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選錄)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證治》:“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 《喉痧證治概要》:“爛喉丹痧,發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乃冬不藏精,冬應寒反溫,春寒猶禁,春應溫而反冷,經所謂非其時而有其氣,釀成疫證之邪也。邪從口鼻入于肺胃,咽喉為肺胃(衛)之門戶,暴寒束于外,疫癘郁于內,蒸騰肺胃二經,厥少之火乘勢上亢,于是發為爛喉痧也。” 《疫痧草》:“兄發痧而豫使弟服藥,盍若兄發痧而使弟他居之為妙乎?” 《瘍醫心得。論爛喉丹痧》:“天行疫癘,長幼傳染,外從口鼻而入,內從肺胃而發……。” (現代研究) 關于丹痧的研究,目前報道主要集中于本病的中醫臨床治療,包括辨證施治和選方用藥。大多根據病理的進展,分初、中、后期或衛、氣、營、血證治療。現歸納如下:初期邪在肺衛,以肺衛表證為主,治以宣肺透邪,清熱解表,常用方劑有銀翹散、解肌透痧湯、荊防敗毒散、普濟消毒飲等。中期邪在氣、營、血分,若以肺胃熱甚為主,治以清熱解毒,清氣涼營,常用方劑有清瘟敗毒飲、涼營清氣湯、黃連解毒湯、清心涼膈散、白虎解毒湯;以熱入營分為主,可用清營湯;以熱入血分為主,則用犀角地黃湯之類。后期為熱病傷陰,以肺胃陰傷為主,治宜滋養肺胃,常用方劑有沙參麥冬湯、清咽養營湯等。 李作森報道,辨其衛、氣、營、血分,分別采用透表、清營、解毒、養陰等法施治,照顧正氣,選用方藥。并結合針刺治療,隨證選取外金津、外玉液、大椎、三陰交等穴。同時配合冰硼散、錫類散吹喉。結果治療1'73例,顯效23例,無效9例,治愈率達8].5%。 臨床有許多單方驗方治療本病的報道。如陳瑞芬報道用自擬方(荊芥、防風、銀花、連翹、蒲公英、地丁草、丹參、赤芍、丹皮、梔子、板藍根、忍冬藤、生大黃)以清里發表,涼血化瘀治療本病,療效較為滿意。此外隨證加減用藥,如咽喉腫痛甚者加桔梗、牛蒡子以清利咽喉;恢復期而余熱未盡者可加生地、麥冬、玄參、地骨皮等養陰清熱之品。”,高仲山自創喉痧湯:連翹、銀花、蘆根、玄參、竹茹、麥冬各15g,牛蒡子、梔子、黃芩各lOg,生地20g,水煎,5小時1次,連服至痧透熱解,并強調丹痧未透不宜攻下,便結重者加大黃lOg,大便通即減之。可配安宮牛黃丸加涼黃酒調化內服,隨湯藥服之更佳.湯文學報道,用銀翹散加減治療本病,藥用銀花、連翹、板藍根各15g,牛蒡子、豆豉、黃芩、焦梔子各lOg,荊芥6g,薄荷、生甘草各5g,馬勃4g,蒲公英30g,服至發熱遞退,咽痛減輕,唯周身紅疹尚未隱退.則原方去荊芥、豆鼓、薄荷、牛蒡子,加生地、丹皮、白鮮皮,至病情痊愈。 中藥藥理研究匠明:黃芩、黃連、黃柏、山豆根、蒲公英、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青黛、梔子、夏枯草、穿心蓮等中草藥具有廣譜抗菌作用,抗溶血性鏈球菌作用也較強,故對本病具有治療和預防功效,故臨證時可根據辨證重點選用。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73.對癥辯證選名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