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有,1921年生,山東省牟平縣人。甘肅中醫學院教授。從事醫、教、研60余年。1978年甘肅中醫學院成立,任該院內經教研室主任、教務處處長、教授等職。并任甘肅省中醫學會名譽理事、仲景國醫大學名譽教授、北京光明中醫學院顧問、全國內經專業委員會顧問,甘肅省第五、第六屆政協委員等。是第一、第二批全國繼承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臨床科研上,研制推出中藥新藥“舒肝消積丸”和“心痹舒膠囊”,對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冠心病療效顯著。并已通過省級鑒定,作為國家級中藥新藥上報國家新藥審批中心。著有《內經類要》、《內經精義》、《決生死秘要》、《中醫內科急癥證治》、《老年保健》等。 1.慢性萎縮性胃炎慣用方 (1)益胃平萎湯:黨參20克,炒白術9克,黃芪20克,陳皮、半夏各9克,枳實20克,厚樸、焦三仙、砂仁各9克,干姜6克,制附片、黃連各9克,炒白芍、郁金、延胡索各20克,甘草6克;三七粉1包。用于脾胃不和,氣滯血瘀。以上藥(三七粉除外)2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飯后1小時服。三七粉每日1包,早晚飯后1小時溫水沖服。如用藥后反酸、燒心及咽部異物感減輕,食納增,余癥及舌脈如前。原方去枳實、焦三仙,加枳殼、白及各9克,海螵蛸30克。續服半年。癥見體瘦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反酸,舌淡少苔,脈弦細。治以健脾益胃,理氣通絡。 (2)益胃平萎湯加減:黨參20克,炒白術9克,黃芪20克,陳皮、半夏各9克,枳實20克,厚樸、砂仁各9克,干姜6克,黃連9克,雞內金15克,海螵蛸30克,炒白芍、元胡各20克,莪術15克,甘草9克,茵陳、板藍根各20克,制附片9克,三七粉1包。用于脾胃虛損,氣滯絡阻。以上藥(三七粉除外)2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飯后1小時服。三七粉每日1包,早晚飯后1小時溫水沖服。一般服藥1月余,患者胃脘隱痛、灼熱、反酸癥狀可明顯減輕,精神狀態好轉。如有偶感胃涼,前方加肉桂6克,繼服至癥狀消失。 學習和運用體會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機主要為氣虛、氣滯、寒凝、血瘀。因此治療上以健脾、益氣、理氣、祛瘀、溫中為主,即調氣法與活血化瘀法并用。益胃平萎湯是周老自擬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本方,在臨證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加減化裁:若伴有結節隆起或腸上皮化生,加三棱、炒山甲、水蛭粉;伴胃潰瘍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加海螵蛸、白及、三七;伴胃酸減少或無者,加木瓜、烏梅、山楂。當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時被視為癌前病變;伴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或慢性淺表性胃炎者有癌變可能。因此,積極治療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 2.冠心?。ㄐ谋裕T用方 瓜蔞9克,川芎、赤芍各15克,丹參20克,郁金、廣地龍各15克,延胡索、生山楂各20克,桂枝9克,細辛4克,蓽茇9克,黃芪、淫羊藿各20克。1日1劑,水煎2次藥液對在一起,分3次服,3個月為1個療程。