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宏偉 輯
【文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文學常識】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閱讀理解】
1.作者登臨懷古,為何在眾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孫權和劉裕二人呢?
〖答案〗①兩人都是遺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權,照應標題“京口北固亭懷古”。②作者以兩人自比。作者雖力主北伐抗敵,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官員及管理治安、財務的職務,并不給他率兵出征的機會,難以實現其抗金報國的志向。③借古諷今,對孫、劉的贊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
2.“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試結合全詞分析。
〖答案〗這一句的意思是,孫權的風流余韻現已不復存在。“舞榭歌臺”是承平氣象的象征。孫權處在群雄紛爭的時代,而吳國能出現承平氣象,是因為他能確保自己的國家不受外敵侵犯。“風流
”,指孫權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樹,這里引申為孫權的遺跡。“雨打風吹”,指的是歷史的風雨,自孫權以后,京口一帶屢遭兵燹,到辛棄疾時已將近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余韻已蕩然無存。詞人慨嘆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孫權,又為當前的時局擔憂,忠義之心耿如日月。
3.下闋一開始,作者筆鋒一轉提到宋文帝劉義隆,這有何用意?
〖答案〗宋文帝好大喜功,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聽信王玄謨的話,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樣的業績,結果慘遭失敗。而眼下韓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軍事上的冒險不可取。作者想告誡韓侂胄,應以劉義隆為鑒誡,汲取教訓,慎重行事。“草草”指時間倉促,行動輕率。“贏得”,換得,落得。“倉皇”,手忙腳亂。“北顧”,回頭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敵人追來。極寫慘敗之情狀。
4.結尾提到廉頗有何用意?“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有何具體含義?
〖答案〗這是全詞的主旨句,是詞人以廉頗自況。這一年詞人已經
64歲了,但他仍然希望為國效力,可惜韓侂胄不接納他的緩進建議,又有小人從中挑撥,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處境相似的廉頗。廉頗老年趙王尚且派人過問他,而自己呢?“憑誰問”,有誰來問,也就等于無人來過問,境況竟然不及廉頗,這不能不讓人惋惜、憂慮、氣憤。用反問句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5.“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折射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答案〗這是詞人以廉頗自況。這一年詞人已經65歲了,但他仍然希望為國效力;可惜韓侂胄不接納他的緩進建議,又有小人從中挑撥,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他猜想很可能會像當年趙國名將廉頗一樣,被執政者棄置不用。他的這一猜想很快變成了事實——韓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
6.下列對這首詞詞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起始“千古江山”四句,借追憶孫權,感嘆山河長存,人世滄桑,而言外之意是說當前無人能力挽狂瀾,抵御外侮。
B.緊承的“斜陽草樹”六句,借緬懷東晉劉裕,盛贊其北伐時的雄姿和聲威,暗示出作者殺敵報國的決心。
C.下闋開頭“元嘉草草”三句,借劉義隆北伐失敗的故事,從反面透露作者對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堅信自己一定能取得勝利。
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見情景,揭示了由于南宋統治集團茍且偷安、妥協投降而給國家帶來了嚴重后果。
〖答案〗C.作者借劉義隆北伐失敗的故事,意在提醒南宋朝廷要作好北伐的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免遭歷史覆轍。
7.下列對這首詞的鑒賞評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詞的上闋由當地風光引出歷史人物,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筆調沉雄凄婉,意境蒼涼悲壯,寄寓了作者對國事的感慨和憂慮。
B. “可堪回首”詞句一語千鈞,不但使后兩句的畫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內容,而且也表達出了作者憂時傷世的強烈感情。
C.詞的結尾處,作者以廉頗自況,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現了作者有心殺敵報國,卻又力不從心的苦悶心情。
D.全詞用典雖多,卻都關合時事,十分貼切,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答案〗C.“力不從心的苦悶心情”的說法明顯錯誤。
8.詞中用廉頗事作為全詞結尾的用意是什么?對這首詞上闋的詞句,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表明歷經千古的江山,許多歷史遺跡都在漫長的歲月中銷蝕難尋了,就連別具慧眼的英雄也找不到孫權建都的遺跡了。
B.第二句懷想當年孫權稱帝時縱情歡樂的舞榭歌臺都在風雨中殘破了,而那臺榭上曾風流一時的歌女舞伎們,也蹤影全無了。
C.第三句描述當年劉裕的生活環境。劉裕雖最終稱帝,但小時曾是寄人籬下的奴仆,在斜陽草樹里勞作,在尋常巷陌中生活。
D.第四句贊嘆宋武帝的英雄業績,他指揮下的軍隊精銳善戰,他的豪志充括著蒼茫大地。只是可惜,這些都已是懷想中的往事。
〖答案〗D (A項應為“難以尋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了”。B項“舞榭歌臺”是指當年的繁華景象,與舞伎無關。C項“寄奴”是劉裕的小名,而不是寄人籬下的奴仆。)
9.對這首詞下闋的詞句,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寫宋文帝空懷霍去病的建功志向,元嘉年間用兵卻有失草率,結果被金兵擊敗,發出“倉皇北顧”的嘆息。
B.第二句寫詩人痛切的回憶,自宋文帝戰敗,詩人從北方抗金南歸,已歷四十三年,仍牢記著揚州大路連天的戰火。
C.第三句寫眼前一派升平景象,人們設祭擊鼓,紛紛雜雜,有誰還記得這佛貍祠曾是北國異族勝利后建的行宮?
D.第四句寫春秋時代廉頗的故事。廉頗最終雖因為年老而未被趙王起用,但終究還有人去探問他,而自己誰來過問?
〖答案〗C (A項不是被金兵擊敗。B項“自宋文帝戰敗”錯。D項應為戰國時代。)
10.關于這首詞的下闋,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首句,典中套著典故,顯示出一種歷史的沉郁感,擴大了詞句的容量。
B.第二句多處倒置語序,產生了一種頓挫蒼涼的藝術效果,與詞句內容高度和諧。
C.第三句語氣強烈,滿心積郁,噴口而出,與“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憂憤異曲同工。
D.第四句以廉頗自比,表達了詩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以身許國的豪邁激情。
〖答案〗D D項表達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11.對《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人道寄奴曾住”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都是能夠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從京口起步的。此處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跡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熱情。
B.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是因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出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侂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C.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的目的是借鑒歷史,說明伐金必須作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暗指韓侂胄急于北伐可能重蹈覆轍。
D.“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說的是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答案〗B
“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是作者的心里話,“他”應該改為“我”,否則會使人誤解提出正確戰略意圖的是韓侂胄。
12.對《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古江山”六句追憶三國時的吳帝孫權,感嘆山河長存,人世滄桑,悼古意在傷今,言外之意是說當前無人能夠力挽狂瀾,振興宋室,抵御外侮。
B.上片懷古都與京口有關,由當地風光引出歷史人物,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筆調沉雄凄婉,意境蒼涼悲壯,寄寓了作者對國事的感慨和憂慮。
C.結尾三句以老將廉頗自喻,概括了自己一生坎坷的遭遇,表明如今雖然年紀老大,但雄心猶存,尚能為國殺敵立功,朝廷對此是了解的,并有望得到重用。
D.這首詞寫得沉痛悲壯,語言精練深刻,雖然用典較多,但都關乎時事,用得十分貼切,藝術感染力很強。
〖答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