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4年 丁亥 周安王 八年 【原文】齊伐魯,取最。①
【白話】齊國攻打魯國,攻占最地(今山東曲阜東南)。
【姚注】①在《史記·六國表》中,當年的韓國這一欄有記載:“韓烈侯六年。救魯。鄭負黍反。”魯國都城就在今山東曲阜,最地被攻占后,魯國隨時都有滅國的危險,因此韓國出兵相救。
【原文】鄭負黍叛,復歸韓。
【白話】鄭國所占據的負黍(今河南登封西南)反叛,再次回歸韓國。
公元前393年 戊子 周安王 九年
【原文】魏伐鄭。
【白話】魏國攻打鄭國。
【原文】晉烈公薨,子孝公傾立。
【白話】晉烈公姬止去世,其子姬傾即位,是為晉孝公。
公元前392年 己丑 周安王 十年 本年無記載。
公元前391年 庚寅 周安王 十一年
【原文】秦伐韓宜陽,取六邑。
【白話】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今河南宜陽),占領六座村邑。
【原文】初,田常生襄子盤,盤生莊子白,白生太公和。是歲,齊田和遷齊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白話】當初,齊國的田成子田常生襄子田盤,田盤生莊子田白,田白生太公田和。這一年,田和把國君齊康公姜貸流放到海邊,只讓他保有一座城的賦稅收入,以維持對其祖先的祭祀。
公元前390年 辛卯 周安王 十二年
【原文】秦、晉戰于武城。①
【白話】秦國與晉國大戰于武城(今陜西渭南市華州區東)。
【姚注】 ①晉國在三家瓜分之下,自身已危在旦夕,更無實力與秦國交戰。以地理位置而言,秦國應該是與魏國交戰。在《史記·六國表》中,當年的秦國這一欄有記載:“秦惠公六年。與晉戰武城。縣陜。”陜,位于今河南三門峽西,正當函谷關的東北方。秦國在陜設縣,有向中原擴張之圖謀。
【原文】齊伐魏,取襄陽①。
【白話】齊國攻打魏國,奪取襄陽。
【姚注】 ①襄陽:《史記》記為“襄陵”,此當為《資治通鑒》之誤記。襄陵,位于今河南睢縣。
【原文】魯敗齊師于平陸。
【白話】魯國在平陸(今山東汶上北)擊敗了齊國的軍隊。
公元前389年 壬辰 周安王 十三年
【原文】秦侵晉①。
【白話】秦國入侵晉國。
【姚注】 ①如前所述,晉國此時早已侵無可侵,秦軍要入侵也只能是入侵魏國和韓國。在《史記·六國表》中,當年的魏國這一欄有記載:“魏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資治通鑒》記為“秦侵晉”,應該是“秦侵陰晉”之誤。陰晉,位于今陜西華陰東南,屬西河郡。另,《史記》中“魏文侯三十六年”之記載有誤,應為魏武侯七年。
前419年,魏文侯開始著手西征秦國,派兵西渡黃河在少梁(今陜西韓城南)筑城,以作為魏國攻秦的軍事基地。相對應地,秦軍一面圍攻少梁,一面沿黃河修建防御工事。此時,魏文侯接受翟璜的推薦,任命吳起作為攻秦統帥。
前413年,吳起領兵進攻秦國戰略要地鄭縣(今陜西渭南市華州區),令秦國大為震動,趕緊四處調兵增援死守。次年,太子魏擊(即后來的魏武侯)趁秦軍主力在鄭縣圍攻吳起之際,率領魏軍在北面強渡黃河,攻占軍事重鎮繁龐(今陜西韓城東南)。繁龐就在少梁的附近,這樣一來,秦國苦心經營的黃河防線被徹底突破,大批魏軍得以經少梁和繁龐進入河西。
前409年至前408年,吳起統領魏軍先后奪取臨晉(今陜西大荔東南)、元里(今陜西澄城南)、洛陰(今陜西大荔西南)、郃陽(今陜西合陽東南)等城,之后又將這些城塞連接起來,即魏長城。在魏國的強大兵鋒之下,秦國只好退守于北洛水以西,沿北洛水修建防御工事,并在重泉(今陜西蒲城東南)筑城防守。于是,魏國占據全部的河西地區,設置西河郡,由吳起駐守。如下圖所示: 秦國喪失河西之地,除了因為魏國實力強大,吳起能征善戰外,亦是由于秦國連年內亂所致。此后的歷代秦國國君,皆無不以收復河西之地為頭等大事。據《吳子·勵士》記載,吳起在魏武侯執政時期率領五萬步兵,三千騎兵和五百輛戰車擊破秦軍五十萬人的進攻,所指的應該就是這次秦國入侵陰晉。