為了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根據病情加用三七粉1.5克或生水蛭粉2克沖服,1日2次。用于胸悶不適,時發心前區疼痛,或放射至左肩、左臂,伴疲乏無力,氣短懶言,心慌自汗,唇紺舌暗,脈細澀或結代等。本病患者一般病情多纏綿難愈,每因情緒因素及勞累加重。嚴重者可見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 若證屬陰虛陽亢,或血壓偏高,見煩熱,口干,心悸,頭暈,耳鳴者,可減去桂枝、細辛、蓽茇和淫羊藿,而加生地20克,黃連9克,茺蔚子15克,首烏藤20克;若氣陰兩虛而非表現為陰虛陽亢,反以氣短、乏力、脈沉細弱、舌淡嫩為主者,本方減去黃芩、茺蔚子,加生脈散;以本虛為主的患者,出現冠心病心肌梗死,要重用黃芪、黨參、黃精、淫羊藿、赤芍、當歸、丹參、郁金、延胡索,加降香以增強溫通心陽之效;若病情嚴重,屬氣虛陽脫,心陽不振,腎陽衰微,證見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冷汗淋瀝,舌質胖淡或暗紫,脈數欲絕,血壓低,宜急用四逆湯回陽救逆;或急服人參粉、獨參湯,或在原方內加紅參、五味子各9克,制附片1.5克,干姜9克,肉桂6克;若本病急性發作,劇痛難忍,瘀血痰濁閉塞心竅者,急用蘇合香丸開竅醒神,待劇痛緩解后再施原方。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治療胸痹心痛的中西藥物,若心絞痛發作,可臨時含服丹參滴丸。 學習和運用體會 胸痹心痛的病因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邁體虛等有關。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以氣虛為主,有的氣損及陰,表現陰虛內熱或陰虛陽亢。虛證更嚴重時,表現氣虛陽脫,心陽不振,腎陽衰微;標實主要表現為心血瘀阻、血脈不通,不少病例兼有痰濁阻滯。周老認為當以綜合利用益氣補腎、活血祛瘀、宣陽通痹、芳香開竅四法以達通補兼施、標本兼顧。方中以黃芪益氣運血生肌,恢復心肌細胞活力;淫羊藿補腎助陽,上煦心陽以通血脈,祛瘀滯,為治本之藥。赤芍、川芎、丹參、郁金、延胡索、山楂、廣地龍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瓜蔞一味,豁痰散結,寬胸理氣;桂枝、細辛,蓽茇辛香溫經通脈,宣陽通痹,能止頑痛,以治其標。服藥期間囑患者戒煙酒,忌食辛辣,飲食清淡,暢情志,勿勞累。 3.肺心病慣用方 (1)急性發作期慣用方:麻黃、杏仁各9克,生石膏60,黃芩9克,魚腥草、金銀花各20克,桑白皮、前胡、川貝母、枇杷葉、瓜蔞仁、地龍、沙參、桃仁各9克,丹參、冬瓜仁各20克,蘆根9克,水煎服。若痰多可酌情較大劑量應用千金葦莖湯,若痰涎壅盛者,可用竹瀝水20~30毫升,每日2次,并猴棗散0.6克,每日2~3次。 學習和運用體會 此期遣方用藥原則:清熱化痰,清熱解毒并輔培補脾腎,活血通脈。急性發作期臨床一般多為痰熱壅肺,多由感受外邪、痰濕化熱導致痰熱壅肺。即西醫所謂“感染”期。依急則治標的原則,清熱解毒控制肺部感染為主,乃為治療之關鍵??刂聘腥镜挠行Т胧┍闶桥盘怠H籼刀嗖灰着懦稣?,可用大隊利肺、化痰平喘之品,如半夏、杏仁、桑白皮、紫菀、款冬花、前胡等,以利痰液通暢;若痰少而黏稠,咳出不易者,可酌加潤燥化痰之品,如沙參、麥冬、知母等;而清熱解毒法是控制感染的必用之法,如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大青葉、敗醬草、黃芩等品。它們都具有較強的抑菌和抗病毒作用。同時可使用培補脾腎之太子參、黃芪、五味子、淫羊藿等品以求治本。 (2)慢性緩解期慣用方:黨參9克,黃芪20克,五味子15克,淫羊藿20克,茯苓、半夏、桑白皮、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胡、當歸各9克,丹參20克,地龍15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如虛甚,黨參可改用紅參9克,或紅參粉1.5克沖服,每日2次。若病勢纏綿,上盛下虛,肺腎出納失常者,可加補腎納氣之肉桂、沉香等品;也可用蛤蚧、冬蟲夏草等改善呼吸功能。具體用法是:蛤蚧粉4克沖服;或紫河車9克沖服;或用紅參6克,蛤蚧1對(去頭),冬蟲夏草、五味子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待癥狀緩解后,改用粉劑。 學習和運用體會 此期屬肺虛不降、腎虛不納之虛喘,按緩則治本的原則,應重在調補脾腎,培本補虛。同時應輔用祛痰止咳、利氣平喘、養心通脈之法。 (3)后期階段慣用方:黨參、黃芪各20克,茯苓15克,五味子9克,淫羊藿20克,桂枝、當歸各9克,丹參20克,赤芍、郁金各15克,紅花、莪術各9克,虎杖20克,半夏、杏仁、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用于口唇發紺,顏面皮膚青紫,尤以指端為甚,伴心悸、喘促、脈結代、舌紫暗,甚者脅下癥積或血瘀絡損而咯血,或血瘀水停而面腫。治宜以活血化瘀為主。加減:若血瘀水停,浮腫腹水者,可輔以茯苓、澤瀉、車前子、白茅根、大腹皮等利水消腫之品;若脅下癥積,肝脾腫大者,復加鱉甲、牡蠣以軟堅消癓。 學習和運用體會 此型多由于心肺功能衰竭,無力推動血脈運行所致,故而呈現出嚴重的血脈瘀滯證候。處方用藥時,常在培元補虛、益氣統血藥物基礎上,輔以大量活血化瘀之品。黃芪20克,炒白術15克,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各20克(包煎),制附片、桂枝各9克,川椒目3克,澤蘭、丹參、益母草各20克,莪術15克,鱉甲30克,大腹皮20克,杏仁、葶藶子各9克,水煎服。用于喘急,咳逆不得平臥,心悸、面浮肢腫。尿少,腹水,脅下癥積諸癥。治則重在健脾補腎,溫陽利水,并輔以祛瘀利水和祛痰平喘之法。此型是由于肺心病后期累及脾腎所致。其發病機理,一為陽虛不溫,水飲內停,上凌心肺;二為氣虛不運,血脈瘀滯,“血不利則為水”使水停。組方思路體現出標本兼顧,整體調節,綜合運用的原則。還可以紅參、麥冬、五味子各9克,制附片15克,肉桂5克,干姜9克,黃芪、山茱萸各20克,水煎服。用于氣短息促,呼吸微弱,時停時續,喉中痰聲如鼾,汗出肢冷,神志由煩躁轉為淡漠,甚則昏迷不醒,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紫或舌紅少津,少尿,脈微細欲絕。治當急投生脈散合四逆湯加減,以補肺納腎,益氣斂陰,回陽固脫。若煩熱,汗出粘手,口干舌紅者,可將人參改為西洋參,去附子、干姜、肉桂;神志不清者,加丹參15克,炙遠志、石菖蒲各9克;若呼吸氣短乏力,加蛤蚧1對,或蛤蚧4克(研末)沖服;若煩躁足冷,真陽暴脫者,可另服黑錫丹3~4克,每日2次。肺心病的終末期,由于肺氣虛耗,腎虛不納,氣虛陽脫,乃由喘致脫,病情危重,瀕臨死亡。實驗證明,生脈散有強心升壓作用,四逆湯可改善外周血液循環。 4.慢性病毒性肝炎慣用方 柴胡9克,茵陳10克,板藍根15克,當歸9克,丹參20克,莪術、黨參、炒白術、黃芪各9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水煎服,亦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加減:有濕熱證候或瘀膽現象甚者,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以清利濕熱退黃,再加赤芍、梔子以祛瘀利膽退黃;虛羸嚴重者,偏陽虛加淫羊藿、仙茅、肉桂等,以溫補腎陽;偏陰虛酌加生地、枸杞子等,以滋補腎陰。脅痛甚者可酌加醋延胡索、三七、醋香附之類;納差者加砂仁、焦三仙(炒山楂、炒麥芽、炒神曲);血瘀甚者加赤芍、旱蓮草、澤蘭、姜黃等以柔克剛之品,而不用桃仁、紅花。