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當歸,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創,煮飲之。一名干歸。 經文要義 咳逆上氣:即咳嗽喘息。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哮喘等。《諸病源候論》卷十四 · 咳嗽病諸侯 (凡十五論) 咳逆候:“咳逆者,是咳嗽而氣逆上也,氣為陽,流行臟腑,宜發腠理,而氣肺之所主也。咳病由肺虛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氣,氣不得宜。胃逆聚還肺,肺則脹滿,氣逆不下,故為咳逆。其狀咳而胸滿,而氣逆。”《諸病源候論》卷十四 · 咳嗽病諸侯 (凡十五論) 咳逆上氣候:“肺虛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氣海聚于肺,肺則脹,是為咳逆也。邪氣與正氣相搏,正氣不得宣通,但逆上咽喉之間,邪伏則氣靜,邪動則氣奔上,煩悶欲絕,故謂咳逆上氣也。” 《本經》言“咳逆上氣”。即治療以咳嗽喘息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癥狀,多見于慢性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哮喘等。現代藥理學不能證實當歸有止咳平喘作用,而中醫認為當歸具有活血作用,能夠改善肺部血液循環,緩解肺部慢性炎癥,是其治療咳喘的重要原因所在。 溫瘧:病癥 名。指體內有伏邪,至夏季因感受暑熱而發的一種瘧疾。臨床表現有先熱后寒,熱重寒輕,汗或多或少,口渴喜涼飲。臨床解讀一是瘧疾病之一,而為疫病的一種。 瘧疾病之一,《黃帝內經素問》卷十 · 瘧論病篇第三十五:“此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后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金匱要略方論》卷上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 疫病的一種,即瘟疫病。《瘟疫論》溫瘧:“凡瘧者,寒熱如期而發,余時脈靜身涼,此常瘧也。以瘧法治之。設傳胃者,必現理論,名為溫瘧,以疫法治之者生,以虐法治之者死。”其癥狀,身熱頭痛,煩渴嘔逆,或有汗,或無汗,皆由溫熱相合而成,治宜寒涼解熱為主。 寒熱:一是指惡寒發熱癥狀的簡稱,二是八綱辯證的兩個綱領。 惡寒發熱的簡稱,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卷十二 · 風論篇:“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遍,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佚粟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八綱辨證的兩個綱領。辨別疾病的屬寒屬熱,對確定疾病的治療有重大意義,在治法上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立法處方用藥的重要依據。 洗在皮膚中:其他輯本作”洗洗在皮膚中“,如曹元宇輯注本:“溫瘧熱洗洗在皮膚中”。“洗洗”同“灑灑”。《本經》載阿膠:“勞極灑灑如瘧狀。”《黃帝內經素問》卷十二 · 風論篇第四十二:“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王冰注,“灑然,寒貌。”《黃帝內經素問》卷二十三·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 漏下:指婦人在行經期間,陰道內大量出血,或持續出血,淋漓不斷的病癥。月經剛停后又續見下血,淋漓不盡,稱之為崩漏。出血量少,但持續不斷地稱之為漏下。崩和漏可以相互轉化。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任沖不固,。臨床分為氣虛型、血熱型、血瘀型等。婦產科有很多疾病,如功能性子宮出出血、內生殖器官的炎癥、腫瘤等,均可引起漏下癥候。《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 婦人雜病諸侯二·漏下候:“漏下者,由勞傷血氣,沖任之脈虛損故也。沖脈任脈為十二經脈之海,皆起于胞內。而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 。此二經主上為乳汁,下為脈。婦人經脈調試,則月下以時。若勞傷者,以沖任之氣,虛損不能制其經脈,故血非時而下,淋漓不斷,謂之漏下也。” 絕子:又稱謂“絕產”“絕生”絕嗣”“斷產”“不孕”等。指婦人因病不能生育。《急備千金要方》卷二· 婦人方上載有:“婦人絕子,灸然谷五十二壯 。”“婦人絕產無子,并服寒食藥而腹中有癖者……絕產十八年。”“婦人絕產,生來未來,蕩滌臟腑,使玉門受子精,秦艽丸方。”白薇丸主久無子或斷緒。“婦人絕嗣不生,漏赤白,灸泉門十壯。” 諸惡瘡瘍,金創:“創”通“瘡”。經久難治,久不收口的嚴瘡和金屬刀刃箭傷后所傷后所感染腫痛等。 藥物解讀 【處方用名】當歸—傘形科Umbllifrae. 【別名】秦歸、西當歸、文無、大芹、女二天、薛、山蘄等。 【 性味歸經】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微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 腸燥便秘,風濕痹 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酒制當歸:活血通徑。用于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等。 關于當歸之名的由來,傳說很多。相傳古時候有一對恩愛夫妻,丈夫進山采藥數載。妻子思念心切,憂郁悲傷,不思飯菜,睡夢不安。丈夫歸來時,已奄奄一息,但口中仍念“夫君應當歸來....”。丈夫遂將所采之藥熬湯給妻子服用。不數日,妻子竟痊愈。后來人們便把這種藥草的根稱為“當歸”。另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叫芹嫂的婦女,因盼望夫君早日歸來,早晚都站在屋外涯邊坡上翹首以待,久而久之,芹嫂積郁成疾而死,葬于經常站立的崖坡。