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焦慮的時代,內容更新太快,舊知識還未了解就被新概念所替代。提倡每周一本書,即使真的堅持做到一周一本,頂多也只會從頭到尾通順的讀一遍,至于吸收到多少知識,能記得多少內容從未總結過也從未反思過,只能在書單上默默的打勾,這本書讀完了,然后內心滿滿地滿足感。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呢?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真的會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反復讀同一本書嗎? 如果說讀書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思想, 那么讀書筆記的作用就是讓自己更有深度。語文有一道必考題用一句話總結中心思想,這種學習方式是非常有效的。能用5句話總結出一本書的主題與內容,基本上就已經消化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幫助我們養成提煉主題,快速識別重點內容的能力,用一元化筆記管理的方式把內容集中化,知識系統化,是在《高效能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細分深入與提煉。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奧野宣之,他是日本學習方法論的培訓師,也是“學習方法論”的推廣人,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寫游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煉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重點內容是從選書、筆記、應用三個方面來做闡述的。 你真的會選書嗎?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線索 將生活中每天接觸到的信息,分門別類的將感興趣的的主題隨時記錄下來,然后通過網絡查詢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和出處。比如像看報紙、新聞、廣播等遇到新訊息,將感興趣或未知的部分用本子記錄下來,了解對應的相關資料,就可以成為選書的一部分了。用觀察和細心來發現生活中有興趣及未知的事物,既保證了學習的樂趣,又挖掘到生活中被忽略的智慧。 找到關鍵的“樞紐書” 經典作品中常常會看到旁征博引某些歷史典故、科學數據、地理知識等信息來表明某個論點的準確性,或者作品中常常會帶出其他作品的名字,附帶出的書籍資料都是作者經過重重篩選出來的好書,這一類的書籍不可錯過,值得深讀。它的好處是以讀過的書為起點了解其他內容的相關性,引發閱讀的過程,可以很好的建立知識的系統性,促進知識的消化與吸收。 筆記讓成果一目了然“ 蔥鮪火鍋式” 讀書筆記,提煉重點的學習方法。 《高效能閱讀》的功利性閱讀的方式與《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的選書環節中培養出來的自主意識,可以很快速的分辨出書本中認為重要的內容和有價值的信息。將重要的、有用的內容抄下來,并在旁邊做好相對應筆記。筆記的內容可以是摘抄的理由、感想、理解、看法與批判等,筆記與摘抄相當于將書本又二次思考了一遍。從選書、看書、到摘抄形成思考的閉環,確保留下來的內容都是干貨。提煉的干貨反映出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和吸收效果,不追求數量的基礎上保證所讀的書都是有效的。不僅大大的節約了讀書的時間,同時為定期的溫故而之新打下了基礎,將重讀成為重點讀,對于忙碌和讀書量多的我們是增強記憶和理解的最好辦法了。 讀書筆記是一劑良藥用書本的知識、別人的經驗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學以致用是讀書的價值體現。比如說你在考慮跳槽的問題上,除了聽朋友建議之外,也可以從書中參考別人的做法。首先,可以先設定“跳槽”、“職業規劃”、“職場計劃”、“工作方法”5個主題方法,從每一本書挑選出重點內容和有效信息,找出每個論據支持的論點,加上評論與思考。然后用每本書的論據論點進行辯證,以及當時的思考筆記,一邊修正自己的假說,一邊對比找觀點,得出最終讓自己信服的結論。帶入思考與筆記的讀書方式就是將自己輸入的知識轉化成輸出,用別人的經驗與方法來解決現實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這才是有效的讀書方法,也是保長久學習能力的方法。 讀書無用論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你讀過那么多書,卻過不好這一生。”造成這個局面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讀書目的、讀書方法沒有搞清楚,學到知識不能內化成自己知識體系,并運用到實踐中。所謂讀書的動機和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點”。即使拍攝同樣的場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遠處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海爾的張瑞敏是在德魯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找打了新的經營方式,將海爾從一家瀕臨倒閉的冰箱制造商,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公司之一。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書的價值是通過時間體現的,有些書只有在讀完一段時間以后才能讓人源源不斷的感受到其中的魅力。路遙《平凡的世界》里的孫少平在平凡的人生境遇中,書籍伴他走過了無數困苦的歲月,像儒家提倡的“慎獨”一樣,終究沒有敗與世俗。公園晨跑遇到精神抖擻、帶著眼鏡、笑容溫和、著裝干凈清爽的老人總會忍不住多看幾眼,他們的身上透露出經過歲月沉淀洗禮的人生態度,散發著從容不迫的魅力。這是歲月洗禮后的印章,就如讀書多了,容顏自然也就變了有異曲同工之境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