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后期的母系氏族階段,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個以母系血統為紐帶的氏族都必須有一個區別于其他氏族的稱呼,這就是“姓”。“姓”字從女從生,是個會意字,表示“女所生”。《白虎通義·姓名》:“姓者,生也。”同一個老祖母所生的后代,就是同姓。正因為不同的姓表示著不同的女性祖先,所以文獻中所見最古老的一批“姓”多帶“女”字,“如姬、姜、嬴、姒、媯、姞、妘、婤、嫪之類是也。” 姓是表明家族系統的符號。劉恕《通鑒外紀》:“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男子是社會舞臺的主角,他們都稱“氏”,方能“別貴賤”。直到先秦時期,男子從不以姓相稱。顧炎武細考《左傳》,認為其中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沒有男子稱姓者。錢大昕進一步指出:“三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漢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為周子南君,此為男子冠姓于名之始。”因“姓”是母系氏族時期形成的,“統系百世而不變”,故先秦時期“姓”的數量很少。據顧炎武統計,“見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三”。漢代以后,則人人有姓。 我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姓?相關書籍上給出的數字大體在5100至6362之間。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根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按0.05%抽樣(57萬余人),所見漢字姓氏只有1066個。該項研究“估計漢族目前使用的姓氏大概有三千個左右”。無論古今,常用姓氏相對較少。宋代編成并廣為流傳的《百家姓》所列,只有504個。 由于我國漢字的姓在形、音、義等方面十分復雜,加之復姓、方言、避諱、習慣性讀音等原因,造成在讀音、字形上的特殊性。比如,姓中的多音字,如,“區”念ōu,“仇”念qiú,“單”念shàn等。還有復姓中的“尉遲”念yùchí、“萬俟”念mòqí等。再加漢字簡化,過去的兩個姓,變成了一個字,如閻(閆)、后(後)、郁(鬰)、升(昇、陞)、岳(嶽)、鐘(鍾)等。 一般以為同一姓氏,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實不盡然。姓雖同音、同形、同義,但由于其有多個地望(出處),加上改姓、賜姓等,同姓未必就是一家。如元姓,商代即有元氏(太史元銑),后北魏孝文帝改拓跋氏為元氏,再后來魏將云氏改為元姓,魏武侯公子元之后亦是元姓,雖然都姓元,卻非同一祖宗之所出。 古籍中好多不像是姓的姓,古人稱之為“僻姓”“希姓”“奇姓”,并有《希姓錄》《奇姓通》等專門書籍。比如,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星,父、母、兄、弟、伯、叔、公、婆等,都是姓。還有,天干地支,從一到十,到百、千、萬、億,都是單字姓。另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八的數字復姓,就連“百家姓”三個字都是姓。 星期文庫 “姓名”說之二 |
|
來自: 少叟3cub0sj34d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