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白駒過隙,三年前,同樣的暑假,那時的我還在為自己誤報了中醫專業而懊惱不已,而今我卻已經學了三年了,其中有太多的感慨。 三年前意氣風發,雖然覺得自己報錯了專業,但是,我自信啊~我自信我能把中醫學好,我自信我今后能夠成為好的大夫甚至成為名醫,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可是看到課本的我卻是傻了眼——要背的東西是真多啊。高中因為怕背東西,結果學了理,結果到了大學還是沒有躲過。 但是沒辦法,來都來了,走也走不了了,只能硬著頭皮背。“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哇啦哇啦,該背的也背了,該學的也學了,瞬間覺得自己已然無敵,覺得自己就是神醫在世了,啥病都能瞧好,無敵! 而后陰差陽錯的來到了一家診所跟診,跟診的大夫是馮世綸馮老的弟子。大夫問我,你學的咋樣。我挺謙虛的說,還湊合吧。實則信心滿滿。很快,來了病人,頭疼。大夫說你診斷一下,我摸了摸脈,問了一問,得嘞,就是天麻鉤藤了,沒錯就是這么自信。大夫瞅了我一眼,摸了摸脈,問了一下,開了小柴胡湯加上全蝎等一些活血的藥物。我很不解,憑什么啊,小柴胡湯憑什么就能治療這個神經性頭疼了呢?等病人走了,我也這么問了,大夫跟我說我的辨證方法和你們的不一樣,我辨證他是少陽證,適合小柴胡湯,那我就用了。我說,您是用什么辨證的呢?我啊,我是六經八綱辨證體系。從此,我的醫路多了一個辨證體系——六經八綱辨證體系。而這個夏天,誤打誤撞聽了鮑艷舉老師的課,對這個六經八綱辨證體系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那何為八綱?何為六經? 八綱指的是表里陰陽寒熱虛實,其中表里之間還應有一個半表半里。六經則是指太陽、陽明、少陽的三陽和太陰、少陰、厥陰的三陰,其雖被稱為病,實則為證,來自于八綱。 而《傷寒論》又是什么呢?它是古人在看病的時候總結出的一些規律,而這個規律又是什么?其實六經八綱就是這個規律,就是《傷寒論》辨證的方法。 那六經八綱辨證體系又該怎么辨證呢? 病之癥必有其病位,其病位不出表里、半表半里;病位屬性也無非寒熱虛實,可以陰陽統之,故六經辨證,首辨陰陽,必分表里。 《傷寒論》總書從始至終都離不開陰陽,而其中三陰三陽又互為表里?!秱摗吩f到:并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它指出了陽證和陰證的辨證要點,則是凡是“發熱”的,就是陽證,凡是惡寒而不發熱的,就是陰證。因為三陽經發病的證后特點都有發熱,而三陰經發病的證后特點都是“無熱惡寒”。 何為表里?太陽為表陽,少陽位于半表半里,陽明則熱在里。而少陰為表陰,厥陰為半表半里陰,太陰則為里陰。但總體上看,三陽為三陰之表,所以三陽病都屬表證,三陰病都屬里證。其中還要細分在這里就不多談了。 這就是說,六經病的辨證過程就是確定病位、病性來確定屬于哪條經,然后再辨證方證的過程。 六經辨證與專病專藥有什么關系呢? 我認為六經辨證這個完善的體系猶如蓋房子后的毛坯房,而專病專藥則如房子里面的一些精美的小飾品,為的是畫龍點睛錦上添花,但是意義和房子卻是差遠了。所以,只要你辨證的大的框架做好了,那么你其他的有了更好,沒有了也無所謂。所以,在辨證過程中,而今我們最重要的便是完善我們的辨證體系,把我們的武器打造好了,那前面再困難的副本,再困難的BOSS,那也該刷就刷,該砍就砍。 這便是我能理解到的六經辨證。而學會這個對我而言還是不夠的,我認為中醫只會辨證開方抓藥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中醫另一個獨具特色的治療手段便是理療:艾灸,推拿,針灸,刮痧,拔罐。這些都是很好的治療手段,有一些甚至比吃藥還要強。比如一個腰疼的患者來了以后,你一摸,哎,這是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啊,你卡卡正兩下然后扎上針灸穩定,那當時就可以不疼了;一個腿沉重甚至腫的病人,你從委中拔罐放血或許就能緩解大半了,這都比吃中藥來的快。所以,個人認為,理療和中藥是中醫兩條粗壯有力的大腿,缺一不可,因為一個瘸子是無法成為巨人的。 這便是我所理解到的中醫,內治外治混合治,什么方法來的快,那我們就用什么方法,黑貓白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我們最大的目的就是讓患者能夠康復,所以用的什么方法并不重要。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很難的,他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需要我們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填充與完善,所以,抓緊時間加油吧,爭取早日成為那所謂的名醫,能夠證明中醫并不光是老中醫才能看病,我們小中醫同樣可以。 |
|
來自: AB向往神鷹 > 《52.經方方證與講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