對于已有肝硬化代償失調,血脈瘀滯,陽虛不化出現腹水者,根據“去菀陳莝”、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活血祛瘀和補益脾腎之品的基礎上,尚需酌加理氣行水之類,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等,標本兼治。 學習和運用體會 根據長期的臨床經驗,治療乙型肝炎,如果從病原學觀點出發,單純選用對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苦寒藥組方治療,往往效果不夠理想。根據辨證,重用扶正培本,補益肝、脾、腎之品。方中以柴胡調達肝氣;茵陳、板藍根、茯苓等清解利濕,抑制肝炎病毒;當歸、丹參、莪術等養血調肝、和血祛瘀,防止肝細胞損害、變性和肝纖維組織增生,進而防止肝病的發展,并促使肝病恢復;當歸、黨參、白術、黃芪、女貞子、五味子等為扶正補虛之品,黨參、白術、黃芪健脾益氣,而有利于血漿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貞子、五味子補益肝腎,促使肝細胞功能的恢復。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可降低轉氨酶。上方配伍,具有全面兼顧、綜合運用和整體調節的作用。 5.肝炎后肝硬化慣用方 虎杖、茵陳、板藍根、半支蓮、仙茅、仙鶴草、淫羊藿、黨參、白術、黃芪、赤芍、丹參、莪術、鱉甲、枳實各20克,制附片、砂仁各9克。水煎2次和勻分3次口服,每日1劑。要堅持用藥1年以上。另以三七粉5克早晚分吞。用于肝區痛、疲乏、腹脹、尿少色黃,時有下肢浮腫和鼻衄現象。鞏膜黃染,肝區輕微壓痛,舌質暗,苔薄白略膩,脈沉弦??砂槟懩衣匝准捌⑴K輕度大。西醫診斷為肝硬化代償期(肝硬化早期)。治宜祛瘀消堅,健脾益氣,輔以清解祛邪,疏肝理氣。 學習和運用體會 方中黨參、白術、黃芪健脾益氣;制附片、仙茅、淫羊藿、仙鶴草(三仙)補益脾腎,先天后天并重,扶正培本;赤芍、丹參、莪術、三七等活血祛瘀、消堅破積;鱉甲軟堅散結,回縮肝脾;枳實、砂仁疏肝理氣、消滯除脹;虎杖、茵陳、板藍根、半支蓮等針對乙肝病毒而設,清解祛邪,內外合治。 6.高血壓慣用方 (1)陽亢陰虛、肝腎陰虛慣用方:夏枯草20克,黃芩、桑葉各15克,菊花、鉤藤、茺蔚子、決明子各20克,澤瀉9克,生龍骨、生牡蠣、石決明各30克,生地、玄參各20克,懷牛膝9克,桑寄生15克,丹參20克,水煎服。癥見頭暈、頭痛、頭脹或眩暈、目赤、口苦,煩躁易怒,耳鳴,健忘,心悸失眠。舌質紅,苔薄黃或薄白,脈象弦數或弦滑。治宜清泄肝膽,明目止眩,育陰潛陽,養血通絡。加減:血熱上攻,顏面潮紅,肝陽上亢顯著,可酌加川連、龍膽草、梔子、青黛等苦降之品,以瀉亢陽;大便燥結者加生大黃以通便;頭痛、眩暈明顯者,加珍珠母、生代赭石、天麻、僵蠶、蟬蛻等品重鎮肝陽,息風止眩;血壓長期波動,或持續升高表現為頭重腳輕,腰膝酸軟等肝腎陰虛之候,可酌加女貞子、旱蓮草、石斛、玉竹、桑葚、首烏等滋腎養液;胸悶、胸痛、肢麻者,加廣地龍、赤芍、紅花、桃仁、郁金以宣陽痛痹,活血通脈。心悸者加遠志、酸棗仁、柏子仁等養心安神。 學習和運用體會 方中夏枯草、黃芩之苦寒清泄肝膽,泄火降壓,以桑葉、菊花、鉤藤、茺蔚子、決明子明目止眩;生地、玄參、龍牡育陰潛陽;澤瀉利腎降脂;懷牛膝、桑寄生培補下元,復以丹參一味,養血通絡以防瘀塞。諸藥共用,合奏清肝明目、育陰潛陽、養血通絡之功。 (2)陰虛陽亢伴有濁瘀閉絡、胸痹慣用方:夏枯草20克,桑葉9克,菊花、鉤藤、決明子、茺蔚子、何首烏各20克,桑葚15克,生山楂20克,川芎9克,丹參30克,當歸9克,赤芍30克,地龍20克,水煎分服。癥見血壓升高,眩暈,頭痛,頭重腳輕,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心悸失眠,伴手足麻木,拘急,口眼 學習和運用體會 方中夏枯草、桑葉、菊花、鉤藤、茺蔚子、決明子等有清肝明目之功,是針對肝陽上亢,血壓升高而施治。