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改變或查明機體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狀態,預防、治療、診斷的物質。 藥品:規定有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 | 化學合成藥物 | 化學合成 | 天然產物的藥物 | 提取、發酵、半合成 | 生物技術藥物 | 生物物質的活性物質及其人工合成類似物。 |
二、藥物的結構與命名 1.商品名:名稱由公司選擇 2.藥品的通用名:也稱國際非專利藥品名稱 3.藥物的化學名:根據其化學結構式來命名
(一)劑型與制劑的概念
(二)劑型分類 1.按形態分:固體、液體、半固體、氣體 2.按給藥途徑分:經胃腸、非經胃腸(舌下、含片) 3.按分散系統分:溶液、親水膠----均相、穩定 疏水膠、乳劑、混懸劑----非均相、不穩定 微粒(微囊、微球、脂質體、納米粒) 固體分散型 (三)劑型的重要性(劑型可以改變藥物的) 1.作用性質 2.降低的毒副作用 3.產生靶向作用 4.提高藥物穩定性 5.影響藥物的療效
(一)
降解口訣! 酯類酰胺易水解 卡因托品青梅苷 酚類烯醇易氧化 腎吧費水A C D 左旋毛果愛異構 氨芐聚合對水脫
(二) 影響藥物制劑穩定性的因素 處方因素 pH(H+、OH -催化水解)、 廣義酸堿催化(緩沖劑)、 溶劑(苯巴比妥鈉-丙二醇)、 離子強度(無機鹽)、 表面活性劑(膠束屏障,吐溫80-VD)、 基質或賦形劑(乙酰水楊酸+滑石粉/硬脂酸) 外界因素 溫度、光線、空氣(氧)、金屬離子、濕度和水分(固體藥物-液膜)、包裝材料
藥物制劑穩定化
控制溫度(抗生素、生物制品-無菌操作、冷凍干燥) 控制水分及濕度 遮光 驅逐氧氣(煮沸、通CO2、N2,真空包裝) 調節pH 改變溶劑 加入抗氧劑/金屬離子絡合劑
(三)常用抗氧化劑: 水溶性: 亞硫酸氫鈉/焦亞硫酸鈉-偏酸 亞硫酸鈉/硫代硫酸鈉-偏堿 VC
油溶性: 叔丁基對羥基茴香醚(BHA)/二丁甲苯酚(BHT) /VE→VA 、VD
金屬離子絡合劑:EDTA-2Na、酒石酸、枸櫞酸、磷酸
1.影響因素試驗、加速試驗、長期試驗 ①影響因素試驗(強光、高溫、高濕) ②加速試驗:預測藥物常溫條件下的穩定性 使用范圍:能在較短時間預測藥物常溫下穩定性 ③長期試驗:目的:為穩定藥物的有效期 特點:可靠,簡單,異行 但費時,不及時,不利于產品開發
2、藥品有效期 藥品有效期:指該藥品被批準使用的期限,表示該藥品在規定的貯存條件下能夠保證質量的期限,它是控制藥品質量的指標之一。 有效期(t0.9):藥物降解 10%所需的時間 t0.9=0.1054/k
3、藥物配伍變化的類型 (一)物理配伍變化 1.溶解度改變 2.潮解、液化和結塊 3.分散狀態或粒徑變化 (二)化學的配伍變化 1.變色 2.混濁和沉淀 3.產氣 4.分解破壞、療效下降 5.發生爆炸 6.產生有毒物質 化學配伍變化 | 舉例 | 渾濁和沉淀 | pH改變、水解、生物堿鹽溶液、復分解 | 變色 | 酚羥基+鐵鹽、VC+煙酰胺(VB3)、多巴胺+碳酸氫鈉、氨茶堿/異煙肼+乳糖 | 產氣 | 酸+堿、溴化銨、烏洛托品 | 發生爆炸 | 氯化鉀+硫、高錳酸鉀+甘油、強氧化劑+蔗糖/葡萄糖 | 產生有毒物質 | 朱砂+溴(碘)化鉀/鈉、硫酸亞鐵 | 分解破壞、療效下降 | VB12+VC、乳酸環丙沙星+甲硝唑、紅霉素乳糖酸鹽+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 |
作用:保護作用,方便應用,商品宣傳
1.按使用方式:1.2.3類 2.按形態分類:容器、片材、袋等 3.按材料分類:金屬、玻璃、塑料、橡膠
要求:安全、有效、穩定 藥用要求
(一)典型官能團
烴基(-CH2):改變溶解度、解離度、分配系數、增加位阻和穩定性
鹵素(-Cl/F):很強的吸電子基,影響分子間電荷分布和脂溶性增加及增加藥物作用
羥基和巰基(-OH/SH):增強水溶性、受體親和力,改變生物活性。
醚和硫醚(-O-/-S-):同時具有親水性與親脂性,使更好在脂水交界處定向排布,易于通過生物膜。
磺酸和羧酸(-HSO3/-COOH):羧酸水溶性及解離度均比磺酸小,成鹽可增加水溶性。
酯(-COO-):增大脂溶性,易被吸收,同時在體內在酶的作用下易被水解生產羧酸。
酰胺(-CON-):易于生物大分子形成氫鍵,增強與受體的結合能力。
胺類(-NH2/-NH/-N/-N+):季胺易電離,作用強大,水溶性最大
(二)酸堿性 1、顯堿性的結構分子中往往含堿性取代基,如:NH2 , RNH ,含N 的雜環等(注:四氮唑、嘌呤及酰亞胺特殊情況)。
2、顯酸性的結構分子中往往含酸性取代基,如:COOH、酚羥基、烯醇、酰亞胺、與強吸電子基有關的H 等。
(三)常見的雜環母核——五元雜環 
(四)常見的雜環母核——六元雜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