【原文】齊田和會魏文侯①、楚人、衛人于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為之請于王及諸侯,王許之。
【白話】齊國的田和與魏文侯、楚國代表和衛國代表在濁澤(今河南新鄭西南)會晤,希望能夠被批準為諸侯國君。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及各諸侯國君申請,周安王同意了。
【姚注】 ①魏文侯:此處當為魏武侯。
公元前388年 癸巳 周安王 十四年 本年無記載。
公元前387年 甲午 周安王 十五年 【原文】秦伐蜀,取南鄭。
【白話】秦國攻打蜀國,奪取南鄭(今陜西漢中)。
【原文】魏文侯薨,太子擊立,是為武侯。①
【白話】魏文侯去世,太子魏擊即位,是為魏武侯。
【姚注】①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之事發生在公元前396年。
【原文】武侯浮西河①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白話】魏武侯順著西河而下,到中游時對吳起說:“穩固的河山,真是壯美啊!堪稱魏國之至寶。”吳起回答道:“國家的至寶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當初三苗氏部落居住的地方,左邊有洞庭湖,右邊有鄱陽湖,可是他們不修德義,結果被夏禹消滅了。夏桀所統治的地方,左邊是黃河和濟水,右邊是華山。南邊是伊闕,北邊是羊腸阪,可是他不修仁政,結果被商湯放逐。商紂的國家,左邊是孟門,右邊是太行山,北邊是恒山,南邊是黃河,可是他不修德政,結果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國家的至寶在德不在險。如果君上不修德政,則這條船上的人都會成為您的敵人。”魏武侯說:“有道理。”
【姚注】 ①西河:山西與陜西交界的那一段南北流向的黃河。
【姚論】其實魏國的地理位置一點都不好,它身處四戰之地,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和南邊的楚國都是強敵,后來北邊的趙國也逐漸發展成了軍事強國。晉國未分裂時,尚足以稱霸中原,一旦分裂為三,力量就不夠用了。魏文侯深知自己的地緣上的弱勢,故極力注意維持與韓趙關系;可惜魏武侯并不明白這點,反而只因河山之固就沾沾自喜。當年田子方點撥武侯,就是想改掉他這個毛病,可惜他始終不覺悟。魏國有這樣的國君,其衰敗可謂是不可避免。
【原文】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白話】魏國設置宰相,這次任命的是田文。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我想與你比較功勞大小,可以嗎?”田文回答:“可以。”吳起問:“統帥三軍,使將士樂于赴死,敵國不敢有圖謀的念頭,這些事你和我比誰更好?”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再問:“治理百官,親善百姓,充實府庫,這些事你和我比誰更好?”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又問:“鎮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依附聽命,這些事你和我比誰更好?”田文還是說:“我不如你。”吳起質問道:“你這三方面的能力都在我之下,而職位卻在我之上,這是什么道理?”田文說:“君上年少,國家多疑,大臣不能齊心歸附,百姓不能信賴政府,在這種時候,宰相的位置是交給你做好呢,還是交給我做好?”吳起默默不語,過了很長時間才說:“還是交給你啊!”
