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代人非常重視祭祀這件事,一年當中有好幾個節日都是專門用來紀念祖先的,例如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節日。 除夕祭祖——農歷除夕 QINGMING 除夕,即大年初一前夜,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我國部分地區有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托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還有的地區到宗祠拜祖,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清明節祭祖——農歷四月初五 QINGMING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中元節祭祖——農歷七月十五 QINGMING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重陽節祭祖——農歷九月初九 QINGMING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后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送寒衣——農歷十月初一 QINGMING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農歷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后來,有的地方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感謝關注《語文周報》官微ywzbgf 責編:藍風 涉及其他版權問題, 敬請與我們聯系! |
|
來自: 老劉tdrhg > 《五十一、民族/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