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凡——“遇見”未來教師 來自中小學管理 00:00 07:27 全文共1566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未來呼嘯而來,別做一個裝睡的人”——2017年伊始,一本號稱“會顛覆你的思考方式”的新書,讓很多人經歷了與眾不同的“燒腦體驗”。當我們面對時光之柱,為撲面而來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數據挖掘”等諸多新技術詞匯眼花繚亂時,《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新作《未來簡史》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遇見未來”的新視角。 面對一個被重新定義的未來世界,被時代裹挾著前行的每一個人都不得不思考“我在哪里”,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也需要“未雨綢繆”。因為我們的孩子將要生活在那個不可知的未來,他們所要面對的“明天的明天”絕非我們所能想象。我們該如何面向未來的教育,為孩子呈現打開未來的方式?我想,只有教師“心系未來”,才能真正走向“為未來而教”。 “未來教師”要葆有悲憫心與仁愛心。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不僅要專注自己、關照他人,更要擁有對人類、對自然、對世界的深切的關愛。只有那些內心豐盈、以真情與熱愛擁抱世界和生活的教師,才能真正點亮學生的生命,并在學生心中播下“仁愛”的種子,使他們能夠從容面對一個充滿挑戰與不安的未來世界。素有“諾貝爾教學獎”之稱的全球教師獎評選就與未來教育之主旨——“包容性”和“公平度”緊密相關。2017年,我國云南昆明師范專科學校附屬中學的楊博雅老師藉由“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做出的努力”入圍前十。在北極偏遠村莊任教的加拿大女教師瑪吉·麥克唐奈最終摘得該獎項,因為她“用富有創意的教學項目使當地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他們用心呵護每個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夢想”“他們是未來的雕刻師”——我想,這也正是對“未來教師”最生動的勾勒。 “未來教師”要胸懷大視野與大格局。學生對一門學科的熱愛,很多時候緣于教師為這門學科賦予了深深的個人印記,其中包含教師的學識底蘊、精神追求、理想情懷、責任擔當,等等。因此,教師自身就是一門最好的課程。只有教師“心懷天下”,才能引領學生直面瞬息萬變的世界,應對走向未來的挑戰。深圳“年度教師”孫立春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擺渡人”。她將“時代前沿”與“國際視野”融匯于當下教學,帶領學生走進“無邊界”的創新課堂,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這樣的教師,不僅僅是引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更是與他們一起構建未來。 “未來教師”要擁有智慧力和學習力。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一書中提醒我們,在全球化3.0時代,要在這個“平坦的世界”更好地生活,首先需要培養“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日本教育家佐藤學也曾提出,在未來學校,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成為學習行為的設計者。這就要求21世紀的教師必須成為“學習的專家”,要做一個智慧的授“漁”者。他們要善用資源,善研善學,為學生構筑智慧學習的通道,與學生一起經歷項目學習、STEAM學習等創新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體驗中拔節、生長,積蓄能量。 “未來教師”要堅持獨立性與思想性。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奔向未來的旅途中堅持夢想、勇于擔當,擁有“改進改變”的力量?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擁有開闊的視域,以自主之精神、獨立之思考、理性之判斷、科學之追索,讓教育行為改進的“一小步”轉化為引領學生成長的“一大步”。上海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教在今天,想到明天”“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等體現時代感的教育思想,彰顯了一位教育家型教師獨有的風格與情懷。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蘇蘇州實驗小學等學校提出培養“學術型教師”的目標,也正是希望新時代的教師能夠有獨立的教育思想和獨特的教學主張。 在剛剛走過的2017年5月21日,以“交叉、融合、相生、共贏”為主題的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在北京召開。面對“未來信號”的不斷釋放,教師不僅要為孩子“預見”未來的模樣,更要為其備好“迎接”未來的行囊,這也是這個時代對“未來教師”的期待。
(本文作者系中小學管理雜志社編輯部主任) |
|
來自: 昵稱4472503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