【姚論】武侯即位之初,文侯時的功臣多已年老去世,吳起功勛卓著而不能拜相,是以內心憤憤不平。然此時的吳起既無去國之意,更無權斗之心,故而在明面上與田文論功。田文看似說得吳起啞口無言,贏得了辯論,實則嚴重傷害了吳起的感情。田文讓吳起明白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即無論自己為魏國立下多大的功勞,都不會被他們視為自己人。在魏人看來,吳起只是能征善戰、守土理財的工具,但對于“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事,就不能交給吳起來做了。不是說吳起能力不行,資格不夠,而是他身份不對,他是個外人。田文這番話,埋下了吳起日后離開的伏筆。
【原文】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
【白話】又過了很長時間,魏國宰相換成了公叔。公叔娶的是魏國公主,他對吳起非常忌憚。公叔的仆人獻策道:“吳起是很容易去掉的。他為人剛毅勁直,自我感覺非常良好。您可以先對國君說:‘吳起,是一位賢能的人。可是魏國領土較小,我擔心他會沒有久留之心。您何不試著將女兒嫁給他,如果他果真沒有久留之心,就一定會辭謝的。’然后,您再與吳起一同回家,讓公主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對您如此傲慢無禮,就必定不敢再娶魏國公主,這樣您的計謀就能成功了。”公叔依計行事,吳起果然辭謝與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猜疑吳起,對他不再信任。吳起害怕被誅殺,遂逃奔楚國。
【姚論】以吳起才干之優,功勛之著,資歷之久,早該輪到他做宰相了。魏武侯任命田文為相時,吳起就已是憤憤不平。田文之后,魏武侯又任命公叔為相而再次置吳起于不顧,吳起內心之憤怒和委屈可想而知。吳起之去魏,非只是因小人反間計得逞,而是他老早就對魏國失望透頂。
【原文】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要在強兵,破游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
【白話】楚悼王羋疑早就聽說吳起的賢能,所以吳起一到楚國,便立刻任命他為宰相。吳起就任后,嚴明法律政令,裁撤不需要的官僚,廢除疏遠的王族,用節省下來的錢安撫獎勵征戰之士,提高軍隊的戰斗力,破除各家關于合縱連橫的游說。于是,楚國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擊敗三晉,向西征討秦國,各路諸侯都畏懼楚國的強大,而在楚國的王親貴戚、顯要權臣中,也有很多人因既得利益受損而怨恨吳起。
【原文】秦惠公薨,子出公立。
【白話】秦惠公去世,其子即位,是為秦出公。
【原文】趙武侯薨,國人復立烈侯之太子章,是為敬侯。
【白話】趙武侯去世,國人又擁立趙烈侯的太子趙章即位,是為趙敬侯。
【原文】韓烈侯薨,子文侯立。
【白話】韓烈侯去世,其子即位,是為韓文侯。
公元前386年 乙未 周安王 十六年
【原文】初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
【白話】周天子開始正名任命齊國大夫田和為諸侯國君。
【原文】趙公子朝作亂,奔魏;與魏襲邯鄲,不克。
【白話】趙國公子趙朝作亂,逃奔魏國。之后,趙朝與魏國軍隊一起襲擊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未能攻克。
【姚論】趙朝之亂在當時的規模雖然不大,政治上的影響卻很壞。魏文侯時,極力維護三晉同盟,以抗衡秦楚。可魏武侯卻不但收容了趙國的亂臣賊子,而且還出兵與其一同偷襲趙國的都城邯鄲,三晉同盟自此破裂。
公元前385年 丙申 周安王 十七年
【原文】秦庶長改逆獻公于河西而立之①;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
