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1 
目前大豆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以東北最著名,亦廣泛栽培于世界各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大豆田中主要的病害識別和防治知識。 根腐病主要發生于幼苗期,成株危害減輕。病株根部及莖基部形成褐色橢圓形或長條形病斑,甚至危害側根。后期根部變黑褐色,表皮腐爛。病株矮黃,下部葉片提早脫落。病株一般不枯死,但是結莢少,粒小。該病是典型的土傳病害,致病菌可以附著在種子上使幼苗出土前就發病。所以大豆連作地塊發病重,連作年限越久,發病越重;春季低溫及低洼地或連續降雨易發病,播種過早、過深、幼苗出土慢及重茬、耕作粗放地塊一般發病也很嚴重。①與玉米、小麥和馬鈴薯等作物輪作,及時翻耕、平整細耙,改善土壤通氣狀態,減少田間積水。適時中耕培土,促進根系發育,培育壯苗,增強抗病力。 ②藥劑防治:播種前使用種衣劑拌種,在發病初期噴灑或澆灌25%甲霜靈800倍液或2.5%咯菌腈1000倍液。 大豆菌核病又稱白腐病。幼苗期發病先在幼苗莖基部發病并向上擴展蔓延,病部呈深綠色濕腐狀,有白色菌絲體,病勢加劇幼苗倒伏、死亡。成株期一般在莖部或莖基部產生暗褐色不定形或條狀病斑,擴大后可繞莖一周成一段段病斑,后呈蒼白色以至枯死。潮濕條件下病部產生白色絮狀菌絲體,其中雜有大小不等鼠糞狀菌核。大豆菌核病由核盤菌引起。在病源菌充足的條件下,田間濕度成為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高濕利于菌核病的發生,干旱少雨則發病輕。據對重迎茬大豆菌核病發病率調查:發病率最高的是豇豆茬,而當前茬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發病率比正常輪作大豆田高出20—50%。①使大豆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發病田應在收割后進行深翻,將菌核埋入土壤深層,并將病殘體清出田外,減少病源。 ②藥劑防治:目前對菌核病防效較好的藥有50%腐霉利、40%菌核凈、25%咪鮮胺、50%異菌脲,用量為每畝100g,一般于發病初期噴一次,7~10天后再噴一次。噴施以上藥劑時可加入蕓苔素內酯,促進植株盡快恢復生長,提高防治效果。 主要為害葉片,也侵染莖、莢和種子。在葉片上先產生紅褐色小斑點,后擴展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中央部分灰色,邊緣深褐色或黑色。莖部染病,產生橢圓形病斑,中央褐色,邊緣紅褐色,密布微細黑點。莢上病斑圓形或橢圓形,中央灰色,邊緣紅褐色。豆粒上病斑圓形至不規則形,中央灰色,邊緣暗色狀似“蛙眼”。大豆苗期低溫多雨發病嚴重,常造成大量缺苗;大豆重茬使田間菌源增多發病嚴重;過分密植、田間雜草多、造成植株郁閉,通風透光差或將大豆種在低洼易澇土壤水分飽和的地塊上灰斑病發生嚴重。在大豆花莢期降雨多、濕度大有利于灰斑病發生。①應采取避免重迎茬、合理輪作、清除病殘體、收獲后及時翻耕等措施,以減少越冬病菌。還應根據品種特性適當密植、加強田間管理以控制雜草、降低田間濕度等。 ②藥劑防治: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視病情隔7~10天防治2次。 主要為害幼苗或成株葉片、豆莢及豆粒。幼苗發病,從真葉或其它復葉葉片莖部開始沿葉脈出現大片褪綠斑塊,以后全葉變黃枯死。天氣潮濕時,病斑背面密生很厚的灰白色霉層。成株期復葉上的病斑散生,病斑呈現圓形或不規則的褪綠黃斑,后期變成黃褐色不規則形或多角形枯斑,病健部分界明顯,發病重時很多病斑可匯合成更大的塊狀病斑,其病斑背面也布滿灰白色霉層,病葉枯干后可引起提早落葉。土壤溫度低利于發病,當發病期遇到多雨、濕度大、溫度高低交替發病重,苗期發病與土壤溫、濕度關系密切。①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與其它作物輪作2年以上。
②種子處理。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可用72.2%霜霉威鹽酸鹽,35%甲霜靈粉劑、80%三乙磷酸鋁可濕性粉劑、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等都可以,用量為種子重量0.1~0.3%。 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50~180g每畝;或722g/L霜霉威鹽酸鹽水劑60~70ml每畝,或687.5g/L氟菌·霜霉威懸浮劑60~75ml每畝;對水噴霧,間隔7~10天噴灑一次。注意陰雨天、大風天、中午炎熱時段、有霧或露水大時不能噴藥。 ①葉片。