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千百年來在眾多的城市中占盡了一個季節的先機。
從詩中可以細細品味出詩人熟稔于心的此時的揚州景物:輕風揮灑細雨,楊柳低
垂絲絳,潔白淡雅的瓊花靜靜地盛開,再加上“吱吱”的小船輕櫓聲,最能勾起
人們對揚州這塊富于詩情畫意的繁華勝地的美好遐想。
美的季節。春風拂過,湖上柳絲婀娜起舞,這樣的柔秀之美讓人一見鐘情。“天
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有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俏麗而獨領諸湖風騷,占得一個
恰如其分的“瘦”字。揚州瘦西湖湖面雖不大,但“之”字形的水面屏列,狹長
曲折,宛若一條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顯得清幽而富于變化,構成一幅天
然的山水畫卷,體現出“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意境。
五步一柳,止不住展開對歷史長卷的回溯。揚州的市樹楊柳,有這樣一個傳說,
當年隋煬帝沿運河下揚州,翰林學士虞世基看到那么多美女拉龍舟香汗淋漓,建
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植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煬帝大喜,并手植第一株柳樹,
賜柳姓楊,從此柳樹就有了國姓,稱為楊柳。
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的楹聯,恰如其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兒,但是瘦要瘦得苗條,小要小得精致。假若你面釣魚臺偏北而立,視西側圓門,
景收五亭橋;看南側洞門,映白塔高聳。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是我
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杰出范例。
又叫“蓮花橋”。橋上五亭顯南方之秀,橋身顯北方之雄,南北兩種風格融為一
體。它不僅是揚州瘦西湖的象征,還是揚州市的標志性建筑,被我國著名橋梁專
家茅以升譽為中國最秀美的橋。五亭橋南為蓮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便是白塔,
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
簫”詩句,讓人感到十分的嫻靜和幽遠。我總弄不明白,這二十四橋究竟是二十
四座橋,還是就這一座橋。我更弄不明白唐代詩人徐凝在他的《憶揚州》詩中為
什么吟哦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是揚州無賴?還是自己流連忘
返?!
“曾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的名句。千百年來,瓊花還被眾多文人墨
客題詠贊頌,形容渲染到了極致。作為高雅、純美與圣潔的化身,潔白淡雅的瓊
花便成了我心目中凝結的情愫。我至今弄不明白,為什么瓊花那么嬌嫩、清高,
只能栽在揚州,移到別處就不肯開花。民間關于瓊女與觀郎不懼隋煬帝淫威,雙
雙殉情的傳說表達了人民好惡愛憎的一個視窗,不在乎與史實是否吻合。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揚州為什么讓那么多的文人墨客魂牽夢繞。原來
中國所謂的山水大都蒙上文人墨客的印痕,如果失去他們的滋潤,這些山水也將
失去其靈秀。從泛意上講,揚州的明月不正是中國文人墨客精神家園的最好注腳
嗎?仕途通達、人生得意之時,揚州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失意落
魄、雄心隱退之際,揚州又為他們提供一方憩息的凈土。
來有那么一天,我攢足了錢,買下揚州的明月,尋找一份沉靜而平和的美,慰藉
屬于我自己的精神家園。雖然這種想法幾近于妄想,但我依然那么癡心地期待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