【白話】秦國庶長菌改發動政變,迎接居住在河西的嬴師隰(音xí)回國繼任新國君,是為秦獻公。將原國君秦出公和他的母親殺死,沉在河里。
【姚注】 ①秦國自春秋晚期以來頻繁出現內亂,庶長常執掌大權并改易國君,公子則常逃亡至魏,新立之國君亦常為從魏國返回的秦公子。前429年,秦躁公嬴欣去世,秦人將躁公在晉國的弟弟嬴封迎回,立為新國君,是為秦懷公。懷公四年,即前425年,庶長晁領兵圍攻懷公,懷公自殺。由于懷公的太子昭子早死,所以秦人立昭子的太子、懷公的孫子嬴肅為新國君,是為秦靈公。靈公十年,即前415年,秦靈公去世,其子嬴師隰(《呂氏春秋》記為“公子連”)年方十歲,未能繼承君位,朝臣將昭子的弟弟、靈公的叔父嬴悼子從晉國迎回,立為新國君,是為秦簡公。嬴師隰為防不測逃往至魏,居住在河西,開啟了長達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秦簡公十五年,即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嬴仁繼位,是為秦惠公。秦惠公十三年,即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嬴昌繼位,是為秦出公(《史記》、《資治通鑒》稱“出子”)。秦出公生于前388年,即位時尚不滿兩歲,朝政由其母把持。出公二年,即前385年,庶長菌改發動政變,殺死秦出公及其母,迎接居住在河西的嬴師隰回國繼任新國君,是為秦獻公。河西,即黃河之西,原為秦國領土,后為魏文侯攻占。秦獻公在河西居住近三十年,目睹了魏國因魏文侯變法圖強的全部過程,回到秦國就任國君后亦立刻著手進行改革,這為日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做了鋪陳。 【原文】齊伐魯。
【白話】齊國攻打魯國。
【原文】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公。
【白話】韓國攻打鄭國,奪取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又攻打宋國,俘虜宋國國君宋休公宋田。
【原文】齊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白話】齊太公田和去世,其子田午即位,是為齊桓公①。
【姚注】 ①此處記載有誤。前385年,田和去世,其子田剡繼位,史稱“齊侯剡”或“田侯剡”。前375年,田剡之弟田午弒君自立,是為齊桓公。史家為與春秋五霸時的齊桓公區別,故多稱田午為“田齊桓公”或“齊桓公午”。
公元前384年 丁酉 周安王 十八年 本年無記載。
公元前383年 戊戌 周安王 十九年
【原文】魏敗趙師于兔臺。
【白話】魏國在兔臺擊敗趙國軍隊。
【姚注】這一年,衛慎公姬頹去世,其子姬訓繼位,是為衛聲公。《史記·衛世家》誤記為前373年衛慎公去世,《資治通鑒》因《史記》之誤。
公元前382年 己亥 周安王 二十年
【原文】日有食之,既①。
【白話】出現日全食。
【姚注】①既:盡,完了,完全。
公元前381年 庚子 周安王 二十一年 【原文】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白話】楚悼王羋疑去世。楚國的貴戚和大臣作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悼王尸體邊,伏在上面。攻擊吳起的暴徒用箭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尸體。葬禮結束后,楚肅王即位,下令宰相將作亂者盡數翦滅,因射殺吳起之事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姚論】晚清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拒絕逃亡海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其實,中國自古以來為變法流血者所在多有,而吳起就是第一個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
