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燈是每戶家庭的生活所必需,而燈的種類名目繁多。早在青銅時代,就出現有樹燈、長信宮燈等以青銅質制作的各式精美的燈具。從西晉開始,銅質燈改用陶瓷燈取代,此后燈具一直延用至新中國建立初期。
圖為北齊時期相州窯生產的青瓷蓮瓣紋高柄燈。[河南省博物院藏]此燈造型別致、雋美;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閃黃;燈體及燈托上分別用蓮瓣、花卉、佛教人物等為題材并構成主題裝飾。整個燈具莊嚴肅穆,裝飾華美,體現出中國燈具文化的另種美感。
相州窯是河南省較早燒制瓷器的民窯,南北朝時代,地處中原腹地的相州就是中外文化交流和物資運輸的主要集散地,大批的中外商賈在此進行貿易串換,因此,在這一地區留下了許多西域帶來的生活器具。當這些以貴金屬制作的器具進到中原后,當地工匠將其以母本的樣式一律改用瓷質完成,仿真效果逼真。
中國燈具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從早期的青銅燈到西晉后瓷燈,再到唐代的省油燈、佛燈以及近代出現的氣燈、馬燈、煤油燈等,這些隨著時代發展與變遷的各式燈具,是展示中國歷史最為現實的例證。除了日常燈具外,每逢國家慶典或重大節日時,又涌現了各種各樣的具有極強民俗風情的燈也應運而生,從而不斷地豐富了燈具文化和它的文化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