何首烏、桑葚有添精益髓、滋補陰精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何首烏有降低膽固醇及抗動脈硬化作用。根據整體調節的原則,養血活血通絡屬治療本病的主要治法之一,故以丹參、川芎、當歸、赤芍、山楂、地龍等活血化瘀,養血通絡,能明顯改善微循環障礙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且地龍尚能息風止痙,可防肝風上擾而致中風之類。 (3)陰陽兩虛慣用方:何首烏、桑葚、女貞子、桑寄生各20克,懷牛膝、炒白術、黃芪、枸杞子各15克,菊花、益母草、鉤藤、澤瀉各20克,豬苓、茯苓各15克,車前子、丹參各20克,水煎分服。癥見高血壓長期不愈,病累及腎,出現腎功能不全之癥,腰酸腿軟,步態不穩,口干咽燥,畏寒肢冷,失眠多夢,夜間多尿,陽痿滑精,筋惕肉 學習和運用體會 方中以何首烏、桑葚、女貞子、桑寄生、懷牛膝、白術、黃芪、枸杞子大量調補脾腎之品,以冀扶正培元,恢復腎臟功能,以為治本;復以菊花、鉤藤清肝明目,潛陽降壓,以為治標。以澤瀉、豬苓、茯苓、車前子利水瀉濁,以丹參、益母草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調補脾腎、育陰潛陽、利水通脈之功。 7.再生障礙性貧血慣用方 (1)脾腎陽虛型慣用方:黨參、炙黃芪、巴戟天、何首烏、雞血藤各20克,焦白術、茯苓、炒白芍、熟地、鹿角膠、淫羊藿、仙茅、補骨脂、枸杞子、山茱萸各12克,當歸、制附子各10克,肉桂(后下)6克,砂仁(打碎)3克,炙龜板、五味子、焦山楂、焦神曲各15克。21劑,每天1劑,水煎分3次服。另予三七粉,每次5克,每天2次,口服。待雙側瘀點已消失,頭暈、乏力好轉,面色微黃,四肢欠溫,下肢仍浮腫,食欲改善,舌脈同前,上方去肉桂,加菟絲子、雞血藤各30克,阿膠(烊化)、丹參各12克養血活血,21劑,續服;三七粉繼續服用。待面色開始紅潤,下肢水腫消失,四肢已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再去砂仁,21劑,繼續調治。癥見頭暈、心慌、氣短乏力、面色蒼白、形寒肢冷、面浮肢腫、腹脹、納差、雙下肢散在瘀點,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無力而數。治宜溫腎健脾,填精益髓,補氣生血。 學習和運用體會 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中醫“血證”、“虛勞”和“虛損”范疇。治療上主張從調補氣血入手。調補氣血,從其根本來講,不能離開培補脾腎,而培補脾腎,更應以培補脾腎之陽為先。強調所用之補陽之品,宜甘辛溫潤,切忌辛燥剛烈,助陽傷陰。當然,所謂側重溫補脾腎之措施,并不是不重視滋補陰血,尚應根據伴隨出現的不同癥狀,佐以滋陰養血、育陰潛陽之品。如生地、女貞子、桑葚、玄參、枸杞子、龜板、鱉甲等。但是,根據“陽生陰長”、“陽施陰受”的氣血陰陽生化之機,在治療上必須把溫陽益氣放在首位,不要因陰虛有熱候而有所顧忌。這是治療再障重視溫陽益氣的理論根據。 (2)氣血兩虛,外邪內侵型慣用方:黨參、黃芪、生地各30克,玄參、丹皮、女貞子各15克,山茱萸30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連翹15克,青蒿9克,大青葉、蒲公英各15克,地骨皮9克。水煎分服,每日1劑。連服3劑外邪可解,熱勢大衰,但仍有低熱,宜針對疾病本質,調養氣血,培補脾腎。可改方為黨參、黃芪、黃精各30克,地黃、女貞子、補骨脂、巴戟天各15克,山茱萸、丹參、雞血藤各30克,龜板15克,鹿角膠(烊化)9克,大棗10枚。6劑,水煎分服,每日1劑。另以人參1.5克研末吞服,每日早晚各1次。病情穩定后需堅持服藥至少3個月以上。