根據《呂氏春秋·貴卒》記載,吳起對楚悼王說:“楚國有余的是土地,不足的是人民。現在您想用本來就已經不足的人民去打仗,以換得本來就有余的土地,這我是無法辦到的。”于是,楚悼王下令將楚國的王親貴戚遷居到偏遠廣闊的地方去開荒,令這些貴戚們感到非常痛苦。楚悼王死后,貴戚們回到京城,一起用箭射擊吳起。吳起高喊:“我今天就讓你們看看我是怎樣用兵的。”遂拔下箭跑到楚悼王尸體停放的靈堂,自己趴在楚悼王身上,并把箭插在楚悼王的尸體上,大喊:“這些亂臣射擊楚王的尸體。”吳起死后,按照楚國的法律,兵器觸碰到君王尸體屬于重罪,攻擊吳起的貴戚們都被株連三族。
公元前380年 辛丑 周安王 二十二年
【原文】齊伐燕,取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魏、韓、趙伐齊,至桑丘。
【白話】齊國攻打燕國,奪取桑丘。魏、韓、趙三國攻打齊國,兵至桑丘。
公元前379年 壬寅 周安王 二十三年 【原文】趙襲衛,不克。
【白話】趙國襲擊衛國,未能攻克。
【原文】齊康公薨,無子,田氏遂并齊而有之。
【白話】齊康公去世,沒有兒子,田氏家族遂吞并了整個齊國。
【原文】是歲,齊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齊立。①
【白話】這一年,齊桓公也去世,其子田因齊即位,是為齊威王。
【姚注】 ①這一年,應該是田剡七年。《史記》在記載田齊之事時,漏記了田剡十年,從齊太公直接跳到了齊桓公。在記載齊桓公田午之事時,又將齊桓公共十八年誤記為只有六年,因此將齊威王即位之事向前移了二十二年。《資治通鑒》因《史記》之誤。
公元前378年 癸卯 周安王 二十四年
【原文】狄敗魏師于澮①。
【白話】北方狄族部落在澮水擊敗魏國軍隊。
【姚注】澮,此處的澮水屬汾河支流,在今山西翼城南。另有一澮河,屬淮河支流,自河南夏邑流入安徽,是在隋煬帝大業六年(即610年),為連接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而開鑿的運渠,與這里所說的澮水非為一處。
【原文】魏、韓、趙伐齊,至靈丘①。
【白話】魏、韓、趙三國攻打齊國,兵至靈丘(今山東高唐南)。
【姚注】 ①靈丘: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中說:“靈丘,河東蔚州縣。按靈丘此時屬齊,三晉因喪伐之。”句中的河東蔚州縣,即今河北蔚縣,但此項記載有誤,河北蔚縣在趙國北部,不可能為齊國所有。齊國當年亦無喪事,《史記》誤記前379年為齊桓公田午去世,故張守節臆測前378年三晉伐齊,其實這年只是在田剡七年。西漢初設置靈丘縣,因趙武靈王埋葬于此而得名,位于今山西靈丘縣,與今河北蔚縣接壤,在隋朝時曾隸屬蔚州,《史記正義》之誤當是因此。《孟子·公孫丑下》中有記載:“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朱熹在此處注:“靈丘,齊下邑也”,這應該就是《資治通鑒》中本段記載之三晉伐齊的靈丘,位于今山東高唐南。
【原文】晉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白話】晉孝公姬傾去世,其子姬俱酒即位,是為晉靖公。
公元前377年 甲辰 周安王 二十五年
【原文】蜀伐楚,取茲方。
【白話】蜀國攻打楚國,奪取茲方(今四川奉節)。
【原文】子思①言茍變于衛侯②曰:“其才可將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將;然變也嘗為吏,賦于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于鄰國也。”公再拜曰:“謹受教矣!”
