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宗棠年少時懷才不遇,會試三考三敗,一氣之下放棄科舉回鄉教書,但他的才干早已聲名遠播,地方官員也愿意結交他。兩江總督陶澍請左宗棠為家庭教師,并和他結為親家,后來通過陶家,與胡林翼結識。 左公 2,咸豐二年,曾左相識。當時正是剿滅太平天國最艱辛時期,胡林翼一直向曾國藩舉薦左宗棠。咸豐四年,曾國藩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破格當知府,可是左嫌官小,不干。他說:若真以藍頂加于綸巾之上者,吾當披發入山,誓不復出矣。意思就是拿這么個破官忽悠我出來,我還不如歸隱山林呢。 3,太平天國起義后,當時的湖南巡撫張亮基派人請左宗棠出山,名義上是讓他當師爺,請他出謀劃策。實際上,左宗棠一到任,張亮基覺得左宗棠這人氣場太強悍,根本壓不住,他堂堂一個巡撫成了左師爺的小跟班。左宗棠后來很傲嬌地說:巡撫把練兵打仗的事兒交給我了,而各市縣的公文全是我來批。 4,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其中左宗棠最能打仗,張之洞次之。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前期,曾國藩沒錢招兵,把左宗棠的女婿陶桄給綁了,讓陶家捐了銀子,才把陶桄給放了。那時候左宗棠還是師爺,他聯合他親家在湖南的學生手下們,把曾國藩給趕出了長沙城。曾國藩灰溜溜地把軍隊從省城長沙搬到了地級市衡州。 左公雕像 5,左宗棠很瞧不起李鴻章,認為他不會帶兵打仗,對列強太軟弱。李鴻章也不喜歡左宗棠,他給左宗棠起個外號叫“破天荒相公”,諷刺他一個舉人功名水平太低居然做了軍機大臣。 左公故居 6,1874年發生了“塞防”與“海防”之爭,參與官員眾多,左宗棠和李鴻章分別成為兩派的領袖人物。后來清廷各安其事,塞防海防并舉。左宗棠遂以65歲高齡帶棺西征,而李鴻章也得以籌建北洋水軍。結果是左宗棠為大清保住了新疆,而李鴻章苦心經營二十年的北洋水師卻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 左公抬棺西征 7,新疆發生叛亂后,李鴻章建議放棄新疆,遭到了左宗棠強烈反對,左公西征后,李全力阻撓他收復新疆的行動,還將東南沿海關稅截留不上繳朝廷。為了籌集糧餉,左公只得通過胡雪巖向國外銀行融資。最后慈禧從皇家內庫撥款,才勉強保證了西征軍的軍費,但左公的錢袋子胡雪巖卻被李鴻章所芥蒂,最終被盛宣懷聯合國外洋行給整垮。 左公收復新疆路線圖 8,左宗棠在西北圍攻河州的時候,急缺大炮攻城,李鴻章就派盛宣懷等在上海堵胡雪巖,不讓胡雪巖給左公買大炮。河州戰役最艱難的時候,左公十萬部隊只有三百萬不到的軍費,李鴻章還跟人聯合起來,打算把劉銘傳的一萬多部隊派到陜西去拿左宗棠的軍餉,而且一年至少要吃掉200萬,這是擺明想吃垮左公。 9,左宗棠是晚清官場的一個特例,雖是舉人,卻能做軍機大臣;雖是文人,卻能以武功成為晚清重臣,封疆大吏。他經常說: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曾去世后,左舉薦曾的兒子曾紀澤出使俄國擔任大使,后來曾紀澤也是左推薦他進入的總理衙門,左臨死前還推薦曾紀澤參與海防建設。(曾紀澤這人一心為國) 10,1885年,中法戰爭,李鴻章主和,左宗棠主戰。李鴻章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左宗棠罵李鴻章“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就率手下的將領們告左宗棠小跟班們的狀,害的湘軍名將王德榜、臺灣兵備道劉璈都丟了官,胡雪巖被抄家。 左公收復新疆圖 11,左宗棠兩次率部西征,一路進軍,一路修橋筑路,沿途種植榆楊柳樹。不出幾年工夫,從蘭州到肅州,從河西到哈密,從吐魯番到烏魯木齊,凡湘軍所到之處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連綿不斷,枝拂云霄,這就是被后人所稱的“左公柳”。 12,左宗棠布衣時,林則徐就聞其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則徐途經湖南,遍尋不得,后終于在長沙舟中得見。左宗棠也早慕林則徐大名,急于相見,不料慌忙之間落入水中。左宗棠爬上林則徐的船后,要行拜謁之禮,林則徐忙阻攔道:“落湯雞了,還做什么禮節?快去更衣!”兩人相談達旦。 左公墓 13,左宗棠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為檢查江海防務,曾四次巡視上海。首次巡視時,他帶親兵數百人,外國租借的工部局以結刀持械通過須照會為由加以阻攔。左宗棠大怒:上海本中國地,外人只租借爾。以我中國軍人行中國之地,何照會之有?他命令所有親兵槍實彈,刀出鞘。洋人服軟,清除道路,換升中國龍旗,鳴炮十三響以迎接。此后巡視,洋人愈加恭謹有禮。第四次巡視時,外國洋行人員和英、美、德、俄、奧等國公使均前往坐船晉謁。 |
|
來自: 半城湖之緣 > 《清四大名臣 曾左李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