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你的自我感 (二)
原創
2017-05-04
課題組
自我整合課題組
自我整合課題組
ziwozhenghe 致力于對“真我”的理論性探索,及操作性落實。 為什么“我感”會左右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呢? 因為“我感”的“我”,也就是感覺的主體,連接著一個意識主體。 也就是讓我們生成“自我意識”的那個存在——意識體。 意識的內容從何而來呢?也就是說,什么可以進入我們的意識?什么不可以進入呢? 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個詞,叫“眼見為實”? 對,就是指我們眼睛能看到的,才被我們當成真實的。 氣味是我們看不到的,但我們能聞的到,所以,也可以當成真實的;同樣的還有聲音等。 那些讓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感受器官有反應的內容,才能進入我們的意識。 而感受器官沒有反應的,就很難進入我們的意識——我們就可以當它們不存在! 所以,我們的意識內容,是依賴感受而生成的,又不停地隨感受而變化著。 這些變化的意識內容,哪些是“自我”的內容?哪些又不是呢?這要由我們的意識來判定。 意識判定的依據,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深層信念、三觀等等,它們會約束、指導我們處理和分揀感受內容。 簡單地說,當我的感覺很好的時候,我就能生成一個“我很好”的自我意識;當我的感覺不好時候,我就會生成一個“我不好”的自我意識。 我們特別容易把“我感覺不好”,省略為“我不好”。由此生成的自我判斷,嚴重誤導我們的自我認識。 正因為我們的自我認識,以“我感”為基礎,我們也更容易把強烈的感受,當成“自我”的內容。 那些比較輕微的感受,則容易忽略過去。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些找不到存在感(我感)的人,比較容易折騰事情。 甚至不論事情好壞,只要感覺強烈,他們就喜歡,這就是所謂的刷存在(感)。 當然,刷存在的方式千變萬化,有激進的也有婉約的,有明騷的有悶騷的。 關鍵是讓“我感”興奮起來,“我感”越興奮,存在的感覺越強烈。 所以,人們除了忙吃喝拉撒這些基本生理需要以外,會把更多的精力和能量用來興奮“我感”,從而不停地證明自己活著。 我們無法活在當下,就是被這個需要自我證明的動力控制了。 它是人類的深層焦慮,叫“存在感焦慮”。 它也是個人進步的動力,社會進步的動力。 但同時,它也是人類最大的幻覺制造商。 當我們陷入這一層幻覺,我們就背離了真正的生命,不再是這個生命的主人,而是“無存在感”的奴仆。 (關于這一部分,我們之后會在“理想自我”章節中重點探討。) 然后,我們再復雜地說一下,當我的感覺很好,可我的觀念認為此時我不應該有好的感覺,否則就會。。。比如說會被人忌恨。 那我就需要用一個壞的感覺,來中和那個好的感覺,好讓我們的信念得以通過審核。 因此,我就會得到一個很奇怪的感覺,一個很擰巴的感覺,和一個很需要論述一番的自我認知。 “我感”是主觀的,而且內容混亂,不僅有最原發的感受,還有對原發感受的判定,以及由判定而生出的感受。 不僅有對外在刺激者的感受,有對刺激本身的感受;還有對刺激所引起反應的感受; 更有對刺激者看法的感受,對刺激本身看法的感受,對刺激引發反應的看法的感受。 因為這些感受經常混作一團,所以我們的“我感”帶來的自我認知容易一團混亂。 而“我的”就不一樣了,比如我的相貌,我要真有個相貌才行。 所以“我的”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會被更多地使用和信任。 通過這些“我的”,我們又能生出特定的“我感”,然后再生成自我意識。 但不論是“我的”,還是“我感”,都不等于“我”,它們只是反映我們當下的一些反應特點。 不論我擁有什么樣的“我的”、擁有積極的或消極的“我感”,一如我被人喜歡或不喜歡,我有很優秀或落后的表現,都不能說明“我”。 只能說明此時此地,我于這些標準的符合程度。 先不說這些標準會不會變化,我的經驗、能力是可以發展的。 所以,我此時此地不符合,不意味著未來不符合。 所以,此時此地的符合不能說明我好,不符合也不能說明我不好。 能力在變,經驗在變,而在經歷這一切變化的那個主體——“我”,變了嗎? 是的!變化是表象的,不變的是本質。 意識不到那個不變的本質,我們的心就不穩定,就容易被表象迷惑,就容易離開初心——發現本質“我”的初心。 就需要通過“我感”來確定自己,希望那些“我感”是好的,就借助“我的”來幫忙證明。 這樣,我們就容易迷失在“我的”和“我感”里,迷失在它們生出的特殊自我認知、自我意識里。 由此又生出很多故事和次生感受,這些故事會成為我們的人生劇本,我們給自己選定了角色,并賦予了意義。 這種例子在生活中非常多見,我們關于自我的最糟糕的感受叫“自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個人都會遭遇這種感受。 這是一種叫“自尊”的自我界限,很弱化的感覺,我們在做小孩子的時候,非常容易經驗到。 因為小孩子的自我意識本身就比較弱,所以自我界限感也弱。建立邊界感是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門功課。 邊界感弱的人,容易被自卑感打擊到,甚至被它控制;邊界感好的人比較容易維護自己。 邊界感弱的人,容易掉入一種與自卑感斗爭的困境里,在這個困境中,他們用各種方式與“自卑感”開戰。 這一自我戰況就是為了消滅自卑感,所以他們特別需要一些炮彈叫“我好”、“我棒”、“我行”。。。 所有帶來這種感受的“我的”和“我感”,都會顯得非常重要,對我們特別有意義。 我們就會在這個有“意義”的自我游戲里樂此不疲。 第三種是個體的職稱、學歷等社會屬性。 當我們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除了姓名、年齡、歸屬地,往往會告知對方自己的職業、學歷。 專業一點的會告知自己的專業背景等,包括你是國內讀的書,還是國外畢業的。 如果一個老師是國外頂尖大學畢業的或者他是博士,博士后,那么我們對這個老師的感覺很會不一樣,會覺得他很優秀、是權威,值得信賴。 反之,如果一個老師說他早年經常輟學,你會對他感覺不一樣。 職稱也是,是教授還是講師,是主任醫師還是副主任醫師,你選擇的傾向性是不一樣的。 職稱實際上并不完全說明水平,甚至也有可能正好相反,但我們都喜歡掛專家號。 有些業內人士可能會告訴你,那些老專家其實好多年不干臨床了,理論和實踐脫節了。 而中年的副主任醫師可能看病、做手術更有經驗,因為他一直在實踐中,手熟。 但我們更愿意選掛專家號,教授號,主任醫師號。因為這個外在的評價系統會使你心里感受不一樣。 產生的信任感不一樣,決定我們心里踏實還是不踏實。因為不踏實會強烈動搖我們的控制感。 所以我們寧可盲目信任一個外在標準,為這個標準買單,也不原意讓自己心里不踏實。 看到這里,聰明的人已經看出來了,左右我們信任的是踏實的感覺,而這個感覺又來自于我們決定信任什么,不信任什么。 待續。。。 感謝您對探索自我的支持
人贊賞 感謝您對探索自我的支持 閱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