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痹——疼痛三兩三(張炳厚方) 【組成】 當歸、川芎、忍冬藤各30g,穿山甲9g,三七0.9g組成,因其方總藥量為三兩三錢三分,故名三兩三。另加桂枝、白芍治療風寒濕痹,即名寒痹疼痛三兩三。 【功效主治】 和血祛風,通絡蠲痹。用于寒痹疼痛。 【方解】 疼痛三兩三方中首選當歸,甘溫而潤,辛香善走,既能補血又可行血;二選川芎,辛溫香竄,走而不守;正如《本草求真》云“養血行血無如當歸,行血散血無如川芎”,兩者合用,且用量均重達30g,其功效倍矣。又選忍冬藤以通經脈、調氣血;穿山甲性善行散,能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搜風通絡,透達關竅,通行十二經,引藥達病所;三七可通脈行瘀活血以止痛。諸藥相伍,共奏和血祛風、通絡蠲痹之功。方中血分藥之多,用量之大,充分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要旨。張老師治療風寒濕痹多加桂枝、白芍,意在取桂枝解肌表風,溫通經絡,白芍能和血脈,收陰氣,二者相配,一散一收,調和營衛,能使表邪得解,里氣得和。 【驗案】 耿某,女,36歲。全身關節疼痛11年,近3年出現肌肉脹痛走竄,肢體痙攣麻木,四肢厥冷,每晚需以熱敷方能入睡。某醫院診為類風濕關節炎,多醫迭治,屢進溫經散寒、和血祛風、利濕之品,均告無效。1992年4月求治于張炳厚老師,來診時關節痛劇,已不能行走,以平車推入。診其脈弦細,舌質淡紅而少苔。追溯病史,11年前產后1周,因故在室外勞累過度,而突發踝關節疼痛、腫脹,未及時治療,后驟發全身關節劇痛,手指、足趾及雙膝關節腫脹、疼痛、僵硬,肢體行動不便,當時查血沉85mm/h,類風濕因子陽性,雙手關節X線片提示:類風濕關節炎性改變。服用布洛芬等消炎鎮痛藥病情緩解。后又因勞累而病情加重,服用西藥無效。3日前因遇風全身疼痛加重,活動不利。四診合參,診為風寒痹證,營血大虧,血不養筋,擬“疼痛三兩三方”加減:當歸、川芎、忍冬藤各30g,炒穿山甲、桂枝、白芍各10g,炒白芥子15g,炙麻黃6g,生黃芪40g,白花蛇1條,三七面2g(沖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3日后復診關節疼痛有所減輕,但肌肉走竄脹痛加劇,夜間尤甚。追問病人,既往每逢情緒波動即出現胸脅四肢走竄脹痛,遂于前方加生制香附各15g,白術20g,3劑繼服。藥后疼痛大減,唯雙手麻脹如故。3診仍以前方加桑枝10g,制馬錢子0.3g(沖服),并囑其有效長服。1年后隨訪,關節疼痛緩解,血沉15mm/h,類風濕因子陰性。 【按語】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故臨證當辨風、寒、濕輕重而用藥。風氣勝者為行痹,風為陰中之陽,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竄入經絡,故發病范圍廣,往往全身盡痛。治宜養血榮筋為主,通絡祛風為次。祛風當選防風,而上舉病案以血虛血瘀為主,未用防風,充分體現了治風先治血的奧理。寒氣勝者為痛痹,寒為陰中之陰,乘其肌肉筋骨之間,營衛閉塞,筋骨拘攣,不通則痛。治宜溫經散寒,應首選附子、川烏、草烏、干姜。而上舉病案,雖四肢厥冷而未用姜附之品,是因患者陰血大虛,恐其辛熱重劫陰血,而重用黃芪代之。濕氣勝者為著痹,其癥見重著難移,濕從土化,病在肌肉而非筋骨。上舉病案,因有肌肉走竄脹痛,故重用白術健脾以祛濕痹而行津液。本例雖為風寒濕痹,但緣為產后中風,加之病史長久,故重在血虛,實為血痹。 治痹重用黃芪是張老師治痹證的又一特色,此是效仿王清任補陽還五湯之意。認為重用黃芪不在補氣而在通陽。黃芪能升陽通陽,走而不守,特別能通達衛陽而固表,兼可利水消腫;與當歸配伍又可旺氣生血,固表以御邪。 善用引經藥是張老師治痹的又一特色,根據病情、病位酌情選用1~2味引經藥,往往可收到佳效,但其用量宜輕不宜重。如上案用穿山甲通行十二經以為全身引經藥,手麻脹以桑枝引諸藥達上肢等。 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血瘀者,必須行氣。本案一診效果欠佳,二診細問病人,知既往每因情緒波動而出現胸脅、肢體走竄脹痛,故加生制香附各15g,果然效果卓著。香附平而不寒,香而能竄,治一切氣,特別適宜婦女肝氣郁結引起的諸證;生香附清輕,其氣上行,上至胸隔、外達皮膚;制香附重著,其氣下降,下走肝腎,外徹腰足,二者并用,效貫全身。 張老師治痹還善用蟲類藥物,此類藥物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搜剔諸邪,力專效宏。上舉病案除用穿山甲外,還加用了白花蛇,此藥能搜風通絡化瘀,尤其以追骨搜風力最強,能和緩因神經病變而引起的拘急、抽搐、麻木等癥。張老師根據不同病情還經常選用蜈蚣、蝎子、水蛭、地龍、僵蠶、土元之類,特別強調用全蟲,因為全蟲足尾頭翅俱全,更能活血通絡,用這些藥治療諸般疼痛,尤其是久痛,能取得顯著效果。 臨床凡遇麻木之癥,張老師多用馬錢子沖服。馬錢子有劇毒,為諸醫所畏,而張老師使用本藥得心應手,分寸之握,效果之捷,妙不可言。 【方源】 張華東.張炳厚老師治療風寒濕痹經驗介紹.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17.疼痛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