【白話】子思向衛聲公姬訓推薦茍變道:“他的才能可以統領五百輛戰車。”衛侯說:“我也知道他是個將才,可是茍變在擔任行政官員期間,有次征稅時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說:“圣人選用人才做官,就好比工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對于一根需要多人才能合抱的良木,如果它只是有幾尺的地方朽爛,那么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的。如今國君您正處在戰國紛爭之世,應當選取鋒利勇武的人才,卻只因為兩個雞蛋而舍棄一員能夠保家衛國的大將,這事可千萬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再三拜謝說:“我接受您的指教。”
【姚注】 ①子思: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受教于曾子,其門人又傳道孟子,人稱“思孟學派”。孔子作《論語》,曾子作《大學》,子思作《中庸》,孟子作《孟子》,南宋朱熹將其合稱為《四書》,被視為孔門正宗。
②衛侯:衛聲公姬訓,衛國第三十八任國君。聲公去世后,其子姬遬(音chì)繼位,因自覺國小勢弱,不足與戰國七雄并列,遂自貶為侯,即衛成侯。這也是《資治通鑒》中稱姬訓為“衛侯”的原因所在,事實上,姬訓在位時還是公,是到他兒子姬遬即位十六年后,衛國才淪為侯國的。
③乘:音shèng,古代作戰的兵車,由四匹馬拉著,也稱一駟。每乘戰車載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如下圖所示: 戰車中間的甲士,是負責駕駛戰車的御者,只隨身佩戴保護身體的短兵器。左邊的甲士持弓,負責射箭,是整輛戰車的負責人,稱“車左”,又稱“甲首”。右邊的甲士執戈,負責擊刺,并為戰車行進排除障礙,稱“車右”,又稱“參乘”。車上同時還會配備殳﹑戟﹑長矛等兵器,以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顯然,戰車具有很強的遠距離攻擊能力,車左的弓箭可以射擊遠方,車右的長矛也可攻擊到較遠距離,但在近距離進攻和自身防守方面就比較吃虧了,因此戰車旁邊還需要步兵來護衛,如下圖所示:
由圖中可見,每輛戰車的正前方有24人,稱“前拒”,左前方有24人,稱“左角”,右前方24人,稱“右角”。因此,一個完整的作戰單元應該是75人。
軍隊中除了作戰部隊之外,還需要后勤部隊,一個完整的后勤單元配置是這樣的:
由圖中可見,中間位置是糧草輜重,通常是用牛拉,因為牛相較于馬速度雖慢,但更能負重。廄養就是負責喂養牛馬的,固衣守裝是負責衣裝器械的,炊家子是負責燒飯做菜的,樵汲是負責砍柴打水的。
以上,就是古書上所記載的“一車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裝五人,廄養五人,樵汲五人”,合計剛好是一百人。因此,《資治通鑒》原文所謂的五百乘,絕不只是1500人的軍隊,而應該是五萬人的軍隊。商湯滅夏桀時,只用了七十乘。周武王滅商紂,孟津觀兵時自己只有三百乘,但在牧野之戰時諸侯聯軍合計有四千乘之多。至春秋戰國之際,千乘之國為中等國家,萬乘之國為超級大國。西漢劉向在《戰國策書錄·敘》中說:“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哞爭權,蓋為戰國。”其中,萬乘之國七,所指的自然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戰國七雄。千乘之國五則是指魯、宋、衛、中山、鄭。對于千乘之國的衛來說,能夠統領五百乘的茍變,足可稱之為國士了。
【原文】衛侯言計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觀衛,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①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卻眾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暗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白話】每當衛聲公說錯話、做錯事,大臣們都眾口一詞地稱贊附和。子思說:“我看衛國真是叫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啊!”公丘懿子問道:“何至于到這種程度?”子思說:“君主總是自我感覺良好,眾人就無法貢獻自己的智慧。即便事情最終處理對了,還存在排斥眾人智慧的問題。更何況,現在是明明君主做錯了事,而眾人還要齊聲附和君主的錯誤,這就使得惡果更加嚴重。不考察事情的對錯而樂于讓別人稱贊自己,這是昏暗的極致。不推斷事物的道理而只知阿諛奉承,這是諂媚的極致。君主昏暗,大臣諂媚,而凌駕于百姓之上,這樣是不會得到民眾支持的。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觀,國家就一定會滅亡!”
【姚注】 ①君不君,臣不臣:典出《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意思是: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齊景公回答道:“有道理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即便國家還有糧食,我又怎么能吃得到呢?”
