿香正氣水中的紫蘇等成分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此外,藿香芳香化濕,白芷發表、祛風、勝濕,能散郁除濕,治療癤及癤病。可用棉簽蘸藿香正氣水,一日多次涂擦患部。 中醫認為,白癜風是風濕兩邪侵入毛孔,以致氣血癌滯、毛竅閉塞而成。而藿香正氣水有芳香通竅、促使氣行的作用。 每日用凈布蘸藿香正氣水涂擦患部,微微用力,反復蘸擦至皮膚微紅為度,一日2次。 因藿香正氣水是由抗多種致病菌和殺滴蟲的藿香、紫蘇、白芷、生姜等藥組成,故治療外陰瘙癢有較好的療效。 以藿香正氣水1克:50克兌涼開水清洗外陰,男女皆可用。不但有止癢療效,而且有一種清爽感。 先將患處洗凈,每次用藿香正氣水2支加涼開水1000毫升,以藥棉擦洗,每日2次。在炎癥期發作時,有消炎止痛、促使其萎縮的作用。 藿香含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食欲和消化機能,并對胃腸有解痙、防腐作用,故有芳香健胃之功。 紫蘇、生姜、陳皮,均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抑制腸內異常發酵,促進積氣排出,故可加強主藥藿香行氣健胃之力。 藿香及生姜均具有促進發汗之功;紫蘇有解熱之效,合而能解表祛濕。 桔梗所含皂甘,及陳皮所含揮發油,均有剌激性祛痰作用;半夏的鎮咳作用明顯;甘草則既能祛痰,又能鎮咳;陳皮對氣管及支氣管有輕度擴張作用,而有助于平喘。 藿香正氣水(液)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作用,可以緩解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不適。 每次服10毫升,每天3次,能夠緩解水土不服癥狀。 可用棉簽蘸取藿香正氣水,直接外涂肚臍,或將藥液敷于肚臍內,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夏天冷風吹多了,會受寒感冒,或腹痛、腹瀉。這些癥狀可內服藿香正氣水(液)緩解。 用適量的藿香正氣水外涂患部3—5分鐘,很快就能消除瘙癢。 用藿香正氣水外涂皮損處,每天3—5次,連用3~5日,對帶狀皰疹也有效。 為您 推薦 圖文來源:國醫大師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