癥見面色萎黃,兩顴泛紅,壯熱不退,口干舌燥,渴飲不多,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語言低微,精神不振,疲乏無力,口腔黏膜多處潰瘍,皮膚有散在血斑,小便短赤,舌淡紅而干,苔薄黃,脈虛數。治宜內外合治,扶正祛邪,培補脾腎,清解祛邪。 學習和運用體會 周先生強調切不可因邪盛對使用補藥有所顧忌,貽誤病機。臨床上,對再障感邪熱盛之候,亦每堅持應用人參、黃芪、補骨脂、山茱萸等甘潤溫補之品和生地、玄參、女貞子、桑葚等甘潤滋陰之品,再根據病情。酌選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黃連、黃芩、山豆根、板藍根、牡丹皮等清解祛邪之品,標本兼治,可收良好效果。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有正氣恢復,營血再生,抗病能力增強,方能抵御外邪,不再出現發熱之象。 8.小兒紫癜慣用方 (1)陰虛內熱型慣用方:板藍根、金銀花各9克,當歸6克,丹參、赤芍各7克,牡丹皮、紫草6克,炒地榆9克,炒側柏葉6克,白茅根9克,大薊、小薊各6克,旱蓮草、仙鶴草、黃芪、生地各9克,三七粉1包(分3次沖)。7劑,水煎服,分3次飯后半小時服,1日1劑。三七粉,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水沖服,每日1包。1周左右皮膚紫癜大部分可消退,如有新的斑疹出現,上方加炒茜草6克,鱉甲10克,繼續服藥9個月。癥見雙下肢散在皮膚紫癜,大小不一,壓之不褪色。伴有咽紅口干,手足心熱,盜汗,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細數。治以養陰清熱,涼血止血化瘀。 學習和運用體會 此癥多由外感誘發紫癜,西醫稱過敏性紫癜。病情反復、遷延,以致陰虛內熱。手足心熱、盜汗、脈細數均為陰虛表現。故治當養陰清熱,同時涼血止血化瘀,方中以板藍根、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牡丹皮、赤芍、紫草清熱涼血;當歸、丹參活血祛瘀;生地、旱蓮草滋陰涼血;茜草、仙鶴草、白茅根、炒地榆、炒側柏葉、大薊、小薊、白及、三七粉止血;鱉甲滋陰清熱。諸藥配伍,共奏良效。 (2)脾腎兩虛,氣不攝血型慣用方:黨參15克,炒白術9克,黃芪、淫羊藿、仙茅、仙鶴草各15克,當歸、丹參各9克,雞血藤15克,赤芍、茜草、阿膠(烊化)各9克,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各15克,三七粉4克(早晚分沖)。水煎服,分3次飯后半小時服,1日1劑。服藥6劑左右紫斑減少,乏力減輕。原方加山茱萸15克,繼服至紫斑明顯減少,膚色好轉,納食增加,原方加白茅根、炒地榆各15克,繼服至下肢紫斑全退,膚色正常,面色紅潤,無流鼻血。再連續服藥半月余,以鞏固療效。癥見右下肢皮膚彌漫性青紫斑塊,神疲乏力,懶言氣短,面色蒼白,面頰虛浮。伴頭暈眼花,食欲不振,鼻衄,每日2~3次,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調補脾腎,益氣攝血,活血化瘀。 學習和運用體會 小兒具有脾常不足、腎常虛的生理特點。西醫稱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其發病和先天稟賦不足、臟腑氣血虛損有關,其本為虛,標為瘀。神疲乏力、懶言氣短、面色蒼白、面頰虛浮、頭暈眼花、食欲不振均為脾腎虛損的表現,紫斑散在為瘀的表現。故治當調補脾腎,益氣攝血,活血化瘀。方中以黨參、炒白術、黃芪健脾益氣;女貞子、淫羊藿、仙茅、枸杞子、旱蓮草、山茱萸益腎;當歸、丹參、雞血藤、赤芍活血祛瘀;茜草、白茅根、炒地榆、仙鶴草、三七粉止血;阿膠滋陰、養血止血。眾藥配伍,標本兼治,可獲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