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實證分享:一、 四禪八定,所經歷的種種境界。 是心靈覺知,由攀緣六根塵色,取舍外部世界的昏沉狀態。 轉向為,心靈觀照身心內在的覺照狀態。 心靈逐漸清淡中,覺知復蘇的過程,呈現出四禪八定境界。 覺性,在覺知中寂靜明晰,覺知融化于覺性。 覺性無生,明性無掛,空性無礙。 覺海性澄圓,無生覺圓妙。 呈現出圓明十方,清凈遍滿的,法界無際光明剎土。 禪定中的體驗狀態,核心永遠是覺知。 覺知以細微覺受,呈現剎那分別;覺受以覺知分辨,呈現細膩波動。 第壹層:四禪定。 初禪稱為離生喜樂地。 內心愿望對于世界,產生出厭離心。 不再執迷人世間的心靈,從人世間的欲望情感中,短暫的復蘇了清凈休息。 如疲于奔命的人,停止了奔跑的腳步,休息疲憊的身心。 心靈不再被思考外界的意識所凝固,心靈感知中的單純柔軟,自意識情緒中復蘇了安寧。 安寧柔軟的心淡泊清凈,對內心欲望感受有所覺察。 意識思維,不再隨著內心欲望的慣性去延展。 內心感受不被記憶思維加強,感受情緒就會淡化。 淡化過程中,心靈會感受到輕松愉悅,猶如人卸下了萬斤重擔。 解脫欲望情緒的疲憊后,感受深處的心靈體驗,開始逐漸清凈。 清凈淡泊的體驗,猶如靜水倒映浮云。 心靈體驗中的清凈,開始反觀思維意識的浮動。 猶如一輛停止的車輛,觀看奔馳的車流。 感受與思維,都在清凈體驗中清晰浮現。 于清凈心中,浮現的意識思維與感受欲望,帶不動清凈的心靈體驗。 心靈體驗,脫落身心慣性的欲望串習,心靈覺受中,生起清純嶄新的快樂。 這就是初禪— -離生喜樂地。 二、 第二禪又叫 定生喜樂地,是開始入定了。 構成感受的,細膩體驗清凈到一定程度時。 體驗就會由內而外,呈現出來心靈覺受,細膩的光明形態。 光明掛不住黑暗,感受與體驗,本能的在光明之中消散。 建立在感受欲望推動之上的,意識與思維活動,開始從清凈體驗中脫落。 不再被意識牽引,不再被感受裹挾的細膩覺受。 在身心意識中,獨自純澈,凝定明晰,如日出滄海,光芒照破云霧。 純澈無掛身心,名為定。清凈無染感受,名喜樂。 第三禪又叫離喜妙樂地。 清凈純澈心,脫落了意識思維的繁雜,與欲望感受的污穢。 不被意識思維,欲望感受牽引的心靈體驗。 體驗猶如結冰的冰塊,開始逐漸融化。 心靈覺知,自想陰,受陰,色陰,構成的世界名相中清醒復蘇。 復蘇的心靈覺受中,綻放覺知清澈的光明。 覺知在身心體驗中,如眼光清澈,熄滅了體驗細膩的感知。 離開有喜悅感知的細微念頭,心靈進而生出清凈妙樂。 第四禪又叫舍念清凈地。 覺知如眼光純澈,在自我意識的身心相續中,如日出虛空。 光明驅散黑暗,眼光不染灰塵,覺照心如云中之光,不掛意識分別。 意識念頭依舊生滅相續,心靈覺照念頭,而不掛礙念頭。 欲望感受依舊川流不息,心靈覺照體驗,而無掛染體驗。 覺照心朗朗晴,如鏡面映照十方宇宙。 這就是進入了四禪,舍念清凈地。 四禪定的基礎,是覺受清凈。 平等安詳,寧定晴明,是為初禪到四禪。 三、 第二層:四空定。 在清凈心的基礎上,反觀覺照本心,就復蘇了覺知的純然。 覺知于身心中,熄滅六塵,脫落六根,照破貪欲境界。 在色受想蘊的習氣煩惱中,復蘇覺知的過程,呈現出四空定。 復蘇清澈的覺知,脫根塵感受體驗。 心靈無取煩惱,無得欲望,無受意識,不拒苦樂。 覺知,于不受不拒的,心靈安寧純澈中。 清醒熄滅了生滅浮影,離浮影則清醒脫落。 是空無邊處定。 明澈熄滅了苦樂覺受,離苦樂則覺受消失。 是識無邊處定。 光明大樂中,明晰覺照大樂。 大樂如霧氣消散,光明如幻影褪色。 世界與眾生不可得,是無所有處定。 無有覺察者,亦無覺察境界。 覺者即所覺,所覺即覺者。 不可說,不思議,離分別,不可取。 是非想非非想定。 四空定的核心,是覺知在心靈細膩覺受境界中的復蘇。 仔細體會,仔細體證,仔細經驗。。。。。 以上四禪八定,諸種妙受經驗,都建立于— —對存在的感知。 言語文字背后的境界,皆有所指的妙樂體驗。 即便是不可思議,無所得,不可說。 最終有一個,不可得,不可說,不可思議的存在。 即無明。 心識一念分別,剎那永恒的存在。 四禪八定以上,是覺知脫落所覺。 覺者即所覺,所覺即覺者。 四、 第三層:法界覺慧定。 覺性,在身心相續的,剎那間生滅覺知中,明晰純澈,不可思議。 如人自所見的景象中,覺醒了見世界的純澈目光。 目光清澈無雜,普照萬物而無掛無染,明了世界而無取無證。 如虛空在流動的云彩中,覺醒了性空無礙的自由。 空性在云彩中,隨緣不動而清凈無生,無礙無得而無生無滅。 如樹中有香,香隨樹所現,拆樹而覓香,香終不可得。 如色中膠青,青隨色所現,滅色而尋青,青亦無所得。 隨緣性起,落落無生,周遍圓滿,如如不動。 隨順性寂,故生滅相中,無掛變易遷流,名寂靜。 生滅變異,本性不可得,故變易性清凈,名菩提。 故而,在我們被妄想活的因緣中,因果業境消散之時, 覺性明晰的純澈,不會被散亂妄念所蒙蔽。 相不可得,即心不可得,心相無生即性明。 所覺即覺知,覺知熄滅所覺,覺知無所依村,是覺所覺空。 覺知熄滅所覺,覺知亦不可得,不被所覺蒙蔽的,覺知“存在感”,就是空覺極圓。 覺知隨所覺熄滅,而消融了覺知分別,為空所空滅。 覺知熄滅了最終剎那,分別覺知一同熄滅,是生滅寂滅。 心靈感知熄滅,宇宙時空脫落。 無生則清凈,清凈明周遍。 不動名莊嚴十方,是覺性朗寂。 無滅而隨順圓滿,是清凈周遍。 突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人無我,法無我,煩惱即菩提,心法性湛然。 隨心現緣,性自清凈,隨緣不變,無取無證,是入法界登佛果。 在煩惱中性清凈,在生滅中性不動,在緣起中性無掛,在名色中性圓滿。 普照十方,圓覺過去未來,隨順清凈,圓滿十方剎土, 為大菩薩法性慧定。 師20180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