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醫——快準狠 作者:馮小小
范老師在群里征稿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定要寫一寫。
因為產假結束,剛上班很忙又要照顧兩個孩子,每天擠那么一點時間寫一點,斷斷續續寫了好久……
最早知道中醫的時候,還不知道叫中醫,只知道是大夫,看病。
那還是小時候,我們一大家子都住在一個院子里,我的太姥姥年紀大了總是生病,每次都是我大姑把她從死亡線給拉了回來。
扎針,藥丸是家里必備品,現在回想起來那種中藥味還印象深刻。
后來大了一點,我們,包括我大姑,就從老家搬了出來,因為接觸的少了,對中醫的了解就變少了,我有時候在想,如果一直住在一起,是不是現在也會從事中醫?嘻嘻
這幾年接觸中醫,是我從爺爺面癱開始,沒有預兆的忽然面癱了,眼歪嘴斜,吃飯手抖,在我們不知所措的時候,我大姑帶著針來了,手起針落,半個多月,完全康復,第一次這么確切的感受到中醫的神奇,震撼于針灸的神奇,思想卻停留在中醫喝湯藥療效慢的概念。
后來,有了孩子,經常看各方面宣傳抗生素的危害,心里對抗生素是排斥的,可是每次生病去看大夫,必開抗生素,無奈只能迷信民間偏方,孩子受涼趕緊喝姜水,喉嚨疼上火喝雞蛋水,磕碰抹點香油防止起包……
不得不說,老百姓數千年口耳相傳的,反復實踐的偏方確實大有智慧,非常實用,我們家老大只要不發燒,很少去醫院,也許是因為用藥少對身體干預少,也許孩子活動量大比較健康,老大上幼兒園以后很少因為生病請假,后來跟著范老師學中醫才知道這些偏方也是我們中醫的小小一部分。
去年年底,生了二寶,休產假,無意中關注了范老師公眾號,認真看了幾篇文章,發現了中醫看病的思路,老師文章通俗易懂,這樣概念里籠統的、片段式的中醫知識通過看文章思路瞬間清晰。
我哺乳期,積奶高燒,為了不影響喂奶(去醫院打抗生素明確要求不能哺乳),又去找了我大姑(守著中醫就是方便,哈哈),幾針下去,一劑湯藥,燒就退了,徹底痊愈。恰好我同事也是積奶高燒,去醫院打點滴,反反復復好幾天,才徹底治好。這一次又堅定了我對中醫治病的信心,說中醫治病慢完全是誤區,分病癥,分大夫。
此時,范老師開發熱課,就報名學習,通過學習了解發熱機理后也不害怕了,湊巧了,學完發熱課,大寶(五歲)積食發燒,以前只要發燒到38.5,遵醫囑要喂美林,這次39.3也沒喂,因為清楚發熱機理心里并不害怕,帶著孩子去扎針,然后喂了肥兒丸,第二天燒退了,并沒有反復(上次三歲時候積食發燒兩天,喂藥三天,白天燒退,晚上反復)。
二寶三個月時有痰,按照范老師講的喂了健脾丸,也好了。
二寶現在半歲,前幾天受涼發熱,喂了微燙的白開水發汗,喂水,捂汗,第二天燒退徹底好了。
我的姥姥年前腿疼,幾乎不能走路,各種化驗治療沒有任何效果,聽說有個年輕的大夫扎針特別神,一般一兩次就能治好,便慕名前往,扎了兩次,配合艾灸真的就好了,后來學習中醫知識后,我就在想,大家總是走投無路才會想到中醫去試試,如果提前用中醫的知識調理自己的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定會少受很多罪。
后來也想通了,因為大家對中醫的并不了解,太多偽中醫灌輸給大家錯誤的中醫概念,所以看中醫真的講究緣分,碰到了就一定要珍惜。
最后,自己的一點感悟,中醫來源于生活,貫穿生活的方方面面,講究身體的平衡。
還是從孩子說起吧,呃,我的關注點在孩子,“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警語是非常有道理的,要想保證孩子有健康的身體,要有健康的飲食和正確的生活方式,吃飯七分飽,穿衣少三分,不餓不吃,不冷不穿,多吃五谷,少吃肉(葷素搭配均衡),多鍛煉,少些自以為是的干預,孩子本身是有強大的調節能力。
比如吃多了,下頓就少吃點或者不吃,多運動,實在不行再用藥。
中醫真的是博大精深,我們這些初入門的學生,連皮毛都不敢說懂。只是希望多了解些中醫知識,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因為掙錢太少,生不起病。(個人的想法,請老師把關,如果不對,就刪了不要誤導大家)
大家都說西醫是具體的、精準的、快速的;中醫是籠統的、整體的、治本的,曾經我深信不疑。
可是,現在我完全改變了想法,通過正確的辯證、用藥,中醫也可以是具體的,精準的、快速的,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中醫是瑰寶是精華是最珍貴的,愿大家對中醫多些了解,少些誤區,只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