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免不了大魚大肉,但在云陽縣民權村,家家戶戶都要吃上一碗紅糖湯圓,這才是春節清晨正確的打開方式。 燒了百年紅糖老灶 民權村是當地有名的“紅糖村”,也被當地人稱熬糖村,在三峽地區小有名氣。冬至前后,是熬紅糖的最佳時期。按道理,今年春節期間,紅糖早已過了銷售期,但90后紅糖廠老板卻自留了1000斤紅糖,專門留售給返鄉過節的云陽人,希望家鄉人在節后,背包里能帶上家的甜味,然后安心返程工作。 云陽的紅糖比冰糖甜 甘蔗田里收完, 需要燃燒一些甘蔗桿當肥料 熬糖村位于云陽人和街道,那里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雨充沛,土質以中性夾砂土壤為主,適合甘蔗、龍眼、西瓜、枇杷等農業產業發展。 人和熬制土紅糖歷史悠久。根據《云陽志》文字記載,包括民權村在內,當地至少已有320年熬紅糖歷史。民權村在解放初期70年代左右,處于第一個產糖的鼎盛時期,當時的紅糖和桐油、羊皮、蠶繭并列為云陽四大特色農產品。 榨完汁的甘蔗桿 曾有順口溜,“開縣的橘子,萬縣(萬州)的窯貨,云陽的紅糖比冰糖甜”,反映出當時云陽紅糖的聲譽。 在上世紀90年代初,云陽成立了復興糖廠,在一定時期內,紅糖產業成為當時主要的經濟產業之一。2009年至今,是人和紅糖恢復、興盛的重要時間節點。很多有情懷的返鄉創業者,盯準了人們對生態物產、傳統工藝的需求。重新開始的土紅糖熬制,由最初的兩家老糖坊,發展到如今的9家,成為當地紅糖產業發展最迅速、生產最興旺、產品最豐富的時期。 凝結如石,破之如砂,云陽土紅糖的歷史在這里延續、傳承。 忘不掉家鄉的土糖 小伙回來搭灶臺 周小云自己在家修了一棟大樓,帶著老婆一起熬糖 今年28歲的周小云,18歲時就外出打工,月工資從2000元漲到1萬多,有了一定積蓄。兩年前,他決定回云陽老家發展,這讓同去外鄉打工的人吃驚。 周小云就是熬糖村的人,小時候看老一輩的人熬紅糖,踮起腳尖打望,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抓一塊放在嘴里,那味道甜到心坎里。他尤其喜歡母親煮的紅糖水、紅糖雞蛋,感冒也不輕易吃藥,喝紅糖姜湯就好。這些有關紅糖的情結,以至于他到了外地也不能忘懷。 放糖的倉庫 周小云前年回來,把媳婦也一同帶了回來,很快注冊了自己的紅糖廠,將自家院前的農地改成生產間,迅速架起了幾口連環鍋和灶臺,同時四處托人打聽,上門請來好幾個熬糖老匠,紅紅火火開了工。 紅糖最基本的材料就是甘蔗,村里自產甘蔗少,大多需要從外地采購,光運費就是一筆不小花費。為鼓勵村民一起種植甘蔗,周小云想了個辦法,自費2萬元買來甘蔗,免費送給村民種。 “不需要鄉親給錢,只需要登個記拿走就是,收成的時候,優先把甘蔗賣給我就行?!庇眠@樣的方法,周小云不僅有了就近的甘蔗源,還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今年春節前,周小云的廠熬制了7萬斤紅糖,其中4萬是自產,3萬是加工。忙活一個月,光是給工人開工資就要10多萬元。一斤紅糖賣15-20元不等,有的是超市直接訂貨,一車一車來拉,基本上批量售賣。但是周小云卻特意留下了1000斤,專門拿一個房間來堆放。 老師傅在幾口大鍋里輪流搖瓢 “我在外打工10年,最曉得打工不易,當地人都好這口紅糖,在外最想念家鄉的甜味。春節前,我的糖是完全可以賣完,故意留一些,是想給返鄉的人。”周小云在用他的方式傳承紅糖的味道。 它曾是村民換糧食的好東西 老師傅分塊塑型 自從周小云這個年輕人開紅糖廠后,每到冬天熬糖時,總有不少村里的老人來東瞧瞧西看看。周小云說,老人瞧的就是家鄉情結。 采訪的時候,一個老大爺騎著三輪小貨車,從周小云紅糖廠經過,他停下來,背著手就往廠房里面鉆。 “又來檢查工作了呀,放心!” “嗯,你這個年輕人做事,我不擔心,注意安全哈。” 周小云建議我們趕緊問問這個老人,這可是村里的老會計、老生產隊長。老大爺叫楊繼才,今年66歲,幾十年前,還曾是民權村的村主任。 “熬紅糖的歷史,年輕人想聽,我就講?!睏顮敔斊鋵嵃筒坏梅窒磉@些記憶。 楊爺爺20來歲,就去村里糖坊幫工,當年糖坊幾乎全是小小的手工作坊,沿江而搭。選擇江邊,主要是方便糖酒公司、商者來往運糖。楊爺爺說,連環鍋熬糖那可是壯觀得很,小作坊3到5口鍋,大的9口,燒火采用當地煤,每挑一次煤,還得走十幾里路來回。 “70年代,村里的紅糖賣5毛錢一斤,要想賣個好價錢,要趕3小時木船去附近集鎮叫賣?!睏顮敔斦f,差不多每人每次挑一箱,60斤左右,紅糖個個跟磚頭似的。 “說實在話,民權村的紅糖當年沒有那么好賣,畢竟交通受限,產量不大,但肯定不輸質量。”楊爺爺印象最深的,還是當年村里人熬糖的精神面貌,用他質樸的話來形容,就是激情、團結、友愛的勞動氛圍?!?/strong>你想,畢竟辛辛苦苦熬出來,一部分為了交給國家,一部分為了養家糊口,還有一部分,是為了踏踏實實把祖輩傳下的手藝做下去?!睏顮敔斦f,那年頭的紅糖事業,撐起了一個村的念想。 楊爺爺說,上世紀50至70年代期間,其實村民家里熬紅糖、囤紅糖,還有一個好處——用來換糧食。只要勤快,家里的壯漢挑個30來斤,走上幾十公里路去鄰近村,就可以換到紅苕片、洋芋種子、包谷等,甚至是豬肉之類的好東西。 7口連環鍋4個師傅搖瓢 等待冷卻,一塊紅糖就成型了 傳統的紅糖熬制手法,云陽人稱其為“古法”。在90后老板周小云那里熬糖的4個關鍵性人物,都是中年人,個個身強力壯,他們24小時輪班,熬糖期間吃住都在糖廠,認識他們的人,都稱他們為“搖瓢”。 有多關鍵?拿周小云的紅糖廠來說,每年冬至前,廠里就要開火熬糖,春節前熄火,前前后后差不多要請20來人幫工,而大部分幫工者,都是圍著4個“搖瓢”轉的,比如幫忙榨糖、端鍋、燒水、打包…… 46歲的王茂坤就是其中一個關鍵性人物,雖然一年當中多數時候是喂牛務農,偶爾做零工補貼家用,但他確實是云陽為數不多的紅糖熬制傳承人。 王茂坤不是民權村人,家在雙江鎮塘坊村,與民權村不遠。他說,其實這兩個村都有生產一級紅糖的歷史,并且百年來熬制土紅糖從未間斷。 王茂坤從小跟著父親學熬糖手藝,16歲出師,他知道這手法極需要力大心細的人來操作?!暗谝?,熬糖的人腰力臂力要好;其次,責任心要強,畢竟熬糖的時候散發的熱度高,要耐熱,一熬至少就是七八小時一輪?!?/p> 王茂坤說,云陽的土紅糖普遍采用新鮮的甘蔗,經過切碎碾壓,壓出來的汁液去除泥土、細菌、纖維等雜質,用連環鍋以小火熬煮。周小云家的鍋有7口,不同的鍋承擔不同的任務,土紅糖的制成要經過榨汁、開泡、趕水、過濾、搖瓢、打沙等過程,才能將紅糖舀入模子,冷卻成型。 一道神奇考究的工序——撒菜油 甘蔗榨汁 “搖瓢”是核心,也是技術,更考驗師傅的耐心。“搖瓢越早,水蒸氣就散得越快,糖味就越濃越香。反之,偷懶不搖瓢的話,糖就會焦、糊鍋?!蓖趺ふf,云陽的熬糖師傅都挺勤快的,畢竟做的是祖上傳下來的手藝,招牌再怎么也不能搞砸。 “嘿,很多人不知道,熬紅糖是要放油的,老師傅喜歡放桐油,到了我們這一代,換成放菜油,作用都一樣,給紅糖除泡、收緊?!蓖趺ふf,其實這手藝還真是云陽熬糖人的生存之寶。60年代左右熬糖人的薪酬是8角錢一天,夠一家人吃上好肉了;90年代熬糖人薪酬10元一天,積攢下來補貼家用也是珍貴的。如今,他在周小云那里熬兩個月紅糖,差不多就拿12000元報酬,另外他還通過微商攬客,既制糖,也賣糖。 “人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站什么位置做什么事,糖要一直熬下去才不會忘根。”王茂坤說。 記住選紅糖的口令 紅糖村熬了幾百年的糖,選糖經驗完全有說服力。土質不一,甘蔗質量也不一,自然紅糖熬制成型的顏色也不一。 棗紅色和泥巴色,為自然色,火候得當,甜似冰糖,用刀輕切就散,糖味進入喉嚨帶清香。 偏黑,切下去帶綿性,熬糖過程中或許操作不到位。 糖味帶咸或酸,懂行人認為是不正常的糖,或許因為雨水較多,甘蔗肥料吸收不均所致。 |
|
來自: Loading69 > 《歷史地理/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