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知道,從現存的文獻來看,在北宋周敦頤(1017―1073)、邵雍(1011—1077)之前,易學家們注釋《周易》,都沒有出現“易圖”。學界一般認為,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陰陽魚”形狀的太極圖,最先是由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中傳出來的,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圖、后天八卦圖等則最先是由邵雍傳出來的。 《宋史·朱震傳》記載: 有《漢上易解》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 《宋史·李之才傳》記載: 穆修之《易》受之種放,放受之陳摶,源流最遠,其圖書象數變通之妙,秦漢以來鮮有知者。
由于這些圖在北宋之前、《周易》形成后那么漫長的時間中都沒有被漢唐以來的易學家傳出來,所以不少學者都對這些易圖的真實來源表示懷疑,認為可能源于道家隱士自作,而非伏羲、文王等人所作。由于對這些“易圖”北宋以來解釋眾說紛紜、并無定解,初學者切不可一開始便耽溺于易圖之神秘奧妙而不知深淺地“陷入”進去,舍本逐末,徒增困擾。完全不了解這些易圖,絲毫不妨礙我們學習《周易》天人合一的大智慧。 因此,我們下面介紹“先天八卦圖”和“后天八卦圖”時也只是點到即止。
《周易·說卦傳》中有一段文字,可以看是“先天八卦圖”和“后天八卦圖”作圖的理論依據: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先天八卦圖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后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解說: “先天八卦圖”宋人以為創自伏羲,所以又叫“伏羲八卦圖”。 這個圖的特點是: “四正卦”為:乾南、坤北、離東、坎西 “四隅卦”為: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兌東南 這個圖的優點是能夠很好地反映《周易》八卦中的“陰陽”觀,或者我們上一講介紹過的“乾坤生六子”觀: 從圖上來看,非常直觀地顯示出了八個卦陰陽相互“對立”; 乾、坤代表天地父母,所以定南北,乾為陽,所以在南,坤為陰,所以在北; 震代表長子,居東北(東北陽氣盛),巽代表長女,居西南(西南陰氣盛); 艮代表少子,居西北(西北陰氣偏盛),兌代表少子,居東南(東南陽氣偏盛); 離代表中子,居東,坎卦代表中女,居西。但按照“東方陽氣得中”、“西方陰氣得中”的觀念,應該是離卦居西、坎卦居東才對。當然,這個問題如果要講通,也可以解釋說,這正好體現了《周易》中“陰陽互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立統一)的觀念,因為“離卦”就代表“火”(陽),坎卦就代表“水”(陰)。 總體來說,由于“先天八卦圖”自宋以來,古人已有很多的質疑與各種解釋,且至今看來,都很難令人滿意。而且這個圖在北宋以來,受易學影響的各行各業與日常生活中影響也較小,所以對于非易學、術數專業的研究者而言,這個圖可以不用強記。
后天八卦圖
“后天八卦圖”解說: “后天八卦圖”宋人以為創自周文王,所以又叫“文王八卦圖”。 這個圖的特點是: “四正卦”為:離南、坎北、震東、兌西 “四隅卦”為:艮東北、乾西北、坤西南、巽東南 東北四卦為陽卦,西南四卦為陰卦,陰陽整體上保持對立統一 正如《說卦傳》的詳細描述,它能從“震卦——艮卦”循環運行一遍來解釋宇宙萬物的“起始——終成”,然而,問題在于,從現代邏輯學來看,《說卦傳》里的這些描述顯得雜亂無序而且牽強附會,未必就能很好地解釋事物的終始。但由于這個圖反映了“易學”一整套宇宙生成觀,在后來發展過程中,與四季、五行、卦氣等學說結合了起來,形成了坎(水)代表北方與冬天、離(火)代表南方與夏天、震(木)代表東方與春天、兌(金)代表西方與秋天,以及乾兌皆為金、震巽皆為木、坤艮皆為土等觀念。以至于后來風水師發明看地形的羅盤時,使用的就是“后天八卦圖”而不是“先天八卦圖”,比如,按照八宅風水的基本觀念,西北方為最尊貴的乾位,應該作為男主人的臥室或辦公室,不應做廚房或衛生間,廚房屬火,衛生間屬水,乾卦屬金,火水居乾位,或克或泄,都不利于主人。因此之故,有意于了解術數文化或民間文化的人,初學時就可以將“后天八卦圖”的方位熟記于心。 依清和之見,“先天八卦圖”、“后天八卦圖”未必創自伏羲、文王,倒是很可能是道家隱士們根據《說卦傳》里面的這兩段連在一起的文字發明出來的,這兩個圖之間未必有什么先后或內在的邏輯聯系。不過精研卜筮與易象的近代易學家尚秉和先生(1870-1950)卻還是認為“后天方位”是由“先天方位”轉化而來,他認為“先天八卦方位”顯示的是靜止之“體”,后天八卦方位表現的是運化之“用”,比如,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乾南、坤北,如果乾坤陰陽相交,就形成了后天八卦方位中的離南、坎北,“先天方位,遂變為后天,由靜而動矣。……故《說卦》首以‘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演先天卦位之義,再明指后天。”(《周易尚氏學》)。 尚先生的這種觀點很符合易學的基本精神,也很讓人啟發,但平心而論,未必是“先天八卦圖”與“后天八卦圖”緣起的本義。因為從現存的易學資料來看,很可能是先有“后天八卦圖”,而后再有“先天八卦圖”。 總之一句話,學習《周易》的大道,對于這兩個圖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易圖,我們都可以暫時甚至終生都將其“束之高閣”或“敬而遠之”,不過,后面我們馬上要講到的“十二辟卦”和“八宮卦”這兩個對“六十四卦符號體系化”非常重要的“易圖”除外。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