崖坡上長出一株香草,仍在那期待丈夫歸來。后來人們就把這種香草取名為“當歸”。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釋名”項云:“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一名,正與唐詩‘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之旨相同 。”另說,當歸與產地有關。漢代“燒當羌族”聚居之地,后人稱當地為“當州”(今四川省松潘縣)、當州所產之“蘄”與“歸”押韻相通,被視為道地藥材,于是出現了蘄即當歸之說。 【現代藥理學研究】當歸具有抗血栓,增強免疫力功能作用;具有抗衰老、抗癌、促進造血作用;具有擴張血管、降壓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作用。現代醫學用于治療支氣管擴炎,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心律失常,高脂血癥,白細胞減少癥等。還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病,慢性盆腔炎等血虛血瘀患者。
【現代應用】 1.補血活血。當歸甘補辛散,能走能守,又含Vit B12及葉酸類物質,入肝能養血活血,入脾經能生化補血,補而不滯,為補血之要藥。凡心肝血虛,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可配伍熟地黃、白芍、炙黃芪、白術、茯苓等,能補血養肝,益氣養心。 2.調經止痛。當歸能調攝沖任,補血活血,行氣而止痛,,養血調肝以通經,為婦科良藥。為月經失調,先期而至者,熱癥多見,可配伍牡丹皮、梔子、柴胡、白芍等,以清熱疏肝,解郁,補血調經。若月經后期而至,屬寒克經脈者多見,常配伍肉桂、牛膝、川芎、生地黃等,以溫經行血,若經色黑成塊者,多屬寒凝淤滯為多,常配伍醋香附、烏藥、川芎、干姜、肉桂、醋炙五靈脂,以溫經散寒,逐瘀以通經。 3.活血行瘀。當歸味辛氣輕,能行能散,活血化瘀。淤血消散,則腫去痛止,故常用于跌打損傷,淤血腫痛及筋骨折傷等癥,常與其他活血化瘀,續筋接骨藥同用。如配伍沒藥、續斷、骨碎補、蘇木、接骨丹、川芎、赤芍、大黃等。 4. 潤腸通便 。當歸甘溫而潤,能化生陰血。并可興奮胃腸平滑肌,促進胃腸蠕動,潤燥滑腸而通便。凡血虛津枯所致大便秘結者,可配伍生地黃、火麻仁、肉蓯蓉、紫菀、胡麻等,以滋陰養血,潤腸通便。 5.眼科諸疾。當歸辛甘性溫,行血養血,又常用于治療目晴氣血郁滯,目赤腫痛諸疾常配伍黃芪、生地黃、沒藥、菊花等,治療氣血凝滯目疾,如《銀海精微》之“當歸活血煎”。若眼瘡腫硬,生肉疙瘩,又可配伍大黃、梔子、紅花、黃芩等,如《審視瑤函》之“歸芍紅花散”等。 【類藥比較】 當歸、丹參、均為活血祛瘀之品,但丹參性味苦寒,因熱而瘀者,舌紅有瘀者用之,并且有安神之效。當歸辛溫,因寒而瘀,舌淡有瘀者宜用之,并有補血活血之功。 當歸、熟地黃、阿膠、枸杞子同為補血藥(詳見于枸杞子類藥比較)。 當歸、雞血藤兩藥均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且均具有行血不傷正,補而不滯之特征。然當歸性溫,味甘辛,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因當歸性辛溫,具有一定的散寒作用,故虛寒性之腹痛尤為適宜。雞血藤為藤木類藥物性溫,味苦甘,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尤善舒筋活絡,對于因淤血所致之肢體麻木,偏癱、中風后遺癥等尤宜選用。 【拓展閱讀——張仲景使用當歸處方】 當歸散 (《金匱要略》)方 當歸、黃芩、川芎各一斤,白術半斤。治療妊娠胎動不安,產后虛弱,惡露不盡等。 膠艾湯 (《金匱要略》)即“芎歸膠艾湯”“膠艾四物湯”。當歸三兩,川芎二兩,阿膠二兩,艾葉三兩,甘草二兩,干地黃六兩,芍藥四兩。治療崩漏不止,月經量過多,或妊娠下血,腹中痛,胎動不安,或產后下血,淋漓不盡等。 當歸貝母苦參丸(《金匱要略》方)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治療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等。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方)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三兩,炙甘草、通草(現今木通)各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治療血虛受寒,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細欲絕者,或血虛寒凝而致月經不調、脘腹冷痛,寒入脈絡等。 當歸生姜羊肉湯(《金匱要略》方)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質寒疝腹痛,肋痛里急,及產后腹痛。 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方)當歸三兩、芍藥一斤、川芎三兩,白術四兩,茯苓四兩,澤瀉半斤。治婦人妊娠雜病諸腹痛。 ★當歸滋潤滑澤,最能熄風而養血,而辛溫之性,又與氣相宜,。酸則郁而辛則達,寒則凝而溫則暢,自然之理也。血暢而脈充,故可以回逆冷而起細微。木達而土疏,故可以緩急痛而安胎產。諸凡木郁風動之證,無不宜之。但頗助土濕,敗脾胃而滑大便,故仲景用之,多土木兼醫。但知助陰而不知伐陽,此后世庸工所以大誤蒼生也。 ★張仲景當歸用量情況:仲景用當歸方共15方,三兩為多,最小一兩。用于養血散寒諸方中均為三兩,用于丸、散劑諸方均為一兩。現今用量10~15g. ★《本經》未載當歸“生血,行血”但當歸滋潤通和,能使陰氣流通,陽氣不亢,則血可行也,。當歸與黃芪聯用名“當歸補血湯”,能挽救垂危于頃刻:當歸與地黃合用,治療婦人百病,諸血不足:當歸與川芎聯用,名“佛手散”,治療胎動不安,疼痛子死腹中;當歸與地黃、川芎、白芍合用,名“四物湯”,為肝經調血之專方;當歸與黃芩、白芍、川芎、白術合用,名“當歸散”為安胎圣藥,婦人妊娠宜常服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