初生圓形紫紅色小斑點,主要沿中脈或側脈的兩側發生,條件適宜時,病斑匯合成不規則形大斑。葉脈上的病斑紫褐色,長條形。嚴重時葉片發黃,濕度大時葉正反兩面均產生紫黑色霉狀物。②莖稈。病斑呈長條狀或梭形,紅褐色,后期呈灰褐色,具光澤。嚴重的整個莖稈變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層。③豆莢。病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無明顯邊緣,灰斑灰黑色,莢干燥后變黑色,生紫黑色霉狀物。④種子。病斑不規則,僅限于種皮,不深入內部,癥狀因品種及發病時期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多呈紫色,有的呈青黑色,在臍部四周形成淺紫色斑塊,嚴重的整個豆粒變為紫色,有的龜裂。開花期和結莢期多雨,氣溫偏高,均溫12.5-27℃,發病重;連作地及早熟種發病重;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也利于發病。①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與禾本科或其他非寄主植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剔除帶病種子,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 ②加強水肥管理。清溝排濕,防止田間濕度過大。苗期用液肥300倍液噴施一次,結莢后和膨粒期各用200-300倍液噴施一次,促進植株長勢繁茂,增強免疫力。 ③在開花始期、蕾期、結莢期、嫩莢期各噴1次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每畝噴配好的藥液55升左右。 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和莖。癥狀非常明顯易辨認,葉片兩面均可發病,初生黃褐色斑,病斑擴展后葉背面稍隆起,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致葉片早枯。降雨量大、降雨日數多,持續時間長發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種早時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鼓粒期受害重。① 選用抗病品種,注意開溝排水,采用高畦或壟作,防止濕氣滯留,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等藥劑,每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大豆立枯病僅在苗期發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莖基部出現紅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層開裂呈潰瘍狀,病菌的菌絲最初無色,以后逐漸變為褐色。病害嚴重時,外形矮小,生育遲緩,靠地面的莖赤褐色,皮層開裂,呈潰瘍狀。連作發病重,輪作發病輕;種子質量差發病重,凡發霉變質的種子一定發病重;播種愈早,幼苗田間生長時期長發病愈重;地下害蟲多、土質瘠薄、缺肥和大豆長勢差的田塊發病重。①栽培管理: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輪作,避免在低洼地種植大豆,或者加強排水排澇,降低土壤濕度,減輕發病。輪作和施用腐熟有機肥。 ②拌種:用種子量0.3%的40%甲基立枯磷乳油,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或采用25%甲霜靈0.3kg拌大豆種子l00kg。 ③苗期灌根:可選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25%甲霜靈800倍液,或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1500倍液等。 ④藥劑處理:發病初期開始噴灑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1800倍液,或54.5%惡霉·福美雙1500倍液,或3%惡霉·甲霜靈水劑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并做到噴勻噴足。 大豆花葉病是一種病毒病,病害癥狀比較多樣,因病毒種類、大豆品種、侵染時期及環境條件而變。常見的是花葉皺縮、沿葉脈皰狀斑、葉邊下卷、頂枯、植株矮小、局部或系統性畸形或壞死。一旦感染大豆花葉病毒,新葉都會出現花葉(以此可以與除草劑引起的局部要害進行區分)。