【原文】子思言于衛侯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公曰:“何故?”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曰予圣,誰知烏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白話】子思對衛聲公說:“您的國家將要一天不如一天了。”衛聲公問:“為什么這么說呢?”子思回答道:“當然是有原因的。國君您講起話來自以為是,卿大夫中沒人敢糾正你的錯誤。卿大夫講起話來也是自以為是,而士人百姓不敢糾正他們的錯誤。君臣都自以為賢能,下屬又異口同聲地稱贊他們賢能,凡是稱贊賢能的都會因順從有福,糾正錯誤的都會因忤逆而受禍,這樣的國家政治還怎么能好呢?《詩經》上說:‘都說自己是圣賢,烏鴉的雄雌誰能辨?’講的不就是你們這些君臣嗎?”
【姚論】子思的這番話,放在一般情況下固然是至理名言,但衛聲公的所作所為亦有其不得已之處。衛國始封于西周初年,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姬封,傳至公元前377年、衛聲公姬訓時已歷三十八代,國力已經非常衰弱。領土面積狹小到只剩下今河南濮陽一帶,且周圍又有強敵環伺,西面、南面是魏國,北面是趙國,東面是齊國。早在第三十五代衛昭公時,衛國就已淪為尚未三家分晉的魏氏的附庸。子思要求衛國君賢臣直,奮武強兵,其實是強人所難的。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之后都沒有殺死主君,而是給他們保留了一兩座城市以維持祭祀。這些國君被放逐后整天沉湎于酒色,可他們是心甘情愿要自暴自棄的嗎?恐怕不全是如此,他們也沒辦法,非如此不足以讓三晉和田氏放心。一旦他們表現出積極有為的景象,則隨時可能會給自己招來滅頂之災。同樣的道理,衛聲公未必不想君賢臣直,但是旁邊的魏、趙、齊諸雄不會給他奮發自強的空間。子思向衛聲公推薦茍變,說茍變的軍事才能可以統帥五百乘,被衛聲公以兩個雞蛋為由拒絕,這導致子思的嚴重不滿。其實,衛聲公不方便對子思說的是,他要一個能統帥五百乘的將才有什么用?他敢去進攻誰?魏國、趙國還是齊國?別說打不過,就算打得過,又怎樣?當年吳起率領魯國的軍隊打敗了齊國,結果魯國人不是擔心戰勝強敵之后會成為眾矢之的,故而把吳起給逼走了嗎?戰國期間三位最頂尖的政治家吳起、商鞅和呂不韋都是衛國人,其中商鞅還是衛國公室,但他們都在早年就離開了衛國,可見他們非常清楚衛國不是用武之地,因此根本不對它報以希望。衛國君臣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實力,所以他們也根本不打算奮武強兵,而是利用外交手段周旋于諸雄之間茍延殘喘。也正是這個原因,衛國反倒是春秋戰國之際活到最久的,不僅遠超“千乘之國五”中的其它四個,也超過了“萬乘之國七”中的其它六個。衛國是直到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秦二世胡亥廢掉才算徹底亡國的。能在戰爭頻發的春秋戰國之際存活那么多年,雖說是活得很窩囊很沒出息,但也已經十分不容易了。否則,衛聲公真要聽了子思的諫言,也只不過是加速自己的滅亡而言。
【原文】魯穆公薨,子共公奮立。
【白話】魯穆公姬顯去世,其子姬奮即位,是為魯共公。
【原文】韓文侯薨,子哀侯立。
【白話】韓文侯去世,其子即位,是為韓哀侯。
公元前376年 乙巳 周安王 二十六年
【原文】王崩,子烈王喜立。
【白話】周安王姬驕去世,其子姬喜即位,是為周烈王。
