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六 · 5小時前 · 職場漫談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彭小六”(ID:pengxiaoliu1985),作者彭小六;36氪經授權發布。 01邱晨說焦慮就是干著急。 不知道學什么干著急;學不進去干著急;學了不知道用來干什么干著急;根本不想學,繼續干著急…… 干著急也不行,那就開始發奮努力!于是買了一堆課,報了一堆訓練營,屯了很多書··· ··· 想象一下這個情景,你本來只是口渴,結果被消防水槍噴的感覺吧。 那什么樣的知識才能解決這些焦慮呢?什么樣的知識是有很高的效用的,值得我們學習呢? 邱晨在《小學問》這本書的序言說,滿足高效用的知識有4個要素: 1、有應用場景,解決不知道學什么的焦慮。 和自己相關,知識的應用場景是自己熟悉的,學之前就知道可以用在哪里。 2、有解釋力,解決學不進去的焦慮。 能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相呼應,從而更容易被我們所理解和記憶。 3、可以遷移,解決學了不知道用來干什么的焦慮。 也就是說把A領域的知識放到B領域同樣適用,你可以很輕松的觸類旁通。 4、足夠“小”,解決壓根不想學的焦慮。 學習是必要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身體很誠實的一直在抗拒。最好的辦法,就是降低難度,提高頻率,潤物細無聲地去吸收和學習。 02李笑來老師提出學習的本質是學習概念和概念的鏈接。這個觀點我在《概念圖》這本書中得到了理論和工具驗證。 所謂的概念,你對一個抽象名詞的理解。 比如,閱讀,寫作,自由,愛,家庭,時間,自律··· ···這些都是概念,兩個或者多個概念通過連接詞語與概念的鏈接,構成了話題,進一步,就是網狀的領域。 李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中的分享方式,就是概念的分享。 一塊聽聽的閉門會議上,他提到他自己的寫作方式,一年60-70個概念,一個一個寫,不用擔心寫完,因為寫的過程中,又會延伸新的概念需要自己去學習和理解。 這種觀點獨此一家嗎?并不是,這已經是一個潛規則了。 比如古典老師的專欄《超級個體》,就是個人成長的概念集合;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不遠處有個小伙子拿著一本劉潤的《5分鐘商學院》,里面也是商業思維概念的集合。 所以,我幫別人輔導寫書的時候,我經常會讓他先寫出自己對這個出書主題的概念,少于30個,這本書不用寫了,因為你的專業度基本上才入門。 明白了學習的最小單元是概念,那學習的方法你就可以自己定了。 只要能搞清楚一個概念,無論是5分鐘讀一篇公眾號文章,還是30分鐘讀完一本書,還是精讀一本書,本質上,都是概念學習。 值得你花時間的,是概念的鏈接和遷移而已。 國民閱讀基礎課-洋蔥閱讀課的概念圖 03采銅說我們要關注知識的半衰期和收益期。 所謂的半衰期,其實是一個物理學概念,指的是元素的放射性過多久會衰減一般。 知識也有半衰期嗎? 有! 比如去年和今年大熱的區塊鏈技術,等投資熱過去,或者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這個知識就不太重要了。 這不是我的預見,之前的“物聯網”,“斜杠青年”,“互聯網思維”等知識,不都過時了么? 收益期是和半衰期相對應的概念,指這個知識給你創造價值的周期。 所以,如果半衰期和收益期兩個要素形成一個矩陣,我們選擇要學什么知識就一目了然了。 圖片來自曹將PPTao的公眾號文章 看完這張圖,再問問你自己平時刷手機的時候都看些什么呢? 當然,不是說刷劇不好。比如我最近就在刷動畫片《一人之下》,然后研究里面的故事模式,發現了《火影忍者》的痕跡。 04鄒小強的《只管去做》是一本目標管理的書籍,他在書中提到了一個選擇養成什么樣的習慣的評分卡。 評分的標準有三個:
習慣要一個接著一個養成的,而不是一下子同時養成好幾個習慣,你的意志力和自控力根本承受不來。 所以基于這三個要素給自己的即將要去養成的習慣打分,根據得分的排行,你就能理性的選擇了。 我覺得三個要素還是不夠,于是再增加了兩個,復利和半衰期: 基于小強老師的評分卡改造 其實這一張圖,也可以用來做你18年學習的判斷評分表。 什么該學,什么需要先學,自己用A4紙畫個表,一目了然。 05成甲師從查理芒格,他在《好好學習》中說,要我們關注那些底層規律的知識。 什么叫底層規律呢? 就是這個知識不單單之解釋了A領域,同時還能解釋BCDEF領域。 簡單一點的例子,比如我們做年度計劃的時候,要用到SMART原則,這個原則你就發現適用于任何做目標和計劃的領域:學英語,結婚,裝修房子。 比如項目管理,需要你做多個步驟而且周期很長,你都需要用到項目管理的思維。 項目管理的思想最初是美國在工業時代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起來的一個體系,甚至還有PMP這類國際性的項目經理資格認證考試。 復雜一點的,比如物理學的熵。 由熵為基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是說:在孤立系統中,體系與環境沒有能量交換,體系總是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總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 這么一個文縐縐的概念是底層規律嗎? 是,萬事萬物都是基于熵在變化的,生老病死,花開花謝,一些新生都會慢慢走向衰老和毀滅。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是世界知名的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心流」(flow)這個概念的創造者。他在《心流》中就提到了信息熵這個概念。用來解釋為什么我們越來越焦慮,越來越不快樂的原因。 熵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要不斷鍛煉身體,不斷學習精進自己的原因,因為這是在通過注入外力抵抗熵增啊! 在《好好學習》的最后一章,成甲列出了一些他覺得重要的底層規律知識:
感興趣可以再去讀一下。 06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告誡我們:不要手里拽著錘子就覺得滿世界都是釘子。要形成多元思維模型。 所謂的多元思維模型也就是你要擁有看待一個問題的多個不同角度。 多元思維模型 有了多元思維模型,這些思考模型就會相互強化并極大地放大彼此效應從而形成Lollapalooza效應。 我在《美第奇效應》書中也找到了類似的觀點:我們要關注知識的交叉連接。 這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這需要你持續不斷地學習。 比如,過完年,在要不要跳槽,或者找一份新工作這件事情上。聽過《梁寧-產品思維30講》的人,會想到“點-線-面-體”的概念。 也就是,我作為一個努力的點,我和誰組成一條線,是不是在一個上升的面上,我選擇的經濟體是上升還是下降? 梁寧講的是產品,你把自己當做產品,你就將產品思維遷移到了自己的職業規劃上,這就會產生美第奇效應。 07關于什么樣的知識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今天知道了:
當我們把這些都整合在一起,你會發現,你再去判斷一本書或者一個課程的時候,是不是就有了多元思維框架? 08最后一個問題:小六,你是怎么知道這么多的? 其實方法很簡單。 持續閱讀,一張一張的概念卡片做起來,做3年,就有今日的觸類旁通的效果了。 我的印象筆記 要讀的書很多?沒關系! 日本的劍圣宮本武藏,有一本書叫《五輪書》。 他說:“即使面對千軍萬馬,你要斬殺的其實只有你面對的一人。” 一本接著一本,這就是我持續閱讀的收益。 怕什么真理無窮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我是彭小六,期待你的留言區告訴我,你在2018年要學什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如若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