生產上使用了帶毒率高的豆種,且介體蚜蟲發生早、數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種抗病性不高,播種晚時,該病易流行。①建立無病毒種子田:無病毒種子田要求在種子四周圍100米范圍內無該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種子田在苗期拔除病株,收獲前發現病株也應拔除。收獲的種子要求帶毒率在1%以下,病株率高或帶毒率高的種子不能作為下年種植的種子用。 ②防治蟲害:應及時噴藥,消滅傳毒介體。常用3%啶蟲脒乳油1500倍液,或用2%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20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 胞囊線蟲主要危害根系,發病初期葉片缺綠,逐漸黃化,嚴重時矮化,葉片黃化,生長瘦弱,逐漸干枯而死。大豆胞囊線蟲初侵入根系時,根表出現褐色斑點,逐漸根系發育變弱,造成根系不發達,根瘤減少,根部表皮龜裂,易受其他真菌或細菌侵害引起腐爛,根內雌蟲成熟后露出根表,在根上可見白色或淡黃色小米粒大的肉質顆粒,即線蟲成熟的雌蟲。線蟲在田間傳播主要通過田間作業時農機具和人、畜攜帶含有線蟲或胞囊的土壤。其次為灌溉、流水及未經腐熟肥料。種子中夾雜的胞囊可遠距離傳播病害,是病害傳播到新區的主要途徑。通氣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或干旱貧脊土壤適于線蟲生長發育,堿性土壤更適合于線蟲生活和繁殖。大豆連作和迎茬種植,大豆胞囊線蟲病發生較重,種一季非寄主作物后,線蟲數量急劇下降。①病田種玉米或水稻后,胞囊量下降30%以上,是行之有效的農業防治措施,此外要避免連作、重茬,做到合理輪作。 ②藥劑防治提倡施用5%阿維菌素(興柏克線)或甲基異柳磷水溶性顆粒劑。此外也可用3%克線磷5kg拌土后穴施,效果明顯。蟲量較大地塊用3%呋喃丹顆粒劑每畝地施2~4kg或5%甲拌磷顆粒劑8kg或10%涕滅威顆粒劑2.5~5kg。 生育期 | 防治對象 | 防治措施 | 播種期 | 根腐病、菌核病、紫斑病、霜霉病等 | 15%多·福懸浮種衣劑藥種比1:40-60 | 胞囊線蟲病、地下害蟲等 | 20%福·克懸浮種衣劑1:40或30%毒死蜱微囊懸浮劑 | 雜草 | 40%撲·乙乳油200-250克/畝播后芽前施用 | 苗期 | 大豆花葉病 | 3%啶蟲脒乳油1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溶液劑3000-4000倍液+氨基酸水溶肥 | 霜霉病 | 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50~180g/畝 | 大豆蚜蟲、盲蝽象 | 10%吡蟲啉可溶液劑3000-4000倍液 | 1.8%阿維菌素乳油1500倍液或5%甲維鹽微乳劑4000-5000倍液 | 紅蜘蛛 | 5%噻螨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73%炔螨特乳油3000倍液, | 花莢期 | 菌核病、大豆紫斑病、灰斑病、葉斑病 |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或25%斑無蹤懸浮劑2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 霜霉病 | 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50~180g/畝 | 蚜蟲、盲蝽象 | 45%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高氯·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 | 豆桿蠅、造橋蟲、豆天蛾、豆莢螟、食心蟲、甜菜夜蛾、草地螟等 | 紅蜘蛛 | 5%噻螨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73%炔螨特乳油3000倍液, | 結莢期 | 大豆紫斑病、灰斑病、葉斑病等 |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或25%斑無蹤懸浮劑2000倍液。 | 大豆食心蟲、豆莢螟、造橋蟲等 | 45%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高氯·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1500倍液,或5%甲維鹽微乳劑4000-5000倍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