【原文】魏、韓、趙共廢晉靖公為家人而分其地。
【白話】魏、韓、趙三國共同將晉靖公廢黜為平民,瓜分了他殘余的領地,晉國至此滅亡。
公元前375年 丙午 周烈王 元年 【原文】日有食之。
【白話】出現日食。
【原文】韓滅鄭,因徙都之①。
【白話】韓國滅掉鄭國,將自己的都城遷移到新鄭(今河南新鄭)。
【姚注】 ①韓國的都城最初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后遷移至陽翟(今河南禹州),現從陽翟遷移至新鄭。
【原文】趙敬侯薨,子成侯種立。
【白話】趙敬侯趙章去世,其子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
【姚注】這一年,田午弒殺田侯剡而自立,是為齊桓公。
公元前374年 丁未 周烈王 二年 本年無記載。
【姚注】 這一年,韓嚴弒殺其君韓哀侯,韓人立哀侯之子韓若山為君,是為韓懿侯。《資治通鑒》誤記在前371年。
公元前373年 戊申 周烈王 三年
【原文】燕敗齊師于林狐。
【白話】燕國在林狐擊敗齊國軍隊。
【原文】魯伐齊,入陽關。
【白話】魯國攻打齊國,進入陽關(今山東泰安南)。
【原文】魏伐齊,至博陵。
【白話】魏國攻打齊國,抵達博陵(今山東高唐西南,靠近靈丘)。
【原文】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白話】燕僖公去世,其子即位,是為燕桓公。
【原文】宋休公薨,子辟公立。
【白話】宋休公宋田去世,其子宋辟兵即位,是為宋辟公。
【原文】衛慎公薨,子聲公訓立。
【白話】衛慎公姬頹去世,其子姬訓即位,是為衛聲公。①
【姚注】①衛慎公姬頹去世,衛聲公姬訓即位之事,發生在前383年,《資治通鑒》誤記于此。
公元前372年 己酉 周烈王 四年
【原文】趙伐衛,取都鄙七十三。
【白話】趙國攻打衛國,奪取七十三個村鎮。
【原文】魏敗趙師于北藺。
【白話】魏國在北藺(今山西離石西)擊敗趙國軍隊。
公元前371年 庚戌 周烈王 五年
【原文】魏伐楚,取魯陽。
【白話】魏國攻打楚國,奪取魯陽(今河南魯山)。
【原文】韓嚴遂弒哀侯,國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甚相害也。嚴遂令人刺韓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韓廆,兼及哀侯。①
【白話】韓國嚴遂弒殺韓哀侯,韓人立哀侯之子韓若山繼位,是為韓懿侯。當初,韓哀侯曾任命韓廆為宰相,卻又對嚴遂寵愛有加,兩人之間的仇恨很深。嚴遂派刺客在朝堂之上襲擊韓廆,韓廆逃到韓哀侯身旁,韓哀侯抱住他。刺客為了殺死韓廆,連帶韓哀侯也被刺死。
【姚注】 ①嚴遂殺韓廆之事,發生在前397年,《資治通鑒》當時的記載是嚴仲子派刺客聶政刺殺了俠累。其實,嚴仲子就是嚴遂,仲子是他的字。俠累就是韓廆,也作韓累、韓傀、韓傫。當時韓國的國君是韓烈侯,也不存在國君被刺的問題。韓嚴弒殺韓哀侯之事,發生在前371年,《資治通鑒》將嚴遂殺韓廆與韓嚴弒哀侯兩事混為一談,又將嚴遂和韓嚴兩人混為一人,故有“韓嚴遂弒哀侯”、“人刺韓廆,兼及哀侯”之誤。
【原文】魏武侯薨①,不立太子,子罃與公中緩爭立②,國內亂。
【白話】魏武侯魏擊去世。武侯生前沒有立太子,死后他的兒子魏罃與公中緩爭奪君位,國內大亂。
【姚注】 ①魏武侯去世當在前370年,《資治通鑒》誤記在本年。 ②公中緩:即魏緩,魏武侯之子,魏罃之弟。
|
|
來自: jc2p > 《姚堯《資自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