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登基后,為鞏權固位,對那些同自己一起流血拼命打江山的功臣進行了大清洗,誅臧荼、殺韓信、剁彭越、斬英布,可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其實,在西擊秦朝以及楚漢戰爭之間,劉邦曾經那么的仁慈、寬厚、豁達、包容,他留張良、拜韓信、識陳平、招英布,使“天下英雄盡入彀中”。后來為什么大殺功臣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彼時有一個項羽,項羽在時,天下未定,他劉邦只是個“草頭王”,前途未卜,他得與大家和衷共濟,共同對抗強敵項羽。一旦項羽命喪烏江,天下一統,劉邦面對的敵人就由項羽變成了對其皇位構成威脅的文臣武將了,所以,卸磨殺驢,自是題中之義。那么,誅殺功臣的同時,他為何未對張良痛下殺手呢? 在劉邦眾多的開國功臣中,張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居功至偉。劉邦先后誅殺彭越、韓信、英布后,卻并未清算張良,這是因為,一方面,張良對劉邦忠心耿耿,另一方面,張良有謙讓之風,懂得功成身退。
那些謀臣武將,對劉邦死鐵的人,一為樊噲,二為蕭何,另外,就算張良了。這三個人,無論情勢多危險,情況多復雜,都始終如一,緊跟劉邦,從無二心。比如,項羽擺鴻門宴之前,劉邦與項羽明為戰友,實為勁敵,項羽因劉邦拒之關外而誓言發兵攻打劉邦。項伯為了報張良救命之恩,連夜送信,助張良出逃。 然而,此時的張良,完全不顧自己的安危,他想到的是如何讓劉邦安然度過這次危機,于是,硬拉著項伯,為劉邦出謀劃策,最后不僅使項伯與劉邦結成兒女親家,而且讓項伯做他侄兒項羽的工作,讓他放棄攻打劉邦。同時,在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上,張良隨劉邦赴湯蹈火,面對殺氣騰騰的范增、項莊,護衛前后,從容措置,最后終于使劉邦轉危為安,他對劉邦的忠心可謂日月共鑒,這樣一個忠臣,劉邦怎么會舍得殺他呢?
劉邦統一天下后,為分封功臣,群臣爭功,歲余不決,大家吵吵鬧鬧爭執了一年多,只有張良,與世無爭。為了分封,劉邦單獨召見了張良,讓他自己選擇齊地三萬戶,要封他個萬戶侯。然而,張良不但不爭,對于特殊關愛,還推辭不受。他說:“陛下用臣之謀,幸而偶有成功,功勞不過如此,封三萬戶,實不敢當,封臣留侯足矣。”劉邦還想說服張良,但張良堅決推辭,劉邦只好封他為留侯。 正因為張良不貪戀權位,不在乎利祿,所以,劉邦對他十分放心,最后張良才得以善終。 |
|